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docx
22页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矿区自然筒况 (—)矿区所处行政区划位置 矿区在铜陵市东南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 的铜矿床之一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中华 民族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是吴头楚尾不同文化汇集地铜陵 盛产铜,铜采冶史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被 誉为中国古铜都铜陵市因铜得名,亦因铜兴市1949 年 4 月 21 日,铜陵县境解放以后,以铜官山矿区为主,设立了铜官山区1950 年1月,新中国大规模重点建设铜官山铜矿1953 年5月1日,铜 陵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二)矿区交通简况铜陵作为安徽中南部,长江南岸的城市,铜陵地处上海与武 汉,南京与九江,芜湖与安庆的正中心,是黄山,九华山等皖南旅 游风景区的北大门,是徐(州)合(肥)黄(山)公路与长江,铜 沪铁路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发展的十字交 汇点.长江“黄金水道”依城东去,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大桥飞架 南北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和合铜高速公路等均立项待建,四 通八大的现代交通网络已经进一步形成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对 矿产的运输都是十分方便的三)矿床地质研究史安徽铜官山铜矿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矽卡 岩型矿床,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矿床地质特征、矿 床成因和成矿流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常印佛等,1991 翟裕生等,1992)。
铜陵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流 体以高盐度为特征已被许多学者证实(黄许陈等,1994;凌其聪等, 2002;陈邦国等,2002;顾连兴等,2002)流体包裹体是研究成 矿流体的直接样本,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反映了成岩、 成矿时介质的环境特征确定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 对研究矿床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扫 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技术在 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对包裹体的研究程度日渐深入SEM/EDS不仅 可以对打开的包裹体及其中的子矿物进行形貌分析,同时还可以直 接分析打开包裹体中固相的成分特征,在流体包裹体子矿物的成分 分析和熔体包裹体成分分析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范宏瑞等, 1998; 谢玉玲等,2000;单强等,2002)LEM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正日 渐成熟,它可以在不破坏包裹体的前提下对单个包裹体中的气相、 液相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在子矿物的成分分析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 用,特别是对碳酸盐、硫化物和硅酸盐等子矿物子矿物相是流体 包裹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包裹体成分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子 矿物相在包裹体打开后易于保存,因此可以直接通过电子探针(EPMA) 和SEM/EDS进行分析。
铜官山铜矿矽卡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含 子矿物的高盐度流体包裹体为特征,前人曾通过包裹体岩相学、包 裹体测温等方法在石榴石中发现了石盐、钾石盐和硫化物子矿物, 但对子矿物类型及子矿物的.SEM/EDS.和LRM分析仍未见报道本次 通过对石榴石、透辉石中子矿物的岩相学、.SEM/EDS .和LRM分析, 发现多相流体包裹体中透明子矿物以钾石盐为主,且含量丰富,表 明流体高度富钾,石盐子矿物也有发现,但相对较少硫化物子矿 物经SEM/EDS.分析确定为闪锌矿、黄铜矿,另外还发现了方解石、 菱铁矿等碳酸盐子矿物LRM分析也在石榴石和透辉石中发现了碳酸 盐子矿物,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的测定结果,认为与矽卡岩 成矿有关的流体具有高盐度、高温、富钾的特征,具典型岩浆热液 型流体包裹体的特征,流体包裹体中大量钾石盐的发现与该区广泛 发育的中酸性高碱富钾岩体和钾化蚀变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流体与 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关系区地质概况(—)地层 矿体主要赋存在石炭系中,矿体明显受黄龙组地层控制,产于 白云岩底部有三种含矿组合:粉砂岩-黄铁矿层-碳质页岩组合; 粉砂岩(或页岩)-黄铁矿层-白云岩-灰岩组合;白云岩-菱铁矿(或 黄铁矿) -灰岩组合。
矿层往往位于两种岩性的转变部位剖面分析 表明中上石炭统白云岩段和灰岩段、含矿白云岩和不含矿白云岩, 它们在有机炭、F、C l含量和Sr/Ba比值及pH、Eh条件等方面均有差异 在邻区冬瓜山矿床中发现有硬石膏层,其(5 34S平均值为16.69% 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一第三系志留一泥盆系主要为碎屑岩;石炭 一三叠系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夹海陆交互相的煤及页岩;侏罗系主 要为火山岩;白垩系、第三系多为陆相堆积与成矿有关的层位主 要是在石炭系底部与泥盆系顶部接触界面上,区内现已查明的几个 大型矿床,如冬瓜山、新桥等主矿体都在这一含矿空间铜官山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组成,呈岩株状产于背斜的西北 翼,出露面积约1.5k!2,其中见有角闪闪长岩、闪长斑岩包体后期 有二长岩脉侵入主岩体形成时间在150Ma左右自岩体中心向外可 划分为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二)构造铜陵地区位于贵池-马鞍山窿起带(印支期窿起带)的中部, 西以郯庐断裂为界分别与华北地块和大别地块毗邻,南东与江南台 隆相连南、北两侧分别被两条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所围限,与 贵池、繁昌两个北东向的S状窿褶带相隔;东西两侧分别为北东向 大型断裂带为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窿起地块(图 1-1)。
