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历史八上第9课 -重点范文(可编辑).docx
17页部编历史八上第9课 -重点范文第一篇:部编历史八上第9课 -重点范文 部编历史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 第9课《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时间:1906年冬 组织者:同盟会会员刘道 一、蔡绍南 地点: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结果:失败 地位:萍浏醴起义时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 时间:1907年夏 组织者:光复会会员徐锡麟 地点:安庆 结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因告密而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 时间:1907年 组织者:孙中山、黄兴 地点:广西镇南关 结果:失败 4、黄花岗起义 背景:1910年,孙中山、黄兴、赵声等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临时决定举事 领导者:黄兴 结果:失败,很多革命党人牺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失败后收敛到的72具烈士遗骸,合葬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意义:起义虽然失败 ,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 1、组织团体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2、 起义力量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爆发原因 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4、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经过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5、辛亥革命的由来 1911年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6、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二篇: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重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列强及时间 主谋:英国、法国; 帮凶:俄国、美国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大赔款额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 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三篇:八上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八上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1: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要求学生阅读 40——43 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 2——3 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做了哪些努力? 4、新文化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新青年》的创办” (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赞美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
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 2、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引导】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小结: 新文化运动歌谣 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 板书设计 一、 《新青年》的创办 1、 背景: 时间:1915年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