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读书笔记:《超越人口红利》.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04875275
  • 上传时间:2023-10-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1.88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读书笔记国1如何向“后刘易斯时代”过渡一《超越人口红利》读书笔记毛宁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9年09月16日/北京摘要 2关键词 2引 言 2一、 刘易斯转折点与人口红利 31. 二元经济理论和刘易斯转折点 32. 人口转变阶段性特征和人口红利 5二、 经济现实印证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和人口红利式微 61. 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现实证据 62. 人口红利式微的现实证据 7三、 向“后刘易斯时代”迈进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 8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破“克鲁格曼预言” 82. 刘易斯转折点到达后的就业形势 93. 改革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104. 深化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 105. 平衡区域发展,打造中国“雁阵”布局 11参考文献 12图表目录图表1 “刘易斯一费一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 4图表2生育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示意图 5图表3分部门实际工资及2003至2008年年均增长率 7中国如何向“后刘易斯时代”过渡《超越人口红利》读书笔记(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北京100872)摘要: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对经济发展产生 重大影响。

      因此,无论是分析经济发展,还是分析人口转变,都有必要把二者联 系起来进行考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产生的人口红利对于刘易斯 时代下中国二元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是 否正在丧失人口红利的支撑,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是否已经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 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超越人口红利》一书的内容梳理和相关 理论内容的补充与思考,结合笔者对返乡农民工的调查结果,认为中国经济已经 迎来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开始向“后刘易斯时代”过渡;与此同时,基于人口 数量的第一次人口红利也已式微在这样的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化农民工进城制度改革,完善 政府公共服务保障,提升职业培训和教育质量,深入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潜力, 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中国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跨越“未 富先老”的窘迫境地,真正进入一元经济的“后刘易斯时代”关键词:经济发展 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 刘易斯转折点 后刘易斯时代 劳动 力转移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陷阱弓I 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2 亿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518942.1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

      1与此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300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 6094美元2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人均GDP收入每年在975美元之下的是低 收入国家,976〜3855美元的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3856〜11905美元的是中等偏 上收入国家,在11905美元之上是高收入国家,显然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 发展阶段这种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在二元经济结 构下创造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但是,世界经济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过去的成功 并不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买下保险,特别是当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往 往要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挣扎,那么中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发展过程相伴随,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建国以后,人 口转变主要变现为在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的同时,出生率继续保持在高水平上,因 而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快相应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通常处在 高达6%的水平上然而,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生育率下降只是计划生育 政策的结果其实,总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发生在1970至1980年间,即严格的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从5.8下降到2.3,在1980年以后总又下降了 0.5〜0.7。

      在这个基础上,随着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转变,劳动年龄人口 (15~64岁的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依赖性人口(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之 和),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加上储蓄率持续走 高,从而形成可以把经济增长率提升到稳态水平之上的“人口红利”然而,进 入21世纪,人口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在年龄结构方面,0~14岁人口占比16.60%,比2000年下降6.29个百分点;651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老年比例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 龄化速度还在逐步加快,“未富先老”的趋势愈发显现从2019年开始,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以及人口红利是否耗 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蔡昉为代表的少数学者,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肯 定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出现的“民工荒”、劳动者工资上涨等现象恰恰符合刘易 斯转折点到来的特征;而以人口抚养比作为度量人口红利的指标,其经历了长期 的下降过程之后,下降速度已经放缓,并预计在2019年见底,随后转为上升, 也就是说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这两个判断是相辅相成的。

      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劳 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劳资关系冲突加剧等证据,越来越有利于蔡昉的判断,但是, 一个挥之不去的传统观念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现实中的就业压力未见缓和因此,任何学术观点或 政策建议如果认为劳动力会出现总量不足的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将转移殆尽, 以至于得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结论,都难以得到广泛认同笔者对蔡昉的《超越人口红利》一书进行了较为认真的阅读,通过查阅数据 资料、理论模型代入,并结合对返乡农民工的实证调研经验,肯定了其观点的合 理性,同时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转折点的判定 条件、人口变化阶段性特征及人口红利产生条件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是本文第一 部分的工作;第二部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用来支撑两个基本判断,即中国 已经迎来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和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式微;第三部分揭示基于两 个基本判断而引申出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未来中国如何把握机遇、应 对挑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未富先老”给出简单建议一、刘易斯转折点与人口红利1. 二元经济理论和刘易斯转折点刘易斯转折点的概念源于英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A • W •刘易斯。

