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波教学设计.doc
18页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公开课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 .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互动探究法、拓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方案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 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就 是苏轼 屡遭贬谪, 一生历任八州,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 这一精神特质板书:《定风波》苏轼 方案二: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们会很积极活跃,背出苏轼的许多诗词、赋文,对他的评价也是丰富多彩: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才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多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伤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乐观; …… 师: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人。
千百年来,人们陶醉在他的才情里, 更折服于他于困苦艰难中的旷达的人生智慧里《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人生 智慧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反复诵读,读出“旷达” (一)学生自由读,学生点评,提出自己的诵读建议 1 教师指导诵读:如: “谁怕?”应该读降调;“归去”中“归”应该重读;“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 应该读得豪迈;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两个“无 ”要读的洒脱;朗读时应该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名家诵读(也可教师示范诵读) 多媒体展示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并选出小组中的优秀诵读代表 学生代表深情诵读(配乐),小组之间竞赛 学生齐读(配乐),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诵,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 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诵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 ,为下面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
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学生 应该是喜欢的 三、 鉴赏品味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合具体词句谈一谈: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 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并说明你的理由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先板书词语,然后解释原因)—— 全班分享 学生展示如下: “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 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 作 者 在 疾 风 骤 雨 中 “ 吟 啸 徐 行 ”, 可 见 作 者 泰 然 从 容 ,视 风 雨 为 无 物 “ 莫 听 ” “ 何 妨 ” 也 能 看 出 作 者 的 从 容 不 迫 “ 竹 杖 芒 鞋 轻 胜 马 , 谁 怕 ? ” 从 “ 轻 胜 马 ” “ 谁 怕 ? ” 看 出 作 者 的 乐 观 旷 达 的心 态 教 师 追 问 : “ 竹 杖 芒 鞋 ”与 “ 马”各 自 代 表 怎 样 的 生 活 ? 学 生 思 考 回 答 : “竹 杖 芒 鞋 ”代表 隐 士 般 自 由 自 在 纵 情 山 水 的 生 活; “ 马 ” 代 表 身心都 受 束 缚 的 官 场 生 活 3. “一蓑 烟 雨 任 平 生 ”,是 说 “ 披 着 一 袭 蓑 衣 在 风 雨 中 过 一 辈 子 也 处 之 泰 然 ” 。
一 个 “ 任 ”极 有 表 现 力 突 出 了 作 者 乐观 自 信 、 洒 脱 豁 达 的 态 度 和 无 惧 风 雨 ,勇 敢 前 行 的 意 志 品 质 学生总结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见板书: 泰 然 从 容 、 乐 观 旷 达 自 信 洒 脱 、 无 惧 无 畏 2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适时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 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 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促成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感悟 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学生能谈得很好,总结出 了苏轼的人物形象——旷达,就是本课的亮点 四、 探究诗词的“风雨”与“晴”的含义,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1.小组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风雨”与“晴” 的含义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背景提示: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 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学 生 回 答 :“ 晴 ”喻 人 生 顺 境 ,“风 雨 ” 喻 人 生 逆 境 2. 学生独立思考:作 者 为 什 么 说 “ 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想 表 达 什 么 ? 学 生 回 答 :无 论 是 顺 境 逆 境 都 一 样 坦 然 面 对 , 从 容 接 受 板 书 :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 学生独立思考:如 果 我 们 想 把 全 词 浓 缩 到 一 个 字 上 , 你 会 想 到 哪 个 字 ? 为 什 么 ? 学 生 展 示 : ( 答 “任 ” “ 无 ” 的 , 只 要 言 之 成 理 就 好 ) “ 归 ” 全 词 思 想 情 感 的 核 心 就 是 : 作 者 不 怕 任 何 风 雨 , 也 不 在 乎 风 雨 阴 晴 多 变 ,一 心 渴 望 退 隐 , 归 去 4. 学生独立思考:“ 归 去 ” , 让 我 们 想 到 谁 ? ( 1) 陶 渊 明 “归去 来 兮 , 田 园 将 芜 胡 不 归 ? 既 自 以 心 为 形 役 , 奚 惆 怅 而 独 悲 ? ” “ 归 去 ” 是 用 陶 渊 明 的 归 隐 之 意 。
表 现 了 诗 人 旷 达 心 态 和 归 隐 意 向 陶 渊 明 的 退 隐 躬 耕 , 是 词 人 所 仰 慕 的 , 据 统 计 , 苏 轼 现 存 词 作 中 , “ 归 ” 字 出 现 了 一 百 余 次 , 但 终 其 一 生 , 苏 轼 从 未 有 过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退 隐 他 一 生 宦 海 沉 浮 , 刚 直 如 一 , 为 官 一 任 , 造 福 一 方 宦 海 沉 浮 , 却 并 未 真 正 退 隐 , 支 撑 他 的 是 什 么 力 量 ? 儒 家 入 世 思 想 和 为 民 请 命 的 道 义 担 当 师 : 受 儒 家 思 想 的 影 响 , 古 代 读 书 人 都 希 望 有 所 作 为 , 建 功 立 业 , 所 谓 “ 大 丈 夫 当 以 天 下 为 己 任 ”, “穷则 独 善 其 身 , 达 则 兼 善 天 下 ”等, 当 这 种 理 想 无 法 实 现 或 遭 遇 挫 折 时 , 道 家 的 思 想 又 占 上 风 , 而 道 家 讲 的 是 无 为 , 所 以 又 像 庄 子 一 样 ,要 逃 离 这 个 社 会 5. 学 生 谈 人 生 感 悟 : 从 这 首 词 中 你 得 出 最 大 的 感 悟 是 什 么 ? 你 以 后 准 备 怎 样 对 待 你 的 人 生 ? 学 生 展 示 示 例 : 对 待 人 生 要 有 旷 达 的 襟 怀 , 即 使 遇 到 再 大 的 困 难 , 也 要 乐 观 自 信 ,不 能 沮 丧 沉 沦 。
庄 子 说 : “人生 如 白 驹 过 隙 , 忽 然 而 已 ”是啊 , 生 命 因 脆 弱 而 宝 贵 , 既 然 上 苍 在 又 一 个 早 晨 让 我 们 又 一 次 睁 开 了 眼 睛 , 那 么 我 们 就 应 该 像 苏 轼 一 样 用 一 种 乐 观 旷 达 的 心 态 去 坦 然 接 受 和 面 对 睁 开 眼 后 看 到 的 一 切 , 无 论 是 晴 天 , 还 是 风 雨 天 3 ( 也 可 拓 展 到 “ 直 面 挫 折 ”的 话 题 , 让 学 生 谈 谈 那 些 典 型 的 人 和 事 及 感 悟 ) 设计意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 五、 再读诗词,体悟旷达情怀,感受词人人格魅力小组之间,比赛背诵) 六、 重温苏轼的豪放旷达,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豪放不消极)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乐观情怀) 中国古代最可爱,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 当堂训练: 多媒体展示 东坡① 4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②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 (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参考: 记叙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抒发了自己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与《定风波》中那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 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 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 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与《定风 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可谓异曲同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苏轼那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 生态度 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