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失调与斯坦福监狱实验.docx
13页认知失调与斯坦福监狱实验 认知失调理论相关试验: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试验证据加以验证 不充分合理化试验 让被试做 1小时味同嚼蜡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试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与试验的“被试”(其实是试验助手)绕线工作很好玩,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试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看法结果发觉,得酬劳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看法评价;得酬劳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爱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的说明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好玩时,心口不全都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爱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话好玩”,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退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好玩是由于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全都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减弱了可是对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端详两个相互冲突的认知因素其中第2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个对自己内部看法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简单转变。
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看法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爱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好玩”就相互协调了结果,得酬劳少的人比得酬劳多的人更喜爱绕线工作这种状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看法转变 决断后效应 人对几个各有利弊的事物做出唯一的选择是个决断过程假如在决断之前,每个事物的价值在决策者心目中大致相近,则难于决断其优劣;但在作出选择之后,决策者对这些事物的看法评价就发生了转变人对被他选中的事物更加偏爱,对未选中的事物易于实行贬低的看法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内部解除失调感的过程人作出选择意味着他放弃了未被选择事物的利处,接受了被选择事物的弊处,对这一结果的认知与他自己对自身的评价(“我是个理智而能干的人”)之间所产生的冲突造成人的失调感为了消退它,他可以实行行动转变原来的选择,但在许多状况下,所作选择是难于转变的, 于是,便实行重新评价各种事物的方式,收集新的信息缓解由于决策造成的失调感这时,他更多地意识到被选事物的优点和被拒绝事物的缺点,致使对两种事物的评价在看法上就有了明显的区分 以减弱失调感增加信念 在.生活中常见的另一情形是,人为了某个目标作出种种努力,但后来发觉结果与原来所期盼的相差甚远。
当面对与期盼不全都的结果时,有的人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却坚持原来的看法费斯廷格和他的同事做过一次现场调查讨论:偶然的机会,他读了报上一篇报道,说某个地区的宗教团体向人们宣布了上帝的意思,在一个特别日子,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将被一场洪水彻底摧毁费斯廷格随后来到这个地区,观看当地的人们为迎接这个特别日子所做的种种预备活动当这个日子到来时,世界并没有毁灭随后他发觉人们不但没有转变原来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虔诚地仰慕、崇拜他,由于他们认为世界之所以没有被毁灭是由于他们主动的努力和热忱的迎接死亡的看法感动了上帝,使之转变了原来的方案人对某种目标怀着坚决的信念,并为此投入了许多精力,但最终发觉那个目标根本没有实现,这会引起很强的失调感消退这种由于徒劳的努力引起的失调感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已经付出的努力是不行挽回的,即使转变原来的信念,也无法消退失调感:“我曾为某种信念投入了巨大的劳动”与“事实证明这种信念是不真实的”这时,人只好寻求其他方式,可作的选择是对已有的事实作少许让步比如说找些看上去还说得过去的理由为已存在的开脱,或是简洁地承认在这次活动中有些小的失误,但总的信念系统是正确的在对事实作出小的让步的基础上,以更加坚决的方式信奉原来的信念,并更加努力地宣扬它和维护它,以此缓解人内心中怀有的失调感。
费斯廷格指出,以减弱失调感的方式增加人的信念这种现象可以在历史上的很多群众运动中发觉 斯坦福监狱试验 斯坦福监狱试验是1971年在斯坦福高校进行的,当时津巴多正在斯坦福高校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同学参加试验这批同学要参与试验必需先通过一次测试,以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 一共有70名来自美国各地的同学申请参加这个为期两周的试验,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斯坦福高校和加州伯克莱高校参与夏季课程的同学24名同学通过了测试,同学以随机的方式被分成了两组角色:其中9名同学担当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同学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当“看管”的角色,余下6名则作为试验候补 为了试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当“囚犯”的同学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同学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试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咆哮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吃惊;而担当“看管”角色的同学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根据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而自愿参与试验的同学们则被告知试验过程中,他们所拥有的部分人权可能被侵害 一切如此真实,为的是让双方可以真正进入预置的角色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应当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到底这批所谓的看管和囚犯都是通过心理测试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津巴多也在1996年多伦多进行的商量会上坦诚,在试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 试验开头的相遇是尴尬,到底对于看管和囚犯双方而言,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无聊的时间如何打发?