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言哲学.doc

37页
  • 卖家[上传人]:101****457
  • 文档编号:98799170
  • 上传时间:2019-09-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K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言哲学   第一节 概说语言哲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特指语言学哲学,是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翻译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科学哲学的特殊分支,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等并列的学科  2.语言哲学,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何一种概念的研究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莱尔关于心灵概念的著作,都在这类研究的范围之内  3.语言的哲学,是对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等内容的哲学性质的论著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个哲学流派加强对语言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对于哲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语言哲学的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言语行为理论、生成语言学这三条线索进行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9个方面:语言的本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涵义与指称理论;语言的意义和证实;“图像论”、“使用论”与语境;行为反应论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自然语言句法分析;逻辑分析方法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第二节 言语行为理论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言行区别对待的,“言”和“行”似乎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行动胜过言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反映了“言”“行”对立的观念但是,“言”和“行”也有一致的一面,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如,考试时交头接耳,是一种作弊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奥斯汀早在1933年就提出言语行为理论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作了十二次演讲后,由听讲者厄尔姆逊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笔记,对照奥斯汀的演讲提纲,整理成哲学演讲集《论言有所为》(又译作《怎样用词作事》),在奥斯汀谢世后出版。

      该书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经典性的系统探讨,奥斯汀的核心观点是“说话即做事”“话语即行为”因为言语行为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意义,所以,言语行为理论又称为言语行为语义学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一)行动性话语和表述性话语奥斯汀在《行为话语》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说某事就是做某事他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的“一个句子只有在具有真假价值时才有意义”的观点他认为许多极为平常而有意义的句子,既不真也不假他根据传统语法中陈述、疑问、祈使三种方式,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功能即:陈述一件事实;获得信息;使别人做某事奥斯汀把话语分为两种类型:行动性的和表述性的(又译作“有所为之言”和“有所述之言”)他认为话语能言之成声、言之成词、言之传意言之成声指发出某种声音;言之成词是指发出某些可以发声之词;言之传意是指这些词具有相当具体的含义和所指言之成词产生表述性话语,言之传意产生行动性话语奥斯汀认为,真和假的区别出现于表述性话语之中,因为表述性话语是可以验证其真假的,而行动性话语由于是一种行为,故无真假可言奥斯汀后来发现表述性话语和行动性话语不能概括所有的语言形式,于是他中途放弃了这一理论假设,而对言语行为进行了新的分类。

      二)话语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论言有所为》是奥斯汀后期思想的实录,也是他思想的精华所在奥斯汀在《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人们说一句话总涉及三种不同的行为:话语行为、话外行为、话后行为我国语言学界对这三种行为有不同的译法,有人译作表现行为、非表现行为、收言后果行为,也有人译作言之发、示言外之力、收言后之果,还有人译作本体行为、意向行为、效应行为话语行为即说话本身,是说出有意义话语的行为,如:“猫在地板上”这句话,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即能指),符合语法关系,有一定的意义(即所指)话外行为是说话者想通过说话来做某事的行为,它表明话语真实的目的和意向如商量、说明、劝告、警告、请求、命令、道谢等奥斯汀认为,话外行为是以某种方式运用话语来表示说话人意图的一种行为如“你耳边有一只蚊子”,这句话除了话语行为本身之外,同时也体现了说话人“警告”“吓唬”的意图话外行为涉及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内容相当丰富奥斯汀反复研究动词的内涵,并将话外行为与之相对应而分成五大类: 评决式或断定词,指判决、评价和诊断等行为 行使式或行使词,指任命、催促、建议、警告等行为 约束式或承诺词,指允诺、打赌、发誓、同意等约束性行为。

      行动式或行为词,指道歉、感谢、咒骂、祝贺等行为 表述式或解释词,指确认、否认、接受等行为奥斯汀还提出“适切条件”的观点他认为,话外行为要得以实现就必须具备“适切条件”如“咒骂”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被骂的人在行为或质量方面总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之处;“道歉”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说话人对道歉的事负有责任;“感谢”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说话人必须对听话者怀有感激之情;“命令”行为的一个适切条件是:说话人必须是听话人的上级或长辈并有权威去发号施令每一个话外行为有一套适切条件,并受其制约,违背了适切条件,话外行为则无效话后行为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对听话人产生影响从而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如:① 子弹已经上膛了② 你先走③ 你到外面去玩一会儿④ 晚安这几句话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①使听话者恐慌②可使听话者微笑、点头、伸出手、并有可能回答:“你先请③可使听话人跑出房间④可使听话者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体会到说话人的彬彬有礼话语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这三种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说话者运用语言可以说出有意义的话语(话语行为),话语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意图(话外行为)并能影响听话人从而收到一定的效果(话后行为)。

