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脑半球的解剖及定位诊断PPT课件.ppt

79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74488215
  • 上传时间:2024-08-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39.50KB
  • / 7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脑半球的解剖及定位诊断大脑半球的解剖及定位诊断1                                  第一部分                                                大脑半球的解剖生理 2 一、一、    大脑半球的形态与结构:大脑半球的形态与结构:      1. 外形上:  左、右大脑半球+胼胝体              2. 组成成分(大部分)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 纹状体(基底节 basal ganglia) 侧脑室(白质的内面构成了侧脑室)3  3. 结构特征(从表面向内侧):           ①大脑皮质:像斗篷样覆盖着白质,又称皮层(pallium)或套层(mantal)皮层占据大脑的外表面,主要形成由裂或沟分开的脑回、(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因此我们肉眼看到的脑回皮质实际上只占整个皮质的1/3其余2/3隐埋在脑沟内,主要含有神经细胞体及其树突和一些轴突同种系动物其脑回折叠形式是相同的(如人类)          ②白质:大部分含有髓鞘的神经轴突(传入、传出神经纤维)。

        包括: 连合纤维、联络纤维、内囊、外囊          4 ③侧脑室:白质的内面构成了侧脑室的壁④纹状体:                   古纹状体:杏仁体                  旧纹状体:苍白球                  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5 •   大脑半球的主要的沟、裂及叶、回大脑半球的主要的沟、裂及叶、回6 1. 主主要要的的裂裂、、沟沟:: 在胚胎发育中有些脑沟发育较其它为早,通常称为裂,如最早出现的是侧副裂和嗅裂,将海马回和颞下回余部分开(宫内三个月)      外侧裂(外侧裂(lateral or sylvian fissure)、       距状裂距状裂(sulus caloarinus)       顶枕裂顶枕裂(sulus  parietoccipitalis)       中央沟中央沟(central  or rolandic fissure)       中中央央前前沟沟、、中中央央后后沟沟、、顶顶间间沟沟及及枕枕前前     切迹                      1    7 •以以上上的的沟沟、、裂裂将将每每侧侧大大脑脑半半球球分分为为7个个叶叶((国国外外))。

      其中位于大脑半球凸面和内侧面的中中央央沟沟具有重要的解剖学和功能意义,在解剖学上是额叶和顶叶的分界,在功能上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的分界①   额叶额叶:位于中央沟以前和外侧裂以上        又分为: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旁中央小叶及眶回②  顶叶:顶叶:位于中央沟以后,          又分为: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角回(颞上沟的后部)、缘上回(外侧裂的后部)8 ③颞颞叶叶:解解剖剖上无明确分界线,只是意定的更重要的是颞叶前移形成了外侧裂,使脑岛完全被颞叶覆盖           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扣带回、海马回及海马回沟④枕枕叶叶:位于大脑的最后部,内侧面以顶枕裂、枕前切迹为自然边界          分为:楔叶、舌回、纹状皮质(距状裂皮质)⑤岛叶岛叶 (脑岛,又称第5脑叶) ⑥边缘叶边缘叶  (第6脑叶)⑦眶叶(回眶叶(回)(位于额叶底部,第7脑叶)9            大脑半球内部结构特征大脑半球内部结构特征       ((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10 (一)(一)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cortex):):         平均厚度4mm左右,中央前回皮质最厚,约5mm;中央后回、纹状皮质最薄约《1.5mm。

            Baillarger线(皮质内,2条平行白线),  Gennari线(距状皮质内,1条明显可见的线)          根据神经细胞、有髓纤维和血管等组织成分的排列方式,即细胞构筑、髓鞘构筑和血管构筑的不同,大脑皮层又被划分为许多区域近年又提出了脑的化学构筑              与大脑皮质细胞构筑的研究有关人物:Brodmann、Campbell、 O.Vogt、 von  Economo、 Koskinas、 von Bonin.與有髓纖維搆築的研究:Oscar和Cecile Vogt;皮質血管搆築:R.A Pfeiffer11 从人类进化学上分为:      1、 古古皮皮质质((嗅嗅脑脑)):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海马(以Ammon角卷回的较薄皮质为特征)、齿状回、前穿质等,含有等大以及排列成双层的锥体细胞,主要存在于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中          2 2、、旧旧皮皮质质((边边缘缘叶叶));;包括海马、扣带回、海马旁回及前钩,含有3层细胞但海马旁回的皮质已逐渐变成进化的6层皮质结构 参与了内脏活动、记忆和行为活动12   3、 新新皮皮质质((大大脑脑皮皮层层))::只有人类存在,含有典型的6层细胞结构。

