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出版学原理1.docx
22页编辑出版学原理1出版与出版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出版与出版学的发展脉络,掌握出版学 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了解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掌握出版 与出版学的定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为辅教学内容】第一节 出版的词源与定义一、“出版”一词的来历 “模勒”、“版印”、“梓行”、“刊刻”、“刊印”、“版 印”,这些词汇,在古代都是出版的意思在 19 世纪末以前,中国的文献中一直没有“出版”一词出版 这一词汇是 19 世纪末经日本传到中国的据王益先生的考证,“出版”一词在我国书刊上的应用时间,最 早是在 1890 年或 1895 年根据现有文献,1879 年,黄遵宪与日本学者在“笔谈”中最早使 用了“出版”一词,而后梁启超又两次使用,该词逐渐出现于国内的 正式出版物上一)出版的涵义 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广义的出版,指的是图书、报纸、刊物、 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和传播;第二是狭义的出版,指的 是图书、报纸、刊物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第三是更狭义的出版, 指的是出版社内部管理书稿印刷、生产方面的工作和三个含义相对应,出版有时是涵盖所有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和传播的概念;有时是涵盖一部分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的概念;有 时是与编辑和发行对等的概念。
我们从它广义的概念上进行探讨、学习二)出版的定义我们认为,现代意义的出版包括编辑、印刷或复制、发行三个重 要的环节出版是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印 刷等方式复制后向社会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版的过程,是传 播人类知识的过程,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过程第二节 出版学的词源与定义一、“出版学”一词的来历“出版学”一词,尚未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出版学”的国家, 时间在 20世纪 50年代以后事实上,最早提出建立“出版学”的是中国的文献学家杨家骆, 20 世纪 30 年代在其所著《图书年鉴》中提出杨家骆虽然提出“图书年鉴”要反映“出版学研究概况”,但未 能反映具体内容,留下永久遗憾杨家骆提出的“出版学”内涵与今天出版学内涵基本相同,以此 可以说,是中国人首先提出了“出版学”的名词,并构建了出版学研 究的大概框架二、出版学的定义日本学者的定义中国学者的定义《辞海》的解释我们的定义: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探讨出版工作 规律的社会科学第三节 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一、出版学的理论体系 出版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出版学、应用出版学、出版史学三大 部分。
理论出版学从理论上探讨出版业及其发展的规律是整个出版理 论体系的基石应用出版学是对出版工作及其规律的研究 出版史学对出版的历史进行总结、归纳,研究出版业发展的历史 规律是出版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出版学的学科意义(一)总结出版工作的规律,为出版业提供理论指导(二)总结出版历史,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出版业的发 展提供借鉴三)预测出版业的未来发展,为出版业提供决策指导 第四节 出版学研究简史外国的出版学研究主要出现在 20 世纪以后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日本韩国二、中国的出版学研究1949年 10 月以前1949年 10 月以后思考题】 出版的定义出版学的定义 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 出版学研究简史【参考书目】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0 页2、袁亮,《出版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 31 -94 页3、彭建炎,编《出版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1 版,第 1-10 页赵志立,编《编辑学基本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版,第 1-17 页第二章 出版与社会【教学目的与要求】初步了解社会环境对出版业发展的影响以及 出版的社会功能,认识出版是一项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 出版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出版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为辅教学内容】第一节 对出版历史的简要回顾一、早期人类的文字与文字载体二、抄本时代三、印本时代四、当代出版业第二节 社会对出版的影响一、政治影响(一)国家政权介入出版活动(二)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出版业(三)制定法律法规管理出版活动(四)国家通过对出版业的扶持和资助来施加影响二、经济影响(一)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出版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 水平二)经济规律调节出版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三)经济集团对出版业的控制影响出版业的独立发展三、文化影响(一)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受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决定和影响其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特 征以及读者的阅读欣赏和购书习惯四、技术影响 出版业是一项与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 图书的生产离不开技术,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复制技术 现代社会, 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力五、宗教影响 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且广泛的人类生产、传播图书的活动总是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甚至受其 操纵宗教的历史与图书出版的历史纠结在一起,难以分开古往今来都有宗教对图书出版影响和控制的例子。
