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名词解释(先秦—魏晋南北朝)(2024秋).doc
4页七年级历史上册名词解释(先秦—魏晋南北朝)一、原始社会—西周(一)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BC2070年)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2.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时期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其年代范围大约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二)夏商周(西周)(BC2070年—BC771年)1.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得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致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400年到前1600年之间2.甲骨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 3.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直800个。
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至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4.国人暴动西周后期周都镐京地区的国人发动的驱逐周厉王的武装暴动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现有异议者则杀之,结果人人自危,不敢议论,道路以目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二、春秋战国(BC770年—BC221年)1.存邢救卫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时,对小诸侯国的救助行为齐国在管仲改革后日益强盛后,利用 “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燕国打败山戎,又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敌人的扰害,为邢和卫国建筑了新的城邑存邢救卫不仅保证了邢卫地区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得齐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2.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公元前260年,秦攻韩,又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秦将白起击破赵军主力,杀赵将赵括,大败赵军。
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余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国抗衡,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各国,及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3.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秦在夺取巴蜀地区之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整治岷江,分岷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属地农业经济的发展4.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田,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合法性而一律取税,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代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主要有儒、墨、道、法等流派,他们展开了关于天道观、认识论、礼法制度等问题的大论战百家争鸣出现,对当时学术、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三、秦汉(一)秦帝国(BC221年—BC207年)1.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握行政和军事,设军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二)西汉(BC206年—AD25年)1.均输汉武帝时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具体由大农令在各地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这样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抑制了大商人垄断市场2.告缗汉武帝打击商人势力的一项措施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BC119年),颁布了算缗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元鼎三年(BC114年)又实行告缗,即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3.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BC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
任田千秋为相,又以找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4.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公元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驻地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相当内地郡守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率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5.河西四郡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游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混邪王、休屠王投降汉朝随后,汉朝在混邪王、休屠王原来的游牧地区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置,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三)东汉(AD25年—AD220年)1.尚书台东汉时期实际上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东汉光武帝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直接听命于皇帝设尚书令,为尚书台的主管长官;另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尚书台下分设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尚书台的设立加强了皇权2.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
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的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3.汉书·地理志东汉学者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为《汉书》十志之一叙述了西汉疆域政区的设置情况,计有103郡(国)及所辖的1587县(道、邑、侯国)在县(道、邑、侯国)条中,有水道和陂、泽、湖、沼等300多处,大多在源头所在的县条中说明其发源和流向此外,还叙述了各地的户口、山川、产物、风俗和文化等情况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代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和地方总志,大都仿其体例编纂而成四、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三国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袁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欲统一全国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3.夷(彝)陵(猇亭)之战三国初年吴蜀之间的一次战役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趁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打败蜀军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二)两晋(南朝)1.八王之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趁虚而入2.门阀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地主阶层东汉时期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是门阀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典型门阀制度。
这种制度在东晋臻于鼎盛门阀制度确立后,为确保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讲郡望、谱学,严禁士庶通婚,形成严格的等级划分 3.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辅佐司马氏重建晋王朝、共同掌权的局面西晋灭亡时,琅琊王导、王敦兄弟以其所处关键地位,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元、明、成三帝则以礼待王导等,结成氏族高门与东晋皇室“天下与共,御床同豋”的特殊关系,时人谓之曰:“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士族门阀制度的发展4.侯景之乱南朝萧梁时发生的军事叛乱548年,东魏降将侯景举兵谋反,攻占建康、软禁梁武帝梁武帝饿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522年,梁元帝派大将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兵败被杀侯景之乱历时五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5.侨置东晋政府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徠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
6.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的政策由于侨置引起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入,从晋成帝时开始推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土(居住地)作为断定。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