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古代文学2014年春季期期中考复习资料.doc
41页第七编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 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1. 明初思想文化的专制,“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经济复苏,社会安定,但小说、戏曲创作受到轻视和限制,文学创作走向贵族化和御用化2.明代中期,思想控制松动哲学领域出现王阳明的“心学”及“王学”左派,李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童心说”,文学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如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公安三袁”汤显祖的《牡丹亭》;城市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的创作和刊刻掀起热潮明代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危机加剧,部分作家从“主情”的思潮中摆脱出来主张发扬儒家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力图改革弊政,于是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因此,后期文学创作有明显的伦理教化功能和社会实用功能第二节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1.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2.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
1.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2.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一、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1.分章叙事,分回标目2.每回故事相对独立3.前后勾连,首尾相接4.全书构成统一整体二、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先秦寓言 →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话本 →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p11) 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不单是一部史诗性的文学名著,而且是一部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学的百科全书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内容和思想一、《三国志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二、《三国志演义》的思想主旨(主题纷争)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志演义》主题概括:(p23) 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一)明君贤臣理想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 --”仁君“典范:“仁”为赢得民心手段: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3、才能上尚“智勇”(二)“拥刘反曹”倾向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三)作品的悲剧性 作者倾心拥戴的蜀汉一方,却是历史上最先灭亡的一方,对他来说,这是典型的“将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大悲剧,因此全书笼罩着一重浓厚的悲剧色彩诸葛亮悲剧: “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把失败归咎于“天不灭曹”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清章学诚《丙辰札记》)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三国演义》是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允许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可以不拘泥于史实。
如诸葛亮出山: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曹操被塑造成奸雄的形象移花接木的现象时有出现二、“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的叙事 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作者又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三、《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重视写统帅部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
如在赤壁之战的进程中,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联舟、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四、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刘备、赵云、周瑜、鲁肃、司马懿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出场定型(二)反复皴染(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五、《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必要的史料,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它从讲史而来,放偏于叙述而少描写,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开山之作 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褚人获《隋唐演义》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它的众多人物形象和生活故事广为流传,战略和智谋都有借鉴意义 《三国演义》早在十七世纪就有日译本传到国外,引起国外读者的广泛兴趣 目前朝鲜、日本、印尼、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英雄传奇代表作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1、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2、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3、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4、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可分六部分: 一(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二(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三( 83--90回),奉命征辽 四(91--100回),征田虎。
五(101--110回) 征王庆 六(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二、《水浒传》的思想(一)主题的多元:1、“忠义”说:A、忠义的赞歌B、忠义的悲剧2、“发愤”说3、“诲盗”说4、“农民起义”说:解放后一直到现在,杨绍萱、王利器、冯雪峰、等学者先后提出“农民起义”说或“农民运动”、“农民革命”说称《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5、“投降主义”说 6、“为市井细民写心”说7、“忠奸斗争”说(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