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doc
12页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有关资料 精神“故乡”的失落 ——鲁迅《故乡》赏析(王富仁)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一)回忆中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得出来: 1.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2.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是一个幽静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世界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3.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但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 我们可以看到,“我”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同时更是一个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与少年闰土的接触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来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更是“我”少年心灵状态的一种折射这颗心灵是纯真的、自然的、活泼的、敏感的,同时又是充满美丽的幻想和丰富的想像力的它没有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缚,而是在与少年闰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给自己展开了一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
那么,少年“我”的这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是怎样展开的呢?是因为两颗童真的心灵的自然融合少年“我”是纯真的、自然的,少年闰土也是纯真的、自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而是用两颗心灵的自然需求联系起来的少年闰土不把少年“我”视为一个比自己高贵的“少爷”,少年“我”也不把少年闰土视为一个比自己低贱的“穷孩子”他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观念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我们可以重新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感到,他们之间是想到什么便说什么的,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他们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说,也不是为了伤害对方而说,而是说的双方都感兴趣的话两个人的心灵就在这无拘无束的对话中融合在一起了,也在这融合中各自都变得丰富了少年闰土来到城里,“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少年“我”通过与少年闰土的谈话,也像看到了过去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 总之,“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二)现实的“故乡” 现实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我们对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它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 这时的“故乡”是由三种不同的人及其三种不同的精神关系构成的 1.豆腐西施杨二嫂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她是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誉的当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做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了。
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像豆腐西施杨二嫂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她的可笑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她把虚情假意当做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做自己的聪明才智她是属于世俗社会所谓的“能说会道”“手脚麻利”“干净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但在正常人眼里,她这些小聪明、小把戏都是瞒不了人、骗不了人的所以,人们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
人们无法尊重她、爱戴她,甚至也无法真正地帮助她她是一个令人看不起的人 如果说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一切言行的总体特点是自然、纯真,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一切言行的总体特点则是“不自然”“不真挚”在她这里,一切都是夸大了的,是根据自己的实利考虑变了形的她一出场,发出的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这是她不感惊奇而故做惊奇的结果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练就了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对“我”没有怀恋,没有感情,但又故意装出一副有感情的样子她能说的只有“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但却把这个事实说得非常严重,好像这就对“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须对她感恩戴德、牢牢记住她对“我”的重要性她不关心别人,因而也不会知道别人的生活状况,不会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她通过自己的想像把别人的生活说得无比阔气和富裕,无非是为了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 豆腐西施杨二嫂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
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2.成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看西瓜去,你也去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少年闰土较之少年“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识更多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法关系,而所有这些封建礼法关系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之上的帝王与臣民,大官与小官,官僚与百姓,老师与学生,父亲与儿子,兄长与弟弟,男性与女性,都被视为上下等级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平等的地位,也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力上尊下卑,“上”对“下”是指挥,是命令,是教诲,“下”对“上”是服从,是驯顺,是听话闰土之所以说小的时候是“不懂事”,是因为按照现在他已经懂得了的礼法关系,“我”是少爷,他是长工的儿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
我”尊,闰土卑,他那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卑贱地位,在“我”面前毫无顾忌地说了那么多的话,都是极不应该的但那时年龄小,可以原谅,一到成年,中国人都要遵守这样一套礼法关系不遵守这套礼法关系,就被中国社会视为一个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人了,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惩罚闰土就是在这样一套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但一旦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与人的心灵就融合不到一起了这就是在“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我”怀念着闰土,闰土也怀念着“我”,他们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两个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我”想到故乡,首先想到的是闰土,闰土实际上也一直怀念着“我”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只要想到他和“我”在童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们就能够想到,闰土的这些话绝不是一般的客气话两个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闰土也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颤抖着多少真挚的感情啊!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形容不出来了,表现不出来了。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开时所发出的那种带血的声音闰土不再仅仅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经无法诉说,无法表现,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但同时也透着一股“冷”在这种“冷”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