于是这群耳闻目睹于当时美国反越战学潮的同学囚犯开头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睬看管的指令,并取笑看管 看管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试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管们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管们实行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纳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供应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看管”学得好快,假如看过任何一部关于监狱电影的话,这都是看管的狱警常用的策略。
随着试验进行,看管们采纳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试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示 在试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消失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试验试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熬煎得面临崩溃 该名编号为8612的囚犯是第一天率领囚犯抵抗和挑战看管权利的领导者,因此在看管们的反击中受到了“格外的照看”当一系列的惩处加诸于身后,8612已经察觉这不是一场模拟的试验、一个虚拟的监狱,而是一个“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心理学家设置的真正监狱”当8612向津巴多当面提出要求的时候,津巴多也已经完全进入了监狱长的角色,他考虑的已经不是8612的精神状态,而是假如8612退出,会引起更多人退出,试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于是津巴多像全部的监狱电影中的监狱长会做得一样,向8612承诺让看管不再熬煎他,给他好的待遇,同时他提出一个浮士德式的交易:让8612回到监狱做他的眼线,向他供应监狱中的信息,假如同意,津巴多就会迟一点的时候“释放”86128612答应了津巴多,重新回到试验当中当8612回到监狱中,其他的囚犯们开头意识到,他们无法退出,试验负责人员不会让他们退出试验。
盼望就此幻灭 津巴多事后回忆他当时的推断,他觉得8612是心理上过于脆弱,无法承受哪怕是一丁点的压力,到底试验只进行了也许一天的时间,怎么可能会那么快就要求退出试验呢?试验还有13天的时间啊! 作为试验设计者、心理学家的津巴多,本应客观地评价8612的状态,结果也被监狱长的角色所渐渐掌握被影响他的推断这种掌握始终持续到第六天,直到一个局外人的消失,才把津巴多从监狱长的角色中“挽救”了出来 而就在8612提出退出的当晚(36小时),当津巴多的讨论生Craig Haney作为试验负责人之一轮值夜班时,发觉8612“精神已经崩溃,剧烈要求退出”,8612无法承受“看管们持续不断地骚扰,仅仅是由于他在第一天领导了囚犯对看管的对抗在同意8612离开监狱进行短暂的休息后,Craig Haney要做出一个外人看来很简单,但当时他感觉极度困难的决定:是同意8612离开还是拒绝他的要求?津巴多是他的导师和“老板”,午夜时分,不能够骚扰他的休息同意?到底我只是个二班级的讨论生,这个试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进行筹备,让8612轻易退出便意味着试验设计受到影响,无疑结果的精准性也 成疑问但当前这个年轻人的状态是他们在设计试验时无法想象的,不放的话行吗? 经过一番挣扎后,Craig Haney还是决定同意8612退出试验。
津巴多和他的同事其次天早上回到了试验室,质疑为什么Craig Haney同意让8612退出试验经过一番商量之后,津巴多认可了Haney的决定同时,在后备.中,他们选择了一位同学,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试验,填补8612的空缺 而在斯坦福高校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敌对心情日益升级:看管们还在连续着他们的嬉戏,想方设法熬煎囚犯;囚犯们则连续承受着熬煎,以行尸走肉般的服从回应这已经不是一场cosplay了,不是一次快乐的暑假回忆,不是一次舒适的打工阅历,而是一次噩梦在试验开头的时候,“看管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像性了 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凝视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让一些“看管们”沉醉于规训与惩处的快感;让部分尽管心理感觉不对、但迫于角色与承诺所给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管,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供应关心;它让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种,以致试验结束之后,当“看管”们和“囚犯们”同坐一起商量时,敌对的心情让商量变成了凶狠的对质,当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接受试验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时,他们呈现均是怀疑的心情,在他们看来,这群最初友好善良的试验人员就是铁笼的制造者;它让本应客观的心理学家失去了推断。
试验始终持续到第六天监狱状况渐进式的恶化启动了全部参加者的心理适应机制: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试验设计所支配的进行连接替8612进入试验的为416的候补同学最初的“这是个疯人院”的印象也已经被“这理应是个疯人院”的看法所代替,尽管他最初的时候以绝食进行抵抗,但经受了黑房幽禁、狱友在看管鼓动下对他进行羞辱的经受后,本应最是正常的他换来的是彻底的孤立,他的绝食对抗让看管和囚犯们从某种意义上站到了一起 囚犯们以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接受看管们的各种要求也有些囚犯以“疯狂的表演”仿照8612,盼望以此换取退出试验的机会:在试验的第 三、第四和第五天,各有一名囚犯被同意退出了试验第五名囚犯在退出的恳求被拒绝后,全身消失皮疹的症状,最终退出了试验 试验过程中,囚犯们事实上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界在只持续了六天的试验中,大约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触这群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狱官,在接触了全部的囚犯后,他观看到这场模拟试验在这批同学囚犯身上造成的反应与首次坐牢的人特别相像;20多名心理系的同学从视频监视器和窗户中观看试验;24名囚犯的父母和伴侣在探监的时间和囚犯接触,而其中一位母亲在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