       Ⅰ分分子子层层:只含有少量的小型细胞(Cajal cells,联络细胞)主要接受半球其他皮质区域的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的冲动,此层有大量切线走行的纤维 Ⅱ外颗粒层外颗粒层:神经元较小,呈颗粒状,有少量锥体细胞 Ⅲ外锥体层外锥体层:锥体细胞逐渐变大 Ⅳ内内颗颗粒粒层层:与外颗粒层相对应,主要接受丘脑皮质通路传递的神经冲动 Ⅴ内内锥锥体体层层::含含有有大大、、中型锥体细胞,发出神经纤维构成锥体束中央前回含有巨大中央前回含有巨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 Ⅵ多多形形细细胞胞层层::部分是改变的锥体细胞、三角形或梭形细胞13 •一般来说,皮层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群:•         ①锥锥体体细细胞胞+梭梭形形细细胞胞::主要发出离开皮层的传出纤维•         ②颗粒细胞颗粒细胞:接受传入冲动•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Brodmann分区法,52区,其代号是依据其研究的顺序而定,与相应区域的功能特点无关•大脑皮质又分为•①  异型性皮质异型性皮质(hetero-typic cortex)如枕叶的视皮质•②  同同型型性性皮皮质质(homotypic cortex)具有典型的6层细胞结构的皮质区。

      具有6层结构的皮质区称为同型性皮质同型性皮质;不能明确区分出这种6层结构的区域称为异型性皮质异型性皮质 14 •大脑皮层根据含有颗粒细胞的多少又分为: •            ①①颗颗粒粒皮皮质质(granular cortex):此区域颗粒细胞明显多于锥体细胞,如接受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传入冲动的初级感觉区如Brodmann 3、1、2、区及17区•            ②②无无颗颗粒粒皮皮质质((agranular cortex):此区域锥体细胞明显多于颗粒细胞,典型代表区brodmann4、6区 (运动区皮质)•      15 •Brodmann将大脑皮质区分出了50多个不同构筑的区域,即Brodmann分区图,52分区的数字代号是依据其研究的顺序而定,与相应区域的功能特点无关•von  Economo将大脑皮质分为100多个区域16 •大脑皮层除主要的细胞组成外,还包括皮层内的传入、传出纤维: •①  传入纤维:特异性传入纤维、非特异性传入纤维(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及丘脑内侧核群来的纤维)•②  传出纤维:锥体系、锥体外系(额极、顶极、颞极、枕极发出的下行纤维与纹状体、脑干核、红核等广泛联系)。

      17 •(一)     白质(髓质白质(髓质white matter))•大大脑脑白白质质就就象象一一个个双双向向导导线线联联系系的的巨巨大大而复杂的集合体而复杂的集合体•      1.联联合合纤纤维维:主要包括同侧半球内脑叶与脑叶、脑回与脑回之间的纤维联系,目的在于实现各个重要功能区间的密切合作,使大脑皮质处于能完成联合和整合功能状态这种广泛的纤维联系可以解释脑损害时引起的大脑功能缺失并不是永久性的,某些纤维的保存,一段时间后可再重建已丧失的一些功能18 • 重要的联合纤维:重要的联合纤维:         ①①上纵束(上纵束(fasciculus longitudinalis superior)) •        同同侧侧额额叶叶与与大大部部分分顶顶叶叶、、枕枕叶叶及及颞颞叶叶的的纤纤维维联联系系,,位于豆状核、岛叶的上方,在脑岛平面的背侧呈前后走行,其中额颞部环绕外侧裂的后端,                                                    •称为弓弓状状束束,,据据称称该该束束连接了颞叶的wernicke区和额叶的broca区•②②钩钩状状束束((fasciculus uncinatus))为为同同侧侧额额叶叶的的眶眶叶叶与与颞叶的联系,呈钩状绕过外侧裂。

      颞叶的联系,呈钩状绕过外侧裂 ③③下纵束(颞枕束下纵束(颞枕束fasciculus longitudinalis fasciculus longitudinalis inferiiiorinferiiior)沿侧脑室下角)沿侧脑室下角和后角的外侧壁行走和后角的外侧壁行走•            19 •④④扣带束(扣带束(cingulum):):•            连接边缘叶的纤维束,环绕胼胝体胼胝体下区与海马旁回、钩的联系•⑤⑤弓弓状状纤纤维维又又称称“U”形形纤纤维维((fibre  arcuate cerebri):):                 邻近脑回与脑回之间的联系,紧邻皮质下白质,可免受某些脱髓鞘性脑白质病变的损害20    2.  连合纤维: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纤维联系连合纤维: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纤维联系,,   ①胼胼胝胝体体(corpus callosum)为最大的连合纤维,联系左右大脑半球的新皮质         胼胝体分为:嘴部嘴部(薄层rostrum)、                                 膝部膝部(genu)、                                 干干(truncus corporis collosis)、                                 压部压部(splenium),             因为胼胝体比大脑半球短,所以穿过胼胝体的嘴部、膝部和压部的纤维必须呈弓状分别到达额极及枕极。

