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家庙规划说明.doc
12页庆城县熊家庙乡熊家庙村建设规划 2008年11月庆城县熊家庙乡熊家庙村规划说明书第一章 村庄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熊家庙村属庆城县熊家庙办事处管辖,位于庆城县熊家庙办事处境内东邻李家庄村,南与钱家畔村接壤,北接驿马镇,地势北高南低,属陇东高原残塬沟壑区,为长庆石油主产区,石油储藏较为密布,夏熊公路穿境而过,交通运输方便快捷,信息灵通,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 熊家庙村属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本规划区地势较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2、气象该村属内陆中纬度地带,受季风影响明显,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随着季风环流的转换,带来了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该村全年最高气温度35度,最低气温零下25度年降雨量在375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为一百五十天左右 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冻土深度为0.82米三、资源状况1、土地资源熊家庙村总耕地面积为370.3公顷(折合5555亩),户均1.0公顷,人均耕地为0.23公顷。
2、劳动力资源与人口资料熊家庙村共辖文岭、白老庄、马庄、范家沟畎、熊家庄、西庄、高老庄、高沟畔、夏咀、张庄10个村民小组,有368户1590口人,村部驻范家沟畎自然村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熊家庙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为迅速,农业为熊家庙村主要的经济来源全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种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其次为经济作物,如胡麻、油菜、豆类等;黄花,花椒为特产村庄的主要经济收入以栽植苹果出售、外出务工、家庭养殖、机械运输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五、村庄基础设施状况村委会驻范家沟畎自然村,设有代销点、医疗所、修理部、加工厂等为发展生产、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益条件六、村庄建设现状及问题1、村庄现状熊家庙村是村部、学校、医疗所、加工厂所在地,全村耕地面积为370.3公顷,全村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2、存在的问题(1)环保环卫设施严重缺乏,没有村级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共服务设施配备不完善2)住宅用地与饲养用地混杂在一起,人畜未分离,坟地穿插其中,居住环境较差3)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建筑模式4)现有庄基大小不一,布局分散、零乱,大部分住宅为砖木结构5)有的房屋建设年代久,等级低,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章 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一、规划编制的可行性依据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规划是农民住房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各地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改善环境和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精神,抓紧编制村庄规划”的精神,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根据甘肃省建设厅甘建村【2006】119号文件,宜按照“一圆三模式”方式规划和推进村庄建设结合熊家庙行政村实际状况,以中心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建设建设文明、卫生、方便的新型农民居住小区,已成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迈向城镇化的首要选择二、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1、 合理集聚、连片开发遵循建设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合理集聚,方便生产生活,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约,注重合理使用资源2、 节约耕地、经济实用规划编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交通网络布置,尽可能不占或少占基本农田,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兑换等办法集中建设。
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小康示范为准则,从实际出发,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承受力,选择适宜的建房类型和建设模式,坚持标准、适度超前,为新农村住房形成示范作用,指导本地区的居住建设4、 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稳步发展,又要做好宣传工作,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5、 保持生态、持续发展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三、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3、2003年省政府《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试行﹚》4、《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建规划工作导则(试行)》5、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住房建设的意见》6、《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导则﹙试行﹚》四、 规划期限按照《导则》规定,规划期限为5——10年。
即:2008-2018年五、 规划目标1、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前5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形成以熊家庙村为中心的组团式居住生活区,辐射一个居民点,完善供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土地资源,发展规模产业,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推进村庄建设,打造绿色生态社会主义新农村2、提高村庄品味,优化人居环境本规划强调以人为本,改善居住环境,增强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和服务功能,使布局更趋于合理从构建怡人的生活环境出发,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型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向城镇化发展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发展优势1、地势平坦,交通便捷,信息畅通2、林、田、水、电、路等设施配套齐全,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3 、通过实施支柱产业带动,使结构趋于优化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二、存在问题1、 区域差异较大,山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缓慢,部分自然村贫困凸现2、发展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基础条件亟待解决3、公用基础设施滞后,道路、排水、通讯、供电等需要完善配套4、土地流转困难,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三、发展目标1、项目创办坚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发展抓项目,大办民营企业,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安置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道路不通、排水不畅、供电不足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综合服务功能3、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草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胡麻、油菜、豆类等经济作物和黄花菜产业4、加强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或入驻企业务工,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科教文卫等社会公益事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应用系统建设作好各种农业新技术培训推广工作, 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升学率、巩固率;建立健全完整的医疗保障救助体系,鼓励农户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确保参合率达到95%,彻底解决因病致贫,无钱治病的问题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防止农药、化肥和农膜等污染,加强各类养殖场污染管理强化各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四、保障措施一是健全机构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绝对领导二是搞好宣传,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使广大村民关注新农村建设,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靠实责任,明确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指标全面落实四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农宅规划,分步实施第四章 规划区性质及规模一、规划区性质村庄性质的确定是根据村庄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功能、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和规划期内职能变化及发展因素决定的,它将对村庄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熊家庙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种有小麦、玉米、高粱等,其次为经济作物,如胡麻、油菜、黄花菜、花椒、豆类等村庄的主要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家庭养殖、机械运输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根据上述因素,规划期内熊家庙村的性质确定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林果业及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中心村二、村庄规模(一)人口规模截止2007年底,全村总人口为1590人结合村域总人口和有关规定预测,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增长规律,规划确定全村总人口近期(2008年—2013年)自然增长率为7.0‰;远期(2014—2018年)自然增长率为6.0‰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域外部分农民进村务工经商,建办企业;二是村内自然的人口变化通过统计和测算,同时考虑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机械增长率近期不予考虑。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Q = Q0(1+K) + P式中: Q --------总人口预测数(人)Q0-----------------总人口现状数(人)K --------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P --------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n --------规划年限通过预测可得:近期:2008——2013年总人口约为1646人远期:2014——2018年总人口约为1696人二)用地规模 根据熊家庙村现状建设条件和未来用地发展趋势等因素分析,确定按《甘肃省村镇规划标准 》中人均建设用地100—120平方米/人计算.采用下列公式计算F =N × P式中: F -------村庄规划期末用地面积(公顷)N -------村庄规划期末人口规摸(人)P -------人均建设总用地的面积(平方米/人 )期末2018年规划建设用地16.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 100.0平方米三)用地发展方向现状建设用地集中在各村民小组中心的四周,建设用地较紧张在规划期内,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建设的发展,中心区建设用地规模将有所增长综合考虑现状建设用地使用状况和发展的需要,在规划期内,近期以旧庄基改造整理为主,远期则向居民点集中,扩大建设用地范围。
第五章 村庄各项用地规划一、居住用地1、布局规划根据本村的周边环境和用地特征,本着集中规划,连片建设的原则,进行布设本规划中住宅建筑采用了较为整齐的单双排布局,居民点设在各个自然村,合计321户其中中心村规划29户,单层20户,二层9户按户均人数4.4人计算,总人口128人中心村建设为近期规划建设重点,进行较为详细规划,并开发建设2、住宅结构居住区建筑的排列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建筑面积约为170平方米(单层)和164平方米(二层)所有住宅为砖混结构,以单层建筑形式为主二层为辅,组团形式为四合院按照“三分离”的原则,即每户均设前、后院,前院为住宅用地255平方米(即15米×17米),后院为生产设施用地75平方米(即15米×5米)着力打造现代风格的新组团,每户均配套建设沼气池、太阳能热水灶,发展绿色生态能源3、规划居住用地11.6公顷(折合175亩)二 、公共建筑用地 1、 行政管理用地村部及其他行政管理用地0.1公顷(折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