      他在1954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 元经济发展模型但是这一理论有较多不足之处,后来经过1961年和1964年拉 尼斯和费景汉两位学者的改进,该理论变得更加准确合理,由此形成“刘易斯一 费一拉尼斯模型”该模型把典型的发展经济体分为两大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最初,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相对于土地等生产要素来说,劳动力十分丰富甚至是 严重过剩的,所以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值,远远低于后一个部门所以,现 代工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用很低且不变的工资水平(农村生存工资),将 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吸引出来对于工业部门来说,劳动力是无 限供给的,所以它能够以多快的速度增长和扩大,完全取决于它的资本积累能力 工业部门在固定工资基础上将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继续吸收农村劳动力,直到 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开始上升,这个时点被称为“刘3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动力仍会从生产率相对低的农业向生产率更高的现代部门转移,这个过程一直持 续到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再有差异为止那时,经济将迎来“第二个刘易斯 转折点”(又称为“商业化点”),标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消失,一元化的劳动 力市场形成,所有劳动力的工资将反映其真实劳动生产率。

      以上思想可以用下图来进行描述,假设整个经济是封闭的,分为城市和农村 两个部门,L表示该经济体的所有劳动力(暂不考虑人口增长),CD表示农村动力 的供给曲线,OR表示农村部门劳动力数量的起点,OM表示城市部门劳动力数量的 起点由此可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如B1-B2所示假设农村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维 持在生存工资水平山城市部门的工资水平为w,高于农村部门的m最初,城市 部门的劳动力边际产出是A1-B1曲线,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使劳动力边际 产出等于工资水平w,在B1处达到均衡,雇佣OM-L1单位的城市劳动力,剩余的 OR-L1单位劳动力留在农村,获得生存工资m随着时间变化,企业家获得利润并 进行再投资,资本存量上升,使得城市部门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从A1-B1逐步上升 到A2-B2同样为达到利润最大化,使劳动力边际产出等于工资水平,此时城市劳 动力不足,将从农村吸收L1-L2单位劳动力,达到新的均衡点B2在B1-B2这个 过程中,由于有农村劳动力的补充,城市整体工资水平依然保持在w,同时从农村 转移到城市的只是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的工资水平不发生影响,还是维持在生存 工资水平m,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图表1 “刘易斯一费一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第二阶段为 B2-B3阶段伴随 城市部门资本存量 进一步增加,企业 家为使利润最大化, 均衡点不断从B2向 B3移在这个阶段,, 因为城市工资水平 高于农村生存工资 水平,城市能够继 续从农村吸收劳动 力, 并保持工资不 变但是跨过B2点 之后,由于农村劳 动力被过分吸收已 变得稀缺,所以其 工资水平开始逐步上升,直到均衡点到达B3时,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等于城市工 资水平B2点和B2点就分别为第一个和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第三阶段为均衡点形成于B3右边时随着社会整体资本水平的提高,企业家 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继续从农村吸收劳动力而这个阶段的农村劳动力 和城市劳动力体现出相同的稀缺性,雨水城市和农村工资水平同步上升,二元经 济终结,一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形成2. 人口转变阶段性特征和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理论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 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再生产的的内在联系最初由W・W汤姆逊最先 提出,后经A•兰德里、F •诺特斯坦等发展完善对应工业化前后发展阶段, 给理论把人口再生产类型区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①“高出生率、高死亡 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阶段;③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人口转变最重要的一个结果是人口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特征的变化,而这对 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显著影响当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处于上升阶段,需要抚养的少 儿人口比率相应提高;再经过一个时间差,当“婴儿潮”一代逐渐长大成人,劳 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依次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率趋于 降低,随后逐渐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换句话说,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先升后降形 成一个倒U字形曲线变化之后,以大约一代人的时差,劳动年龄人口也将呈现类 似的变化轨迹订因此,当人口年龄结构处在最富有生产性的阶段时,充足的劳 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