      21 • ②②前前连连合合((commissura anterior))::左嗅球与右嗅球、左颞叶与右颞叶之间的联系,其中很少一部分是由额叶前上部皮质间的连合纤维在正中矢状切面上紧邻穹隆前方•   ③③海海马马连连合合((穹穹隆隆连连合合))::联络两侧穹隆体压部的纤维,在穹隆角后方一部分纤维越过中线至对侧,连接对侧海马的投射纤维 •        (海马-海马馓-穹隆角-穹隆体-穹隆柱-乳头体)穹隆(投射纤维)                      •   ④④后后连连合合((commissura posterior))::左右缰核之间的纤维联系,位于缰连合的下方、中脑导水管上口的背侧壁上的横向纤维22 3.  投射纤维(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    ①① .   内囊(内囊(capsula interna):):            位位置置::豆状核的内侧,丘脑和尾状核的      外侧的白质板           分部:分部:            前肢(额肢前肢(额肢crus anterius)、)、            后肢(枕肢后肢(枕肢crus posterius))            膝部(膝部(genu)。

      23 •主要通过内囊的投射纤维:主要通过内囊的投射纤维:    前前肢肢::额额桥桥束束((额中回6区及8区—脑桥核—对侧小脑半球)      前前丘丘脑脑放放射射((前前丘丘脑脑脚脚))::丘脑额叶纤维、额叶丘脑纤维、丘脑纹状体纤维、纹状体丘脑纤维     膝膝部部::皮质延髓束(中央前回下1/3区——脑神经运动核)     后肢:后肢: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1/3—脊髓前角细胞)•       额叶红核纤维、红核额叶纤维、皮质黑质纤维、皮质丘脑底核纤维、皮质红核束、丘脑放射(上丘脑脚)、颞桥纤维、视放射及听辐射24 •  ②外外囊囊((capsula externa))::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主要由皮质被盖纤维(岛盖与岛叶皮质—中脑被盖)组成•   ③ 最最外外囊囊::位于屏状核与岛叶之间,主要是皮质的联络纤维,联系额叶、岛叶及颞叶间的皮质,对听觉中枢、语言运动中枢起联络作用•   放放射射冠冠::皮质与内囊之间的投射纤维形成放射冠25 •(二)(二)   基底节基底节:•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屏状核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纹状体分为:•             古纹状体—杏仁体(核),位于尾状核尾端,海马钩的深面,侧脑室下角的前端,属于边缘系统。

      •              旧纹状体——苍白球(豆状核的内侧,分内外两部分),参与锥体外系•             新纹状体——壳核和尾状核(头部、体部、尾部)•     屏屏状状核核::位于外囊的外侧,其功能知道甚少,仅知道它不属于锥体外系26 •((三三))    侧侧脑脑室室((ventriculi  lateralis,,VLS))•脑脑室室系系统统::左左右右两两各各侧侧脑脑室室、、一一个个第第三三脑脑室室、、一个第四脑室一个第四脑室•1.    侧脑室的组成侧脑室的组成:每侧侧脑室分为5部分•        ①   前角(额角,cornu anterius)•        ②   体部(中央部,pars centralis)•        ③   后角(枕角,cornu posterius)•        ④  下角(颞角,cornu inferius)•        ⑤三角区:为体、后角、下角回合处,其前壁为脉络丛球所在27 •2、、  脑室系统的循环径路:脑室系统的循环径路:•两个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隙)怎样连成一个循环径路•?•左右两侧VLS(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两个侧孔、正中孔)—蛛网膜下腔• 28 • 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29 •大脑皮质功能的研究历程:大脑皮质功能的研究历程:•       1861年年 以以前前,,大大脑脑皮皮质质被被认认为为在在功功能能上上是是同同一一性性质质的的,,没没有有特特异异的的分分区区,,是是精精神神和和思思想想所所在在处处,,是是二二者者的的统统一一体体,,皮皮质质的的功功能能是是不不可可分的。

