
爱医资源中医诊断考试要点.doc
17页《中医诊断学》考试要点第一单元 绪论一、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黄帝内经》确立了诊断学的理论依据,记载大量四诊方面的内容,奠定了四诊的基础《难经》确立了“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 2、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4、西晋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5、宋代•施发《察病指南》为最早的诊法专著 6、元代•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第一部论舌专著7、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9、民国•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集历代舌诊研究之大成10、清.林之翰的《四诊抉微》11、清•汪宏的《望诊遵经》二、中医诊断学的原则 1、审察内外: 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 问诊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现在症一、问寒热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多因外邪袭表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多因阳失温煦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 有发热的感觉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意义: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热表证发热轻,恶风自汗,为太阳中风证 2、但寒不热 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意义:主里寒证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2)久病恶寒:虚寒证 3、但热不寒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叫但热不寒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C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意义:主里实热证2)潮热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属阴虚火旺 附:日哺热甚,是指申时(下午3-5时)阳明经气旺时发热较甚身热不扬,是指肌肤初扪不觉很热,但扪之较久即感灼手骨蒸发热,是自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 (3)微热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C之间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分类:阴虚发热 小儿夏季热 4、往来寒热: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分类:发无定时:属少阳病 发有定时:属疟疾病二) 问汗1、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 太阳中风证风热表证2、里证辨汗(1)自汗:表现: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意义:气虚、阳虚。
2)盗汗:表现为睡时汗出,醒时汗止 意义:阴虚、气阴两虚 (3)绝汗:表现为汗出量多,津液大泄 意义:亡阳、亡阴4) 战汗:表现:为先恶寒战粟,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 病机:邪正剧烈相争,为疾病转折点 意义:热退汗出脉缓—邪去正安—病情好转 战汗后高热不退,脉来急疾—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3、局部辨汗(1) 头汗:头部或颈部出汗较多属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或虚阳上越 (2)半身汗:仅半侧身体有汗,患侧经常无汗,属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周 (3)手足心汗: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 意义:阴经郁热、阳明燥热、脾虚失运 (三)问头身 1、疼痛性质(1)胀痛:气滞2)刺痛:瘀血3)冷痛:寒邪阻络(实证);阳虚(虚证)4)灼痛:火邪窜经(实证);阴虚火旺(虚证)5)重痛:湿邪困阻气机;肝阳上亢6)酸痛:湿邪;肾虚7)绞痛:有形实邪(瘀血、结石);寒邪凝滞(胃肠绞痛)8)隐痛:阳气不足;精血亏损2、头痛 头痛部位: 太阳经—头痛连项 三阳头痛 阳明经—前额连眉棱骨 少阳经—头侧太阳穴处 太阴经—头痛晕沉,腹泻自汗 三阴头痛 少阴经—头痛连齿 厥阴经—巅顶头痛 3、腰痛 肾虚腰痛: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 瘀血腰痛:腰部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转侧俯仰五)问耳目 1、耳鸣:即耳中鸣响,妨碍听觉 实证:耳鸣如潮,暴鸣声大,按之不减 虚证:耳鸣如蝉,鸣声渐小,按之可减2、目眩:视物旋转动荡, 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花物动乱,又叫眼花可由肝阳上亢,痰湿蒙窍导致3、雀目:黄昏视力明显减退,为肝虚六) 问睡眠1、失眠概念:指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易惊,或彻夜不眠,又叫“不寐” 病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心肾不交:不易入睡 心脾两虚:睡眠易醒 胆郁痰扰:睡眠易惊 食滞胃脘:彻夜不眠2、嗜睡 概念: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又叫“多眠” 病机:阳不出表,神志困顿 湿气困脾:困倦嗜睡脾气虚弱:饭后神疲困倦易睡 心肾阳衰:精神极度疲乏,但欲寐 热入营血:神昏嗜睡七)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主寒证2)口渴多饮: 意义:实热证 消渴病。
汗吐下后 (3)渴不多饮: 意义:阴虚,湿热、瘀血、痰饮 阴虚:口干但不欲饮 湿热:口渴饮水不多 痰饮:病人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2、问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新病食减:正气抗邪,保护性反应久病食减:脾胃虚弱2)厌食饮食不节: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脾胃湿热:厌食油腻,呕恶腹胀 肝胆湿热:厌食油腻,胸胁灼痛妊娠恶阻:孕妇厌食,恶心呕吐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消渴病:消谷善饥,形体消瘦 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大便溏泄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蛔虫内扰 3、问口味 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 口甜或粘腻: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属伤食 口苦:属热证,可见于火邪为病或胆热 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 (八)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指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则多日不便)实热证:实寒证: 阴虚证:气血两虚:瘀血:(2)泄泻:指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
寒湿:水样便脾虚证:大便溏稀 肾阳虚证:五更泻 伤食证:大便酸腐秽臭 肝郁乘脾证:痛泻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主脾虚和肾虚 (2)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或大便先干后溏前者为肝郁乘脾,后者为脾虚 (3)下痢脓血:痢疾为湿热阻滞 (4)远血:便黑如油,先便后血 (5)近血:便血鲜红,先血后便 3、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 (2)排便不爽:属肝郁乘脾或湿热蕴结大肠3)里急后重:表现: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病机: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4)滑泻失禁:脾肾阳虚 (5)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九)问小便 正常生理状况下,小便日间3-5次,夜间0-1次,排尿总量为1000-1800毫升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寒证 阴虚证消渴)(2)尿量减少: 实热证 阴虚证 阳虚证:尿少浮肿肺、脾、肾气化不行,水湿内停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小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
下焦湿热:尿频,尿急,尿痛 肾气不固:小便频数而清长 肾阳不足:夜尿频多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总称癃闭,有虚实之别 实证:湿热蕴结,瘀血、结石阻塞 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 3、尿感异常 小便涩痛:湿热蕴结 余沥不尽: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肾气不固 遗尿:肾气不固,脾虚气陷,肝经湿热 (十)问妇女 1、问月经 正常月经,初潮年龄为13-15岁,周期为28天左右,持续时间3-5天 (1)经期不调 月经先期:血热和气虚 月经后期:血虚和寒凝 月经前后不定期:肝气郁结,或脾肾虚损 (2)经量异常月经过多:血热;气虚;瘀血阻络月经过少:实证:寒凝;血瘀;痰湿 虚证:营血衰少;肾气亏虚,精血不足3)崩漏:热伤冲任;瘀血阻滞;脾气亏虚;肾阳虚衰;肾阴不足4)经闭:虚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 实证: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
2、问带下 白带:脾虚不运,寒湿下注 黄带:湿热下注赤带:肝经郁热,湿毒蕴结第三单元 望诊 一、 望神1、望神的意义(1)得神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较旺,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病机:正气未伤,脏腑未衰 意义:病情较轻,预后较好2)失神表现:①精亏神衰: 神志不清、精神萎靡、语言错乱、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强迫体位呼吸微弱或喘促形体羸瘦 ②邪盛神昏:壮热烦躁、四肢抽搐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卒然昏倒、两手握固、牙关紧闭 病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 意义:预后不良3)假神含义:是指是垂危病人精神暂好转的假象表现: 神志:久病重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目光明亮语声:语声低微断续,突然言语不休,语声清亮 面色:原来晦暗,突然面红如妆 饮食:原不欲食、食少,突然暴食、多食病机:精气衰竭已极,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意义:预后凶险,为死亡前兆,称为“回光反照”或“残灯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