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文言文八下与朱元思书讲练含解析.doc
7页八下—《与朱元思书》一、文学常识《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好学而有俊才,官至奉朝请擅长诗文,也精通史学他的诗歌多为友人酬和、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其散文善以骈文写小品书札,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风格清新挺拔,尽扫齐梁浮艳之风,而蜚声于当时文坛时人纷纷效仿他的文体,称为“吴均体”曾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书未竟即去世著有《吴朝请集》和小说《续齐谐记》 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7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
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一词多义】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极点)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词类活用】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语,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古今异义】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奔: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戾: 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重点句子】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与朱元思书》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本文仅是其中的部分节录,原文已散佚不可见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重点问题】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四、阅读题典【题源】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题目】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答案】(3分)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解析】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本句中每个字都要解释清楚,“奔”是动词名用,意为“奔马”,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相关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D错,此句是作者的想像,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22.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3分)答案示例:(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
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五、牛刀小试【题源】(13年中考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照16分)【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答案】(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1分试题分析:“轩”为活用词,其它三个均没有难度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答案】A试题分析: A均为“超过”B前“消失”,后“极”C前“勉强,后为通假字D前代词,后为语气词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
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答案】)(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 “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13.填空和简答6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2分) “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试题分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达,既有对山水的赞美,观赏山水的喜悦与陶醉,也表达了对追名逐利之徒的鄙弃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