      分的•       1861年年 P.P Broca((法法国国巴巴黎黎))提提出出了了大大脑脑皮皮质质的的功功能能有有局局部部定定位位,,首首先先提提出出左左侧侧大大脑脑半半球球的的额额下下回回后后部部((Broca区区))为为优优势势半半球球运运动动性语言功能区性语言功能区•       1864年年Jackon在在研研究究一一局局灶灶性性癫癫痫痫病病人人时时,,发发现现刺刺激激病病人人的的中中央央前前回回可可引引起起局局灶灶性性运运动动性性发发作作,,故故称称为为Jackon epilepsy,,中中央央前前回回为为运运动区•       30 •1864年年Jackon在在研研究究一一局局灶灶性性癫癫痫痫病病人人时时,,发发现现刺刺激激病病人人的的中中央央前前回回可可引引起起局局灶灶性性运运动动性性发发作作,,故故称称为为Jackon epilepsy,,中中央央前前回回为为运运动动区•1874年年 Carl wernicke第第一一次次描描述述将将感感觉觉性性失失语语定定位位于于第第一一颞颞回回后后部部((颞颞上上回回后后部部)),,称称此此区区为为wernicke’S区区,,并并提提出出左左大大脑脑半半球球为为优优势势半半球的证据。

      球的证据• 1860年年((美美国国南南北北战战争争))Weir Mitchen提提出出一一侧躯体是由对侧大脑半球支配的概念侧躯体是由对侧大脑半球支配的概念31 •(一)(一)    额叶(额叶(lobus frontalis))→•    1.第一躯体运动区(初级躯体运动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初级躯体运动皮质):•        部部位位::中中央央前前回回+旁旁中中央央小小叶叶前前部部,, Brodmann4区区•        功能:功能:•             主管躯体的随意运动,主管躯体的随意运动,•            如一侧运动区损伤如一侧运动区损伤→对侧肢体软瘫,对侧肢体软瘫,  •            若若累累及及相相邻邻的的运运动动前前区区→对对侧侧肢肢体体痉痉挛挛性瘫32     2、运动前区:、运动前区:Brodmann6区,区,•        是是 锥锥 体体 外外 系系 的的 皮皮 质质 中中 枢枢((Brodmann6、、8区区)),,此此区区皮皮质质和和4区区的的细细胞胞构构筑筑相相似似,,但但不不含含有有Betz细细胞胞,,运运动动前前区区与与丘丘脑脑腹腹前前外外侧侧核核之之间间有有双双向向的的纤纤维维联联系系,,并并与与苍苍白白球球、、小小脑脑相相互互联联系系,,与与维维持持肌肌张张力力有有关关。

      此此区区损损伤伤易易导导致平衡障碍,易于跌倒致平衡障碍,易于跌倒33 •3、第二躯体运动区:、第二躯体运动区:•        位位置置::岛岛叶叶的的岛岛盖盖皮皮质质-相相当当于于外外侧侧裂裂弯弯曲曲的部分•          功能:主要管理四肢的骨骼肌运动功能:主要管理四肢的骨骼肌运动•4.补充运动区:补充运动区:•       位位置置::位位于于大大脑脑半半球球内内侧侧面面((额额上上回回的的内内侧面,侧面,Brodmann6区)区)•       功能:管理全身的肌肉功能:管理全身的肌肉•             此区损伤后可出现抓握反射或强迫抓握此区损伤后可出现抓握反射或强迫抓握34 •5.头眼协同运动区:(又称侧视中枢),头眼协同运动区:(又称侧视中枢),•     位位于于额额中中回回后后部部((Brodmann8区区)),,受受损损后后出现双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伴有头向斜视侧出现双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伴有头向斜视侧•  6.书书写写中中枢枢::位位于于额额中中回回的的后后部部,,Brodmann8区,受损后出现失读症区,受损后出现失读症•  7.运运动动性性语语言言中中枢枢::左左侧侧大大脑脑半半球球的的额额下下回回后后部部,,Brodmann 44、、45区区,,又又称称Broca 区区,,此此区受损后引起区受损后引起Broca aphasia。

      •   8.额额前前区区((额额极极))::锥锥体体外外系系的的第第一一高高级级中中枢枢35 •(一)(一)    顶叶(顶叶(lobus parietalis))1、第一躯体感觉区(初级躯体感觉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初级躯体感觉皮质):      位 置 : 中 央 后 回 +旁 中 央 小 叶 后 部 ,Brodmann3、2、1区      功能:接受来自丘脑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司管躯体深浅感觉2、第二躯体感觉区,、第二躯体感觉区,     位置:有时与第二躯体运动区相重叠,位于中央后回延续至外侧裂的岛盖     功能:为感觉的粗略分析中枢36    3、实体感觉区:、实体感觉区:        位置:顶上小叶,Brodmann5、7区       功能:司管与本体感觉有关的感觉、精细触压觉   4、、视视觉觉性性语语言言中中枢枢::角回,Brodmann39区,受损后出现失读症   5、、听听觉觉性性语语言言中中枢枢::缘上回+颞上回后部,Brodmann22区,损伤后出现Wernicke aphasia、听觉性失认   6、、顶顶极极((锥锥体体外外区区))::发出顶桥纤维参与锥体外系。