六、自然条件影响 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物产等先天形成 的条件自然条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包括出版 不能把自然条件的作用绝对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自然条件的影响逐渐减弱 第三节 出版对社会的影响一、出版推动人的社会化出版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出版人类文化精华的图书,出版也是在传播人类最真挚的情 感、分享最深刻的人生体验、宣扬最高尚的精神文化通过阅读图书, 人们接受了最普遍的情感、知识、规则的熏陶,逐渐成为一个个合格 的“社会人”二、出版延续社会文化 人类的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传播、不断积累的过程 出版的作用在于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以图书形式记录下来,大量 复制,并广泛传播,是社会文化达到保存和延续三、出版推动人类实现思想解放 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是推动社会不断前 进的动力在实现人类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出版始终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出版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等来解放 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人类对自身及 所处环境的反思,进而结成一股变革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出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出版活动所生产的出版物不仅仅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 出版业作为商品生产行业,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 益出版业正在日益商业化,经济因素在出版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思考题】文化科技对出版有哪些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对出版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对出版产生了哪些影响 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兴起的原因 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现代出版业所做的贡献6、为什么说出版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项社会活动7、政治因素对出版有哪些影响8、经济因素对出版有哪些影响9、为什么说出版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10、怎样看待出版在延续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11、怎样看待出版在推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作用12、怎样看待出版推动人类实现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参考书目】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64 页2、袁亮,《出版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28-136 页3、罗紫初,编《出版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165-234 页第三章 出版方针与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出版的方针与原则,认识贯彻出版的方 针与原则的重要性,注重把出版的方针与原则与实际出版工作结合起 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出版的方针与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为辅教学内容】出版方针一、“二为”方针(一)“二为”方针的历史演变和形成(二) “二为”方针的内涵和特征(三) “二为”方针对实际工作的要求(四)新形式下“二为”方针的发展和运用二、“双百”方针(一) “双百”方针的形成和内涵(二) “双百”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三)在实践中贯彻“双百”方针三、“两用”方针(一) “两用”方针的形成和内涵(二) “两用”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三)在实践中贯彻“两用”方针 第二节 出版原则一、党性原则(一)有关党性原则的阐述及其内涵(二)新时期党性原则对实际工作的要求二、质量原则(一)质量原则的形成和内涵(二)质量原则的意义和重要性(三)在实践中贯彻质量原则三、“双效”原则(一) “双效”原则的内涵(二)正确处理“双效”原则的基本准则(三) “双效”原则对实际工作的要求四、节约原则(一)节约原则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二)节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思考题】1、“二为”方针的内涵和特征2、新形式下“二为”方针的发展和运用3、“双百”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4、怎样在实践中贯彻“两用”方针5、正确处理“双效”原则的基本准则6、节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参考书目】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四章 出版物的生产与流通【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出版物的基本概念,加深对出版物特点 和分类的认识。
掌握出版物生产与流通的定义,了解出版物生产的性 质及内在要求,熟练出版物生产的流程,认识出版物流通的流程及意 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出版物的功能和出版物的生产流程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课堂讨论、实地参观为辅 【教学内容】第一节 出版物概述 一、出版物的构成要素及定义(一)出版物构成要素1、精神内容2、编辑加工3、物质形式4、社会传播(二)出版物的定义出版物是以知识信息等精神内容为内核,以编辑加工为保证,以文字图 像等为符号,以印刷复制为手段,以物质载体为依托,以社会传播为 目的的物质产品二、出版物的类型(一)按生产制作方式划分1、印刷型出版物2、音像型出版物3、缩微型出版物4、数字型出版物(二)按出版价值划分1、正式出版物2、非正式出版物(三)按出版性质划分1、合法出版物2、非法出版物(四)按流通范围划分1、公开出版物2、内部出版物三、出版物的性质 出版物是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的有机统一出版物的性质表现为两重属性: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物质产 品属性,出版物是两个基本属性的有机统一精神产品属性是本质属性,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物质产品属性 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应该全面地、辩证地把握出版物的两重属性,既要抓住精神产品 属性这一核心要素,又不能忽视物质产品属性的重要价值。
四、出版物的功能1、保存文化遗产2、传递社会信息3、扩大人际交流4、实现知识共享5、引导社会舆论6、提供文化娱乐第二节 出版物生产 一、出版物生产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一)出版物生产的定义所谓出版物生产,是指出版单位经过一定程序将出版物原稿转变 成出版物的过程二)出版物生产的构成要素1、生产主体2、生产客体3、生产过程二、出版物生产的性质及其内在要求(一)出版物生产的性质 出版物生产的性质: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