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docx
6页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与进展一、原理:70年代中期,著名的W.S.French三维模型问世,它充分地说明了三维地震 对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和二维地震技术不可克服的缺陷与局限性图1-2-1(a)是W.S.French地质模型,一个平台被一条断层切割成两部分, 断层下降盘“4”有两个紧靠在一起的穹窿构造“ 1”和2”,断面“3”是一个斜 坡,接个平台布置了 13条测线图1-2-1(b)图1-2-1(c)、图1-2-1(d)是图1-2-1(a)中的第六条测线用不 同他处理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这条测线从断层下降盘开始,穿过窍隆“1”的顶 部.经过穹窿“2”右翼最低点的平均部位与断层陡坡吴450交角进入上升盘高 台图1-2-1(b)是未经偏移校正的常规水平叠加剖面,可以明显地看出绕射波和 侧面波,弯降“1”被夸大并掩盖了平坦界面,且断面反射右移,同时还出现了 来自穹窿“2”的侧面反射波图1-2-1(c )是三维偏移剖面,剖面右半部分的穹窿“1”被显示出来,但来自 穹窿“2”的侧反射仍然存在,它干扰了平面的反射,同时其他各种侧面波均未 能归位,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1-2-1 (d)是经三维偏移后得到的剖面,剖面上穹窿“2”的侧面反射及各种 侧面干扰消失了,断面波、绕射波分别得到归位和收敛,剖面正确地反映了地下 构造的真实形态。
上述试验充分说明了三维地震级数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的能力和三维地 震技术本身所不可克服的缺陷a)(b)(c)ii冏'指彬邮"%一如啊、(d)r , 1 d ■ I ' I I |iI; I11 ,|,‘11 •r"|hi ■|||!yiHi,|!'图1-2-1 W.S.French三维模型试验(a)三维地震模型;(b)原始记录;(c)三维偏移剖面;(d)三维偏移剖面当前三维地震勘探是用反射波法进行的二维反射波存在基本原理上有许 多相似之处,二者所不同的是三维地震彩高密度的、各种形式的面积观测系统 所以三维地地震又叫面积观测法,下面简单介绍面积观测系统的反射波时距图 二、面积测量系统反射波时距图根据物理地震学的原理,地震波从泡点O激发后,以球面波方式向下传播, 碰到反射界面后,根据惠更斯原理可以把反射界面上每一个点看作是一个新震 源再从新震源发出一系列小的球面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对地面某个接收点都在大地水准面上,’即Z=0,点来产,它所接收的反射波就是一系列来自反射界面的波的总和我们可以研究地下任意点P所产生的n A y,O) , » - 、一. - .波在地面上分布的情况。
设在地面M nAy,O)上布置n条测线,用普通排列接收地一 任意绕射源P的反射设线路为nxy, 如果在n测线上的Oi点放炮,s点接, 则来自P点绕射波时间t,是由Oi到P 的路径r1及P点到S点的路么径r2所 决定,若Oi点和SH为绕射点的深度由Oi到P点的路径言旧2 + &厂X》+SAy — y/由P点到S点的路径T1=(H2 +(X,— X」+(nAy —七)2P 点 绕 射 波 到 达 时 间 为t= i^ + - = . H2 +(X — X)2 + (nAy — y )2 + H2 +(X — X)2 + (nAy — y )2VV、 i P p s P p为了书写方便,将xi写成x则比"了3G豆R 2 ) V 2由此可见,面积测量反射及时距图为极小点在P的旋转双曲面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反射波时距图有的地区由于地表条件受限制,为了完成地震勘探任务,往往把测线布成折 曲测线,波状测线及环形测线这类测线的基础是弯曲测线,弯曲测线的时距方 程为:t二、(2H)2 +12 +、,:12 + (I)2 1一炮检距若已知激发点Oi及接收点S的平面坐标则1=(3 —尤)2 + (y — y )2 s i s if —(x - x )2 + (y - y)2t= ( 1 2 + —s i s i—xi,yi一一激发点Oi的纵、横坐标xs,ys一一按收点S的纵、横坐标由上式可见,弯曲测线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与激发和接收点的平面坐标有关 的,复杂的空间曲线,不管曲线多么复杂,只要能用数学方式模拟,就可通过方 程的方法把反射界面研究下来。