      37 •(一)(一)    颞叶(颞叶(lobus temporalis))   1、听觉中枢:颞横回;、听觉中枢:颞横回;•             前部:第一听区,Brodmann41区•             后部:第二听区,Brodmann42区•             位置:位于外侧裂深部,隐藏于外侧裂中•            功能:主要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的听放射,临床上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引起全聋,临床上不以听觉定位•                       38    2、前庭感觉中枢:、前庭感觉中枢:•       位置:颞上回中部,Brodmann22区•       功能:司管平衡感觉    3、语言形成区:、语言形成区:            位置:颞中回后部,位置:颞中回后部,Brodmann37区            功功能能::受受损损后后出出现现健健忘忘性性失失语语、、命命名名性性失失语    4、、颞颞前前区区::Brodmann21、38区,颞桥束参与锥体外系    5、、岛岛叶叶::颞叶皮质陷入外侧裂深面,参与重要的内脏活动,并 与唾液腺的分泌有关。

      39               枕叶(枕叶(lobus occipitalis))     1、第一视区:、第一视区:                 位置:矩状裂皮质(纹状皮质),Brodmann18、17区,               功能:主要接受一侧视放射的纤维,一侧视区受损后出现双眼向对侧的同向偏盲     2、、第第二二视视区区、、第第三三视视区区((又又称称辐辐辏辏中中枢枢)),,Brodmann18、19区,• 为视觉联合区,司管视觉记忆、形象回忆,受损后,视力正常,出现视觉性失认、色彩失认、枕叶失读症、似曾相识感40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大脑半球病变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大脑半球病变常见的症状与体征:41 •(一)额叶损伤(一)额叶损伤         1、精神障碍;最常见,如人格改变、淡漠、主动性缺乏、定向力障碍、计算力障碍及记忆力障碍等,以额叶前部损伤多见,常伴有病变对侧额叶性共济失调(躯干)         2、病变对侧局限性癫痫或单肢瘫痪;病变在中央前回,司管肢体的运动呈“倒人字”型分布。

                中央前回上1/3损害:对侧下肢的瘫痪或抽动 (刺激病灶或破坏病灶)          中央前回中1/3损害:对侧上肢的瘫痪或抽动          中央前回下1/3损害:对侧头面眼的瘫痪或抽动42    3、Broca aphasia:额下回后部(Broca区)        4、失写症:额中回后部   5、头眼侧向障碍:额中回后部,若为刺激性病灶-→头眼转向健侧;若为破坏性病灶-→头眼转向病   6、强握反射及摸索反射;额叶后部(6区)(大脑半球内侧面,额上回内侧面)43 •((二二))顶顶叶叶损损伤伤时时临临床床症症状状与与体体征征((最最多,最难以捉摸)多,最难以捉摸)•      1.单侧(左或右)顶叶病变单侧(左或右)顶叶病变:•        ①皮层感觉障碍:损伤部位:中央后回+顶上小叶,以皮层觉、深感觉障碍为主,刺激性病灶时可引起病灶对侧的局限性癫痫•        ②病灶对侧的轻偏瘫:主要为顶叶前部的损伤,表现为病灶对侧的肢体无力,肌张力减低,运动缺乏,在儿童出现单侧肢体肌肉萎缩,偏身共济失调44      ③、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或下1/4象限盲:顶叶深部受损,累及了视放射纤维。

      如影响枕叶皮层,可出现视动性眼球震颤          ④、视觉性忽略与病觉缺失:一侧身体忽略和体外空间的忽略,以右顶叶病变多见         ⑤、向病灶侧视物时出现视动性眼球震颤45 • 2.左侧顶叶病变时(优势侧):左侧顶叶病变时(优势侧):     ①、语言障碍,尤其是失读症,顶叶的角回损伤   ②、Gerstmann syndrome:手指失认症、左右混肴、失写症、失算症,有时可伴有失读症左侧顶叶后下部与颞顶叶及枕顶叶交界处(又称顶颞枕交界区)的病变   ③、触觉性失认:主要因为双手的实体觉丧失   ④、双侧观念运动性失用与观念性失用:46 •观念运动性失用:观念运动性失用:      主要丧失了按指令或模仿完成已知的运动技能的能力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自动地、反射地做有关的运动,患者知道如何做,而且也可以说出如何做如不能按指令作伸舌、刷牙动作,进食时却可无意地将留在唇边的饭粒自动伸舌舔摄左侧缘上回损伤(动作观念形成区)损伤,运动区及运动前区病变也可引起(动作观念形成区与执行动作的中枢间纤维通路中断);47 •观念性失用:观念性失用:•是指患者对复杂精巧动作失去应有的正确观念,只能做复杂系列行为中的单一行为或一些分解动作,不能按次序、合乎逻辑地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这种病人往往弄错动作的前后程序,使整个运动分裂和破坏,注意力不集中或漫不经心,病人的日常生活受影响,但模仿动作一般无障碍.多见于左侧顶叶后部、缘上回及胼胝体病损。

