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探索.docx
5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探索 摘要:文章论述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供给渠道不足、供给方式不合理、供给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分析了准公共产品配置问题的成因和出路,探索了私人办学、校董决策和资源众包三种社会化供给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资源配置,公共性,帕累托最优,众包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自然存在着准公共产品配置的共性问题,包括“搭便车”问题、“排他成本”问题和“公地悲剧”问题这三个问题导致准公共产品配置违背了资源配置规律中的“帕累托最优定理”和“兰氏定理”帕累托最优”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组合使得社会整体福利达到最优点,而“兰氏定理”则是指当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的时候,该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由于参与者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就能够享受同支付者等价的物品效用(即搭便车),资源使用自然存在浪费,违背了“帕累托最优”;支付者的边际收益为零,背离了“兰氏最优”,便没有意愿再投入因此为了防止“搭便车”,就需要“排他”,付出的成本就是“排他成本”;如果持续“搭便车”,准公共产品的效用有可能被攫取不剩,产生“公地悲剧”。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准公共性及其带来的问题始终如影随形在“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更加明显:对于省级地方政府来说,省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其公共性要大于市场性;而省际高等教育资源,其市场性要大于公共性由此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不足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供给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而忽视了准公共产品的社会供给和私人供给的可能性,缺乏将社会资源和私人资源引入教育资源供给的激励措施和制度安排 2.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不合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制度综合定额”就是将拨款数量与学生数挂钩这种方式可量化性强,公平性强,但量化指标单一,没有考虑学科平衡和地区平衡,造成了某些高校盲目扩大规模,以换取政府资源投入而“专项补助”正是对于这种单一化指标的供给方式的校正,但这仍然是一种“指标化”供给模式由于是准公共产品,需求方对于存在公共性质的产品需求往往存在隐瞒和故意夸大,因此政府的供给指标很难通过需求方体现,只能依赖政府的行政规划,故而很难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制定出和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最优资源供给质量。
3.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不平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省际不平衡,二是省内不平衡当前,中央政府的角色转变尤为微妙,从一个完全的资源供给和配置者变成了同时具备“供方”和“需方”性质的主体中央政府通过“重点高校”限额等手段激励省级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进行竞争,使得“配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省际以竞争为主、省内以政府规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下,省际的不平衡,主要由各省级政府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当各地区都无需为准公共产品承担成本时,便都倾向于申请超出需求的资源省内的不平衡,则主要出自政府规划的信息不足和效率缺失,王蓉等人指出:“省内教育的差距大于省际间教育的差距”[1]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逐渐向多元化发展,鼓励更多的供给主体进入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从国际上看,公共产品的供给,除了政府外,还有个人供给、自愿供给和联合供给三种,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形成[2]自愿供给和联合供给也都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化的重要形式其中最典型的有私人办学模式、校董决策模式和“众包”资源模式前两种模式人们都已熟知,这里着重探讨高等教育资源“众包”模式。
杰夫豪(Jeff Howe)在2006年6月刊的美国《连线》杂志上提出“众包”的概念:“传统上由内部员工或外部承包商所作的工作外包给一个大型的、没有清晰界限的群体去做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众包”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典型的案例包括“Linux操作系统”、“维基百科”等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巨大,虚拟社区活跃稳定,电子支付手段及物流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具备了“众包”模式生存发展的土壤 相对于前两种模式,目前刚刚兴起的“众包”模式在应对准公共产品配置问题时有意想不到的作用首先,“众包”模式可以大大减少“搭便车”问题在“众包模式”中,社会化供给的效用组成部分中有一部分是精神效用,而精神效用是可以持续的其次,对于“排他成本问题”,“众包”模式排他成本的支付者是具有平台性质的中介机构,互联网中排他技术的实现,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一旦形成规模优势,就可以大面积获利根据Samuelson公式,当众包化程度足够大时,此时公共产品的相对价格低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替换率,中介机构可赚取差额;最后,对于“公地悲剧”问题,“众包”模式可通过将用户导人生产的方式来降低“公地悲剧”的影响程度,最为典型的案例是P2P模式的资源共享,“众包”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向使用者传递边际成本的信号,从而降低“公地悲剧”的危害。
三、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路径 1.建立资源多元化投入渠道自20世纪末以来新兴起来的高等教育私人办学模式,就是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多元化的一种形式此外,各种类型的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也都可以通过科研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这些资源可充分开发教育本身的市场价值,利用市场来调节优化政府、企业、个人三大类型高等教育举办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作为政府应当从制度层面加以引导和巩固: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晰各类办学的产权界定,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流动;搭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如确立公平权威的全国性考试制度等,逐步将政府有关管理职能向社会转移,建立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等,促进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有序的竞争;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在中央、省市财政预算中增加转移支付力度以及提高配套资金投入比例,积极购买社会高等教育服务资源,如利用学券制度等,吸引社会资源向高等教育流动、积聚 2.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在政府“松绑”之后,高等教育能否实现自身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准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优化,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作为高校顶层制度设计的大学章程建设中进一步明确高校董事会职能与作用,通过董事会的结构组成、制度设置、运行管理等实现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人员构成上,改变过去主要由学校领导和企业家这种相对单一的组成,适当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代表等;在职能与运行上,发挥董事会募集资金方面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董事会的监督权,加强对资源配置、使用等方面的监督,使其权责一致;在制度建设上,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章程中规范校董会的边界、明确董事会的权力,不断深化高校资源配置过程的去行政化,并在未来有条件时向“教授治校”发展 3.依托互联网络推行“众包”模式,增强资源共享性对于传统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系列问题,“众包”模式利用互联网可以有效规避:针对供给渠道不畅问题,“众包”模式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供给;针对供给方式不合理问题,“众包”模式能够有效克服行政化的资源分配问题;针对供给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对于大部分的网络教育资源的访问都是平等的从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这三类主要功能来看,依托互联网络资源可以有效地实现校内外两种资源的流动,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功能由传统的计划配置资源方式转变为“众包”模式在教学方面,借助计算机及互联网络的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实现高清视频传输、即时互联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为网络课堂所取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与教师进行互动,突破传统的时空界限;教学主体更加多元化,众多教师围绕同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授课活动;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专题、热点展开教学,而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听课、交流、考核,并获取修学学分。
在科研方面,传统的科研模式主要呈现为个人“单打独斗”或者小规模团队,而利用“众包”模式,高校通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科研工作者可以发布自己课题或研究中存在的难题,其他科研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沟通,集约大众智慧来推进科研项目;政府、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发布科研项目,高校科研工作者根据自身能力与水平提交申请,或者感兴趣的多位工作者通过网络组成2到10人甚至数百人的团队在社会服务方面,“众包”模式更显出自身优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最终要走向社会,才能实现其功能与价值,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社会需求项目,也可以对外发布学校人才、科研成果,吸引社会资源的投入高校利用互联网络以“众包”模式实现自身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投入,实现将自身不足外转给社会专业机构或组织,将外界有益、有效资源内转给自身建设发展,逐步形成高校为中心的多元资源投入机制、社会监督的资源配置使用机制、专业功能分工协作机制的“众包”模式 参考文献: [1] 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沈满洪.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