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学金牌学案.docx
25页劝学金牌学案劝学金牌学案【作者介绍】作家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早年曾游学于齐,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因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作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成就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提倡性恶论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写作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苟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
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的艺术风格目标导航目标一: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仿照例子,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语句通假字释义(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活熨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答案:(2) “又”通“又” ,再一次;“暴”通“曝” ,晒 (3) “知”通“智” ,智慧 (4) “生”通“性” ,资质,禀赋2、填空: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忽然封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假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闻不能称前时之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5)一用心一也答案:终止;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 (2)有力的弓;强健;有余;勉强 (3)借助;假装 (4)听到;声誉 (5)数词,一;专一。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析其古义和今义语句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声非加疾也(3)假舆马者(4)金就砺则利(5)蚓无爪牙之利(6)用心一也答案:⑴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⑵疾;古义:强;今义:疾病,快⑶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⑷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⑸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⑹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4、分析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⑸其曲中规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⑻故木受绳则直答案:⑴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⑵日:名作状,每天;⑶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⑷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⑸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⑹高:形作名,高处;⑺直:形作动,变直学海拾贝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类别例句分析解说动词的使动用法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是使国家强固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 ,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若毒之乎?“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名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名词用作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名词用作状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 5、将下列各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属于判断句的有;(2)属于状语后置句的有;(3)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有答案:(1)①③⑤④;(2)①⑤;(3)②目标二: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6、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案: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答案: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目标三:分析的思路及结构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 ,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目标四:赏析本文的论证艺术 8、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答案: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具体分析如下:(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①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②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2)设喻方式灵活多样①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②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③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写法迁移】1.精彩回放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技法点拨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句使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3 活学活用近日,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XX-XX”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已经确定,著名翻译家沙博理最终荣膺 XX-XX 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 ,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 ”根据上面的材料,运用排比手法谈谈对这件新闻的看法。
4 成功运用曾对汉语一窍不通的犹太青年小伙沙博理,把翻译中国文学的职业当做乐趣,最终成为著名翻译家,并荣膺 XX-XX 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把工作当做乐趣,工作便不再单调;把学习当做乐趣,学习便不再枯燥;把追求当做乐趣,追求便不再遥远乐趣,将你的生活涂上丰富多姿的色彩;乐趣,让单调漫长的时间变得充实而又快乐香港著名电视人曾志伟曾说过:“把工作当做乐趣,就永远不会累 ”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曾志伟才凭其自然幽默的舞台风格成为电视舞台上的“常青树” 同步达标测评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解析:B 项“有”通“又” ;c 项“生”通“性” ;D 项“輮”通“煣” 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用活熨木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⑥非利足也(脚步快)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2.解析:③跂,应为“抬起脚后跟” ;④致,应为“到达” ;⑧绝,应为“横渡” ;⑩彰,应为“显著” 。
答案:A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解析:A 项“博学” ,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 ,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 项“爪牙” ,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答案:B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解析:AcD 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B 项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B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解析:c 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 项为宾语前置,B 项为状语后置,D 项为判断句答案:c6.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君子生非异也,答案:(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善假于物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