      •上述病人对常见的器具、工具或与病人身体有关的物体(如牙刷、梳子)、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不再会使用,好象忘记了所学的一切活动48 3、右侧(非优势侧)顶叶病变:、右侧(非优势侧)顶叶病变:①视空间障碍及结构性失用症:   是一种主要涉及空间关系的结构性运用障碍,如排列、建筑和绘画常出现寻路困难,不能复制几何图形此病人对各个构成部分有认识,而且对其相互位置关系也理解,但对构成完整的空间分析和综合能力有障碍,还可能与视觉性失认有关多见于非优势半球枕叶与角回间的连和纤维中断49 ②病觉缺失和穿衣失用症:病人不能正确认识瘫痪肢体的存在,或用说谎来掩盖事实;不能正确地穿脱衣裤,与视觉性空间定向障碍有关,可合并结构性失用、偏侧忽视或失语③精神混乱:常表现很冷淡、精神分裂症、谵妄和违拗或夸大妄想和幻想④可出现闭眼倾向:病人抵制睁眼,并睑强直性痉挛50 4、双侧顶叶病变的影响:、双侧顶叶病变的影响:  主要出现:主要出现:                     视空间感觉缺失,视空间感觉缺失,                      眼的运动性失调,眼的运动性失调,                      空间定向力障碍,空间定向力障碍,                      严重的结构性失用。

      严重的结构性失用5.后后回回转转发发作作::当当顶顶上上小小叶叶受受刺刺激激时时,,可可引起对侧半身突然异常感觉发作引起对侧半身突然异常感觉发作51 •(三)颞叶损害时的症状与体征(三)颞叶损害时的症状与体征•1.左侧半球颞叶病变时:左侧半球颞叶病变时:     ①Wernicke aphasia(感觉性失语,听觉性语言失认)②命名性失语或遗忘性失语:病变部位:左半球颞中回后部与角回之间③失歌症(Amusia);颞上回前部④听觉性失认:病人听力正常,却不能辨别原来熟悉的声音,病变对位于左侧颞叶皮质下白质(如纯词聋),或双侧听觉联络皮质(精神聋)、双侧颞上回中部皮质52 •⑤⑤视视觉觉性性失失认认::患者对眼前看到的、原来熟悉的物品不能正确认识、描述和命名,病人视觉无丧失,能看到但却不认识视觉对象的意义,包括物品失认、颜色失认、面孔失认、纯失读一般认为是对视觉对象本身与其概念间的联系中断多见于后枕叶、纹状皮质周围区和角回病变•⑥⑥病病变变对对侧侧同同向向性性上上象象限限盲盲::颞叶深部病损53 2、右侧半球颞叶病变的临床表现、右侧半球颞叶病变的临床表现①病变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②辨认视觉性非语言材料障碍。

      ③对声音和某种音乐认识不能54 •3.任何一侧颞叶病变时任何一侧颞叶病变时①幻听、幻视、幻嗅及幻味•②伴有钩回痫性发作的梦境样状态•③情感和行为改变可有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力减退等•④谵妄:更常见于非优势半球颞叶•⑤颞叶性癫痫海马钩回)•⑥听力障碍(颞上回+颞横回),较轻•⑦眩晕或一种平衡障碍:颞上回中部(前庭感觉中枢)•⑧病变对侧共济失调(以躯干为主):颞上回+颞下回后部(颞桥小脑束损害)55 •4.双侧颞叶病变双侧颞叶病变•①Korsakoff记忆缺损(海马结构)•②情感淡漠与安静  KLUVER-BUCY 综合症(克-布综合症)•③性活动亢进•④虚伪的暴怒,即假怒sham rage56 •(四)枕叶病变的临床表现(四)枕叶病变的临床表现•     1、任何一侧枕叶病变的表现:、任何一侧枕叶病变的表现:•      ①病变对侧同向性偏盲,可伴有病变对侧的同向性色盲•      ②幻觉(视幻觉):多由于刺激性病灶引起•     2、左侧枕叶病变时、左侧枕叶病变时           ①右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       ②若病变累及深层的白质或胼胝体的压部,可伴有失读症和颜色命名障碍。