      可以用以下三例来分析话语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之间的关系① 话语行为:把她枪毙 话外行为:“怂恿”别人把她枪毙 话后行为:终于使人枪毙了她② 话语行为:你不能做这件事 话外行为:“抗议”他做这件事 话后行为:使他不再做这件事③ 话语行为:请抽一支烟 话外行为:“提供”他一支烟 话后行为:使听话人抽了一支烟言语行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话外行为方面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塞尔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贝克分校,1969年出版了《言语行为》一书,该书修订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一)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话外行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话外行为应该首先区分命题和话外行为功能,同一个命题可以表示不同的话外行为功能如:① 她果真美丽② 她果真美丽?③ 她果真美丽!这三句话命题相同,但表示了三种不同的话外行为:①是“描述”行为②是“发问”行为③是“赞美”行为可见,命题完全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话外行为功能话外行为功能可以在语句中直接体现,这时语句中常常出现表示某种意向的明显标志,如“我劝你别干。

      这句话的话外功能是直接由动词“劝”来体现的,它表现了“劝告”行为这种由施为动词(实施某种行为的动词)直接体现话外功能的语句称为“显性施为句”但并非在一切情况下语句的话外功能都是由含义相应的施为动词来直接体现的如:①有人向你问路:“华联商厦怎么走?”这句话形式上是个疑问句,其直接的、字面的意思表现的话外功能是“发问”,但它实际的话外功能是有礼貌的“请求”,即请求对方指路② 甲:“下午一起去公园乙:“下午有课乙的答话直接的、字面的意思所表达的话外功能是“陈述”,即陈述一个事实:“下午有课但在具体语境中,这句话的话外功能是对甲邀请的“拒绝”,即:“下午不能去公园例①以“发问”间接表示“请求”,例②通过“陈述”间接实现“拒绝”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叫间接言语行为如何区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所表现的实际话外功能是显性的、直接的、字面的,而间接言语行为所表现的实际话外功能是隐性的、间接的、非字面的二)间接言语行为的主与次间接言语行为同时体现着两种话外行为,塞尔称之为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如例①字面上体现为“发问”,例②中乙的答话直接体现为“陈述”这种间接言语行为中由字面直接体现的行为是次要话外行为。

      而在间接言语行为中,间接体现出实际话外功能的则是主要话外行为,如例①实际体现为“请求”,例②实际体现为“拒绝”主要话外行为是通过次要话外行为来间接体现的,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共同组成间接言语行为,两者互为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转化为直接言语行为三)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性与非规约性奥斯汀在《论言有所为》中多次指出话外行为是规约性的,是受规则制约的,但他只是提出了一种笼统的概念,而没有解释清楚话外行为规则的实质和具体表现塞尔对话外行为作了深入研究后提出,话语的话外行为功能不仅决定于意图,而且决定于规约,他将间接言语行为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和非规约之分,主要是着眼于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之间的联系性在规约性言语行为中,主要话外行为和次要话外行为之间有时具有约定俗成性和程序化的特点,似乎已成为语言使用者的共同“规约”如用例①那样的“发问”表示“请求”,即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又如言语交际时以天气或其它内容为话题,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示“问候”行为,也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早晨看到邻居老师刚刚起床,问一声“吃了吗?”“今天有课吗?”之类的话语,这种“发问”并非一定要求对方回答(当然对方回答亦无妨),只是表示对对方的“问候”行为,这在言语生活中已成规约。

      塞尔认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有一定的成语性特征,尽管话语本身并不能算作成语主要话外行为与次要话外行为之间,有时具有非约定俗成性的特点,如例②中乙以“陈述”间接表示“拒绝”,即属非规约性间接行为四)话外行为的适切条件为了进一步研究话外行为的规约性,寻找发话人的话语意图、受话人了解发话人意图的规律,塞尔提出每一种话外行为都必须具有适切条件他将适切条件分成四类:一为先决条件、二是真诚条件、三是命题内容条件、四是基本条件每一种话外行为都具备这四种条件,并根据条件的差别区别出不同的话外行为如“请求”的话外行为必备的四种适切条件是:先决条件:受话者H有能力实现行为A真诚条件:发话者S希望受话者H完成行为A命题内容条件:发话者S将未来的行为A加予受话人基本条件:发话者S祈使受话者H完成行为A塞尔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可推广到其它话外行为,如命令、肯定、祝贺等他试图通过对四种适切条件的分析来寻找各种交际语境因素与发话者表示的意图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三、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塞尔除了对间接言语行为外,对话外行为的分类等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此后,威斯德勒、格赖斯、罗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初高中杜绝校园霸凌(欺凌)主题班会:不作揉纸团的人.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2课 生命的诞生.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课 奇妙的生命世界.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2课 珍爱生命.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8课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pptx 多元性、歧视和骚扰集体谈判协议.docx 2024新版2025秋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教学设计.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4课 适应学校新生活.pptx 在公司班子成员2025年度“一岗双责”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docx 天然气站安全管理制度汇总.doc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 第11课 多彩的青春.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4课 青春期交往.pptx 建筑工程在建项目每周安全检查记录表.doc “厂中厂”租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0课 走进青春期.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7课 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pptx 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教学设计评价标准.docx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提优卷100题【含答案】.docx 辽宁省2026年高职单招语文复习资料.doc 初中生物模拟真题及答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