四、共反射面元面积测量和折曲测线观测系统的三维多次覆盖技术不能严格遵守共反射点 叠加的定义,必须给予新的含义,实际的共反射点道集随着测线的改变或测线弯 曲会有一定的离散,围绕着理论共反射点位置的这些实际的地下共反射点道集, 称为“共反射面元”共反射面”叠加,是指“共反谢面无”道集内各反射点信号的叠加,叠加 结果应该象来自同一反射点那样使信号得到加强共反射面元的大小可以限定,一般取小于接收点距之半为共反射面无的线性长度D V竺共反射面元的密度其方向一般沿着构造走向故D > Dx凡满足两式2的就可属于“共反射面元”道这些道的集合构成共反射面元道集另外,“共 反射面元”道集内的各道还需要一个附加条件,即它们之间的最大时差△ tmax不得超过1/4~1/6周期,这样才能保证达到同相叠加即:- 1 — Z—:工、-,.工— 1At =— JP 2(sin2 ① + sin2 ①)+ D 2(sin ① + sin ①)max v _、 x x y y x y _At max < 4 < 6周期DX,Dy——共反射面元的边长中x,中y——反射界面沿x,y轴方向的倾角,凡满足时间与空间条件的地震道无 疑可以叠加在一起,使反射波加强。
五、发展概况三维地震技术的兴起是在70年代末,正值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 尖锐矛盾时期当时由于二维地震方法的局限性,即使反复加密洲线、增加覆盖 次数,也难于查明较复杂的油气田的地质问题因此钻探成功率很低,成本大幅 度上升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部较成熟的三维地震 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适应于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装备一一多道数字 仪和大型数字处理汁算机的发展.也为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从 此以后.地震勘探技术进入丁一个全新的水平由于三维地震只有高密度采集、 三维空间成像归位以及多种灵活的显示方式等优点,因此,在国内、外已卓有成 效地用于查明各种复杂地质结构和隐蔽油气藏追溯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国外,自从1974年w. S. FRENCH用 三维模型实验(详见本章第二节)有力地证明:“只有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研究 地下三维问题,才能得出对了地质结构的全面正确认识”这一著名的模型试验 结果,引起了地震界同行们的广泛重视从而开始了三维地震技术从理论到实践 的不断探索历程此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GSI)、西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西德普拉克拉 —塞兹莫斯(Prakla—Seismos)地球物理公司、普劳塞路(Praussag)石油及天然气公 司等.为解决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构造问题,首先开展了三维地层工作。
采用 这种技术的公司还有埃克森、阿莫科、壳牌、德士古和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等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大量的实例证明: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在油气 田开发中的作用,无一例外地都收到了二维地震所无法比拟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 益在我国,早在1966—1969年,在胜利油田东辛地区,按照李庆忠同志的方 法,采用简易小三角形测网,使用光点仪和模拟磁带仪就进行了三维观测试验, 用手工完成了三维归位工作,这是三维地震的雏形采用这种方法的结果,进一 步明确了东营和辛镇含油构造的一些细节1980年在广利、永安镇,1983年在 大王庄分别作了三维地震工作,在三个区块内,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所 做出的构造图有明显的差别,三维对地下构造细节反映清楚,断层分布合理,并 新发现和落实古潜山36个,有利圈闭断块25个,提井位17 口,勘探成功率88%,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国内外大量资料证明,三维地震对缩短复杂地区的勘探周期,加速油气勘 探与开发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三维地震技术在资料采集、处理或解释方 面.都还需要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得到完善,使这 一具有生命力的勘探手段,能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取得更为显著的效益,获得更大 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