      •       ③视觉性物品失认57 • 3.右侧枕叶病变时右侧枕叶病变时•       ①、左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       ②、若病变较广泛,可有视错觉(视物变形症)和幻视,右侧病变比左侧更常见• ③、地理性记忆障碍和视空间定向力丧失58 • 4.双侧枕叶病变双侧枕叶病变•       ①皮质盲(瞳孔对光反应存在)•       ②Anton 综合征:又称视觉性病觉缺失其特征:病人明显看不见却否认自己失明,病人的动作好象他自己能看见似的,但当他走路时,往往撞着物体,甚至被撞伤病人常为此解释:我的眼镜丢了,或光线太暗了等•        病变在纹状皮质后,累及了视觉联合区(Brodmann 13、18、19区)59 • ③颜色感觉丧失•  ④面部失认症及画片中动作失认•  ⑤BALINT综合征(巴林特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                   A.不能随意地观看外周视野,但眼睛运动正常又称为精神性注视麻痹•                   B.在视觉指导下不能准确地抓到或触到某一物体,好象手和眼睛不能协调运动•                    C.视觉性忽略(定向力障碍)。

      60 •(五)内囊损害的临床表现:(五)内囊损害的临床表现:•  典型内囊损害的临床表现为“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1. 内囊前肢或后肢的前2/3损害:偏瘫往往可逆,一般较轻•     2.内囊后肢的后1/2损害:痉挛性偏瘫,恢复较困难,多伴有偏身感觉障碍•     3.内囊后肢的后1/3损害:多出现病变对侧同向性偏盲•     4.内囊膝部:可出现发音障碍、中枢性舌瘫、面瘫•     5.双侧膝部:假性球麻痹•     6.优势侧半球内囊:Broca aphasia61 •((六)岛叶及外囊病变:该部位病变的症状系由于病变压迫内囊而引起,多为轻偏瘫、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侧半球可有失语•(七)胼胝体病变:•     精神障碍(如淡漠、嗜睡、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人格改变)、失用•      1.胼胝体前1/3部位:失用症、失语症•      2.胼胝体中间1/3部位:失用症或不能完成精细动作、偏瘫或截瘫62 • •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Limbus是一拉丁语是一拉丁语 margin为边缘为边缘• 63 •一、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一、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  (一)边缘系的形态与结构•     根据种族的发育观点,人的大脑皮质可分为三类:• ①.内皮质 为最原始的(古皮质),在嗅脑的最后部,加上丘脑下部形成植物神经系统,其功能为调节内脏的活动。

      •②.中间皮质为古老的(旧皮质),即边缘系统,包括:隔区、杏仁核、海马、海马回、穹隆、穹隆柱、乳头体、扣带回、丘脑前核、岛叶、额叶的后眶回等其功能与情绪有关,系向外表达内在状况,这些包括饥饿、口渴、惧怕、盛怒、欢乐、悲伤及其他情绪 ③.外皮质为新发展的皮质(新皮质),实现对外界联系并改造世界• 64 • 1.组成:组成:•①边缘皮质 :包括:隔区、海马回、海马、扣带回(边缘叶)及额叶后眶回、岛叶、颞极(邻近皮质,属高级皮质)•②边缘皮质下结构:杏仁核、隔核、丘脑前核、上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及部分基底节 65 • ③纤维连接的三个环路:•      (A)内侧边缘回路(情绪、记忆回路)隔区•                                         ↓•                                       扣带回(扣带束)•                                  ↙            ↘↖•                        丘脑下部 →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                    •       (B)防御回路    丘脑下部←--杏仁核•                             ↘     ↗•                                终纹•       (C)基底外侧回路         额叶(眶部)•                              ↙         ↖•                         岛叶→杏仁核→丘脑背内侧核66 •注:隔区包括:透明隔、胼胝体下回、旁嗅区(终板旁回)及隔核(旁嗅区深面的灰质块)2.边缘回路;是由四个通路组成的。

      •                                     额、顶、枕、颞(新皮质)•             穹隆       乳头丘脑束              ↑↓    ↑↓  •  海马皮质(1)-→乳头体(2)-→丘脑前核(3)→扣带回(4)→海马皮质•       ↑↓          ↖↘•                     乳头被盖束• 隔、视前区-→丘脑下部-----→中脑67 •(二)、边缘系统重要的神经束(二)、边缘系统重要的神经束•     1..联联络络纤纤维维::嗅嗅三三角角((胼胼胝胝体体下下区区))←-→海马钩海马钩 (扣带束)扣带束)•     2.投射纤维:.投射纤维:•       ①①穹隆:海马馓穹隆:海马馓←-→乳头体、隔区乳头体、隔区•         穹穹隆隆分分为为::穹穹隆隆角角((压压部部))、、穹穹隆隆体、穹隆柱体、穹隆柱•       ②②丘脑辐射:丘脑前核丘脑辐射:丘脑前核←-→扣带回68 • 3.连合纤维:连合纤维:•        ①①穹穹隆隆连连合合((海海马马连连合合))::指指穹穹隆隆角角后后部部纤纤维维左左右右部部分分连连合合形形成成((又又称称琴琴板)板)•        ②②前连合:和嗅觉有关。