铜官山铜矿床位于铜陵—戴家汇东西向基底断裂带的西端,铜 官山“S”状背斜的北西翼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铜 宫山岩体,呈NE向展布,与铜山背斜一致沿接触带由南向北分布 有白家山、宝山、老山、小铜官山、老庙基山、招树山、笔山、罗 家村等8个矿段(图1-2)褶皱构造主要是铜官山背斜,该背斜全 长约17km,为一短轴不对称倾伏背斜,轴面呈S0型扭曲,枢纽呈波状 起伏背斜轴向总的走向为北东45b主断裂构造有两组:北东向逆 断层,主要有F11和F1铜官山-石耳山纵向逆断层(F11),长约6.5km, 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该断层发育在石炭系高骊山组砂页岩与石炭系 中上统黄龙、船山组地层之间,属压扭性断层此断层是该区主要控 矿构造, 宝山矿段的矿体就是受此断层控制笔山-白家山纵向逆断 层(F1 ),长约3.5km,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主要分布在孤峰组 硅质岩和栖霞组灰岩之间,是矿区内另一条控矿构造, 罗家村浅部小 矿体就是受此断层控制北西向平移正断层,走向一般320b左右, 倾向西南,倾角较陡分布在松树山-老庙基山矿段,是成矿后断层, 对矿体有破坏作用这些断层大多具长期性, 多次活动的迹象.图 1-1 下扬子地区构造简图(据刘文灿等,1996)1. 沉降带;2.隆起带;3.背斜轴;4.向斜轴;5.断层;6.郯庐断裂带;7.构造单元边界2 3 4 ioETE 日£021 回SSE昌孟 CM! IV M &rr 11 国mHEI西匪匝冋口旦图 1-2 铜官山铜矿地质图1.第四系堆积层;2.三叠系;3.龙潭组页岩粉砂岩;4.孤峰组硅质岩;5.栖霞组灰岩;6.船山组灰岩;7.黄 龙组白云岩;8.高骊山组粉砂页岩;9.五通组石英岩;10.石英闪长岩;11.石榴石矽卡岩;12.透辉石矽 卡岩;13.磁铁矿;14.磁黄铁矿;15.含铜蛇纹岩;16.铁帽;17.断层(三)岩浆岩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 -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 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型铜 (金)矿床密切相关 .在这些 小侵入岩体中,特别是在老庙基、小铜官山和金口岭岩体中,产有二 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片岩残余包 体.对这三类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 究以及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同时收集了相关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 学资料,为阐明矿区岩浆-热液过程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闪长 岩和辉石岩包体的(87Sr/86Sr)i为0.7070〜0.7073, £ Nd(t)为 -9.7,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主岩(87Sr/86Sr)i为0.7072〜 0.7077, £ Nd(t)为-10.6〜-11.9.铜官山矿区堆积岩包体中的堆积 晶、同源包体和寄主岩中的斑晶以及同源包体及寄主岩中的基质的 矿物结晶温度分属890〜970°C,730〜755°C和675〜730°C三个区间, 对应的深度为24〜29km,9〜15km和4〜6km.它们分别代表了深位岩 浆房、浅位岩浆房和岩浆侵位处矿物结晶的温度和深度. 深位岩浆房 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下地壳硅镁层的深度 , 而浅位岩浆房的深度 对应于岩石圈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深度. 从岩石包体及其寄主 岩锶、钕同位素以及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来看, 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 可能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 而浅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来自深位岩浆房的演化岩浆与中 - 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 . 二长质同源包体与黑云 母片岩残余包体过渡, 有时闪长质同源包体与寄主岩过渡, 相互之间 的界线模糊不清. 角闪石堆积岩包体中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共存 表明, 在堆积岩结晶时已有相当数量的铁、铜和硫溶解在演化的岩浆 中. 由此可以推断, 已初步富集铁、铜和硫的演化岩浆与深度同浅位 岩浆房相当且富合成矿元素的变质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 , 可以富集 足够的成矿物质以形成铜官山矿区的矽卡岩型铜铁硫化物矿床 . 矿 区同源包体中斜长石的6 180SM0W%。
值为9.0〜9.2,寄主岩中斜长 石和石英为 9.4〜9.9, 矽卡岩中石榴石和石英为 3.92〜11.84, 矿石 中磁铁矿和石英为3.84〜5.85,而相应的6 180H20%值在寄主岩中 为 6.87, 矽卡岩中为 6.85〜6.89, 矿石中为 8.18〜12.64. 此外, 在寄 主岩及其岩石包体中同时产有熔融包裹体、熔融-流体包裹体和流体 包裹体,并能见到不混溶包裹体.这些事实结合矿物平衡地质温度计 计算结果和收集的包裹体测温资料,表明矿区的岩浆-热液过程可以 分为:1)岩浆结晶;2)岩浆流体出溶和出溶流体演化(大致对应于矽 卡岩化);和3)成矿热液活动(对应于铜金矿化)三个阶段.矿床地质特征(一)矿休产状根据矿体的产状、形态、矿石组合和蚀变类型及矿物标型特征, 可划分为三种矿化类型(图1-3):A.上部矿体:主要产在石炭-二叠系灰岩与石英闪长岩的接触带附近 矿体与地层产状不一致(不整合型)一般规模不大,有典型的矽卡 岩矿物组合和分带性,是传统观点的矽卡岩矿床,如笔山、罗家村 矿段B•中部矿体;主要产于中石炭统底部的白云岩中,呈层状层位稳 定,水平延伸可达几千米与地层产状一致(整合型矿体)。
当位于 接触带附近时可与上部矿体相联结,构成“人”字型矿体矿石类 型有磁铁矿-蛇纹石型、磁黄铁矿-蛇纹石型、黄铁矿-蛇纹石型、胶 状黄铁矿-白云石型C•下部矿体:下部矿体:属热液石英脉型,以含铜石英网脉为 特征,发现于老庙基山-175、-215m中段的岩体边缘和底板角页岩 中脉宽0・l-5cm左右,主要矿物有黄铜矿及少量辉钼矿、闪锌 矿、黄铁矿,偶见白钨矿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铜蚀变闪长岩和含 铜石英脉两种在黄铁矿中富Co、Ni,其Co/Ni〉l, S/Seel5000 近矿蚀变为黑云母化,局部为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等yut,Sk[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