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淡墨淡 大雅平淡.docx
3页意淡墨淡 大雅平淡 意淡墨淡 大雅平淡 山水花果册之五 清 朱耷 书法艺术对“淡〞的追求由来已久,唐代的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有“小人甘以坏,君子淡以成〞的说法但在书论中,把“淡〞作为一个中心范畴,并以此作为衡量书法优劣之首要标准,却是从董其昌开始的,他将“淡〞的人生观和艺术精神直接与“淡墨〞相联系此前的书法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在谈及书法用墨时,均主浓不主淡,“如张怀瓘?书诀?云:‘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而董其昌那么以“淡〞为标准,将倪云林的书画置于赵孟頫之上,“石田先生于胜国诸贤名迹,无不摹写,亦绝相似,或出其上独倪迂一种淡墨,自谓难学,盖先生老笔密思,于元镇假设淡假设疏者异趣耳〞 董其昌的书法在清初深受朝野欢送,八大受其影响当在情理之中,况且董其昌书画俱佳,八大学书法广取博收,自然会要研习董其昌的书画精髓 八大山人临、仿董其昌的行书,笔法已臻圆润,用笔潇洒随意,字形舒展自在,“不但笔墨字形趋向董字,即字与字间,行与行间之距离,亦皆有董其昌的形式〞 如前所述,董其昌对倪云林推崇有加,曾论述:“幽淡两言,那么赵吴兴犹逊迂翁,其胸次之别也。
〞董其昌建立起以“淡〞、以“天真自然〞为宗旨的书法美学思想,他提出的书法境界上的“意淡〞,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书法艺术的精神——“昔刘邵?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撰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而大雅平淡,关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思涸,故取续凫之长;肤清,故假靓妆之媚〞此处,董其昌指出,只有以一种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去观照世界,才能到达“名心薄而世味浅〞的层次,才能最终在艺术创作中到达“大雅平淡〞的境界,否那么就不能到达“淡〞的境界,而只能做到外表上的“肤清〞而已 八大山人是明末宗室,自幼注重书法根本功的练习,龙科宝在?八大山人画记?里说八大:“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华亭笔意〞,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评述:“八岁即能诗,善书画,工篆刻〞,由此可见,八大山人的书法功底是很深厚的他弱冠之年遭变,弃家而遁隐于奉新山中,出家为僧,皈依佛门,但他除了修行佛法以外,对书画的钻研就是空闲时间的主要内容了就八大的生平经历来看,其钻研书法当然“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八大的书法到达了“意淡〞的境界 八大的?临古诗帖册——临颜平原书?,作品中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耳〞的词句,充分展示了山人看破红尘,摆脱尘世困惑,平和而“意淡〞的心境。
八大后来的书法取法诸家,其中当然也包括吸取、接纳董其昌的 “意淡〞书法理论,然而八大将这一书法理论应用于国画创作之中,正契合老子“无为而治〞、“恬淡寡欲〞的思想,使得其书画融合了“大雅平淡〞的意境美 从精神层面来讲,八大书画中的淡意正是反映了他“淡然处世〞、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从八大画的物质层面来说,又是一种艺术形式——“笔势峥嵘,……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八大崇尚老庄的“淡然处世〞、“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因此有了与常人不同的心境,他以此心境为根底,造出了绚烂之极的画境 心境,原本乃佛教语,本意指清净之心,泛指人之心情、心绪才德高深的书画家,在潜心创作时总免不了将自己的心境之貌通过笔墨凝固到纸面上,而欣赏者那么可从美轮美奂的书画笔墨中体味到创作者淡淡的心境正如三国时期魏国的大书法家钟繇所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当笔墨触及纸帛之时,原来的空白被打破了,新“形象〞与新空白被创造出来,而这一形象的“万象〞之美所反映的就是创作者善于体察大千世界的清净心境 唐代韩愈在其?送高闲上人序?里说道:“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由此可见,一代书法大家张旭在不同的情绪状态和不同的心境之中,能够创作出无穷多样的精妙书法,他的书法中不但充溢着自己创作时情绪的波动、跌宕,也表现了宇宙天地间自然万物的形神妙境这些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妙境是张旭主观情感所体会的,在他的书法里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模拟与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折射缤纷世界的心境,就像绘画所表达的那种绝佳画境一样 “书境同于画境〞,绘画与书法都强调作者心境的抒发、主观感受的表露与个体内心情感的传达八大在漫长的失意岁月里,除了佛法、禅道之外,只能找到书画这一重要的途径来抒发、宣泄、缓解心中的不悦、悲愤、苦楚,他的每一幅画、每一幅字甚至每一种落款、署名的方式都充溢着内心及灵魂深处的郁郁之情,都可以代表八大一段时期的心境之状态,书、画同佛法一样都成为了调节、净化心境的良方后世人欣赏八大的书画,往往能够从其书法之内容、章法、字体上看出他荡漾着佛法、禅理的心境,亦能够明晰地体会到其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策应、相互暗示,并且很自然地引起情感意识上的巨大共鸣。
八大以自己灵犀的心境深切地体悟世间冷暖和寰宇河川,将主观世界的“精、气、神〞与对客观世界的“彻悟〞融为一体,并以翰墨将这“天人合一〞的佳境凝注在数尺净宣之上,这就是绝妙的书法和国画意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述:“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唐代的张怀瓘称书法为“无形之相〞,八大书法中精妙的点、画结构形式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形体、动态的联想,欣赏者透过其书画可以瞥见山人充满禅意的佛、道心境,真可谓心境通书境、书境通画境,书画合一历代以来,善书者多善画,实乃以博大、深沉之心境驾驭笔墨,因而亦书亦画皆可畅抒性情也因如此,中国画家下笔作画不称之“画〞,谓之“写〞,取书法“写〞字之意蕴,这正是书法用笔的代名词作画不称之为绘、描、制,而称为“写〞,确是中国文人画之质的飞跃,八大山人早期的题款“八大山人画〞,而晚期的题款那么多用“八大山人写〞从这一题款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八大对于自己画作中的那股淡淡、悠长的文人书法意境的深刻体悟。
当下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艺术工作者如果能从八大的画作中瞥见其平淡大雅的书法意境,能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物欲干扰下静心构筑自己的艺术王国,定能开创独具一格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石泠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八大山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萧元.书法美学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李一.中国书法家全集八大山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杨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