      前连合:和嗅觉有关•        ③③缰连合:左右缰核间的纤维连合缰连合:左右缰核间的纤维连合69 • 4.纹.纹•        ①终纹:隔区←-→杏仁核•                位于尾状核与丘脑之间,构成侧脑室的外侧壁,也是尾状核与背侧丘脑的分界线)•        ②纵纹:隔区←-→束状回 ,位于胼胝体的上区,分为内侧纵纹、外侧纵纹•        ③髓纹(丘脑髓纹):丘脑前核←-→缰核•          ④嗅纹:嗅球中的憎帽细胞发出神经纤维形成嗅束,在嗅三角处分成三支:内侧嗅纹、中间嗅纹及外侧嗅纹,形成嗅三角→大脑皮质70 • 5 .束束             ①前脑内侧束:隔区←-→下丘脑←-→中脑被盖•        ②乳头丘脑束:乳头体←-→丘脑前核•        ③乳头被盖束:乳头体←-→中脑被盖•         ④缰核脚间束:缰核←-→脚间核•         ⑤背侧纵束:下丘脑←-→中脑被盖71 •(三)边缘系统与丘脑下部、脑干网状结构之间的联系•     1.丘脑下部与边缘系之间的联系:•                  海  马 ←-→   嗅  内   区•         ↗↙       ↓               ↑•                                 扣  带  回  • 隔  区                              ↑•                                 丘 脑 前 核•         ↖↘                         ↑•                                   乳 头 体•                    ↓                ↑• 丘脑下部内侧区←-丘脑下部外侧区←→ 中 脑•              ↗↙        ↓•杏仁核           梨状区皮质•            ↗•  嗅球72 • 2.边缘系与网状结构之间的联系:边缘系与网状结构之间的联系: •中中脑脑的的中中央央灰灰质质、、被被盖盖的的中中央央部部及及外外侧侧部部等等网网状状结结构构与与边边缘缘系系发发生生联联系系,,构构成成边缘边缘-中脑环路,中脑环路,•海马皮质海马皮质→乳头体乳头体→中脑被盖部中脑被盖部• 73 •(四四)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       边缘系统是内脏器官活动的调节中枢,同时亦是具有意识属性的情绪中枢,并提出了精神病的脑结构基础。

      •      1.新皮质→海马→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新皮质环路,为情绪感觉和反应的神经基础扣带回与情绪有关,乳头体与近记忆有关•       2.边缘系是调节脑干中枢的各种反射,起促进或抑制性影响74 • 3.杏仁核:杏仁核:                              攻击防御攻击防御   接近、逃避接近、逃避     ACTH分泌分泌    性成熟性成熟       摄食摄食     性行为性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杏仁皮质杏仁皮质•内侧核群内侧核群    ((-)抑制)抑制   接近自我刺激(接近自我刺激(-)抑制)抑制    (+)促进(促进(-) 延迟延迟     (+)?易化?易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杏仁皮质杏仁皮质•外侧核群外侧核群  ((+)参与)参与    逃避刺激(逃避刺激(+)促进)促进 ((-)抑制?)抑制?    不明(不明(-)) ?不明?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 • 杏仁核与丘脑下部的联系:杏仁核与丘脑下部的联系:•    杏仁皮质内侧核群→终纹-----————--╲ •杏仁皮质外侧核群→腹侧杏仁传出系——--╱•                           →丘脑下部腹内侧核76 • 4.海马海马•       ⑴θ波 4~7次/秒,海马出现θ波时,新皮质出现去同步快波,属于觉醒反应一部分。

      也参与网状结构上行•       ⑵双侧海马损害时,失去近期记忆力•       ⑶刺激基底前脑(视前区一带),导致睡眠,其活动环路与海马有关•       ⑷海马调节免疫功能可能为直接或通过丘脑下部起作用77 •5.隔隔•      ⑴与攻击(破坏)及性功能(刺激)有关•      ⑵刺激尾状核,隔能抑制动物的痛反应•  在上述的边缘系生理功能中,PAPEZ环路是本能冲动和情感表达机制的解剖学基础78 •6.边缘叶的功能:边缘叶的功能: ⑴个体保存与种族保存(寻食、防御、生殖)  ⑵内脏活动  ⑶情绪活动与记忆       记忆新事物及储存新事物的能力,要求海马-穹隆-乳头体系统完好无损如心脏骤停、搦水、CO中毒、一过性低血压等,均可引起上述结构的损害,导致记忆力丧失         因此,边缘系统是与表达、情感构成、性格特征及本能冲动有关的神经环路•       7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