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拱的组成与分类.docx
5页斗拱的组成与分类(一)、斗拱的组成斗拱在结构上由四种部件组成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构件与建筑物表面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夹角的弓形构件其 形式与拱相同,唯放置方向不同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这是真 昂明清时昂的结构作用下降,常常仅起装饰作用其形式为将翘向 外的一端特别加长,并斜向下垂(或斜向上挑出)4、斗与升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 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清代叫“升”位于翘或昂的两端,界于上 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 在全部设有横拱的斗拱中,升上只承托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或枋一 种构件,所以只开一面口,叫做“顺身口”;而斗拱则承托相交的拱 与翘昂,所以斗上开的是“十字口”二)、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1、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处的部分可以分为两大类1)、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种A、柱头斗拱直接座于柱头上宋代叫做“柱头铺作”,清代称 “柱头科”氏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枋或平板枋上宋代叫做“补间 铺作”,清代称“平身科”C、 转角斗拱位于角柱上宋代叫做“角铺作”,清代称“角 科”D、 溜金斗拱在明清时期由带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转化而来。
E、 平座斗拱位于平座下面,用于支撑平座每一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称“一攒”2)、内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2、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1)、按拱所处的结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现以外檐斗拱为例做 介绍A、正心拱凡是位于檐柱中线上的拱,都叫“正心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纵中线上需加宽0.3-0.25斗口 的槽口,用以安放拱垫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多一个拱 垫板的厚度B单材拱凡不在檐柱中心线上的拱都叫“单材拱”在檐柱中 心线以外的单材拱又叫“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内的单材拱又叫 “里拽拱”2) 、按拱的长短尺寸可分为三类:瓜拱、万拱和厢拱瓜拱最 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这是清代的规定瓜拱和万拱常相叠并用, 瓜拱在下,万拱在上,瓜拱托着万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正心瓜拱”(宋代称泥道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万拱叫做“正心 万拱”位于单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万拱,分别叫做“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又可以分为“外拽瓜拱”、“外拽万拱”和“里拽瓜 拱”、“里拽万拱”厢拱总是安放在最上层翘或昂两端,外拽厢拱承托挑檐枋,里拽 厢拱承托天花枋在正心拱位置不会出现厢拱,所以厢拱没有正心和 单材之别。
瓜拱、万拱、厢拱是清代的名称在宋代瓜拱称“瓜子拱”,万 拱称“慢拱”,厢拱称“令拱”3) 、拱的各部分名称 在拱的中间部位有与翘、昂或要头相交的卯口拱的两端有承托升的分位在升与卯口之间,拱向下弯曲的位置叫做“拱眼”拱的 两端下面曲卷处叫“弯拱”弯拱的曲度在清代《营造法式》里有“瓜四”、“万三”、“厢五”的规定,使拱弯分成几小段直线,以 便制作3、翘、昂的分类与斗拱出跳(1)、翘与昂的分类A、翘凡是向内、夕卜出跳的拱清代叫做“翘”,宋代称“华拱”宋代把出跳叫做“抄”,每出一跳叫做“一抄”例如“双抄”即出 华拱两跳昂也是斗拱向外出跳的构件,只是形式与翘不同,昂头部 伸出特别长1) 、下昂下昂是向下倾斜的构件下昂的作用在于使斗拱出挑 长度和华拱相同时,减低斗拱抬升高度这样可使屋檐伸出较深远时, 斗拱不至于抬升过高2) 、上昂上昂是斗拱向外上方斜出的构件它可以在斗拱挑出 长度与华拱相同时,增加斗拱高度2)、斗拱出跳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叫 “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以正心拱为中,每向内、外 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按宋代和清代的规定,斗拱向内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铺作”, 清叫“三踩”;出两跳,宋叫“五铺作”,清叫“五踩‘;出三跳, 宋叫“六铺作”,清叫“七踩”;出四跳,宋叫“七铺作”,清叫 “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铺作”,清叫“十一踩”。
宋代斗拱出跳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 (铺作数)二X(出跳 数)+3(长数项)清代斗拱出跳的踩数是指一攒斗拱中横拱的道数清式斗拱每拽 架都设有横拱,所以每攒斗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枋,即 为每攒的踩数唐宋时期,里外拽斗拱上常有不设横拱的做法这种 做法叫做“偷心造而里外拽上设横拱的做法做“计心造”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昂”如“五铺作单抄 单下昂”、“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等清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 踩几翘几昂”如“五踩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等最简单 的斗拱为不出跳者,分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无论一攒斗拱出几跳,在最里、最外两跳上只有一层厢拱(令 拱)外拽厢拱上托着挑檐枋,挑檐枋上座着挑檐桁;里拽厢拱上托 着天花枋其余各踩都只有两层拱,瓜拱在下,万拱在上万拱之上, 就是枋子在正心的叫“正心枋”,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拽枋” (宋称“罗汉枋”)无论踩数多少,正心万拱以上就用层层的枋子 叠上,一直到正心桁下3)、翘昂的构造做法 以清式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斗拱为例翘与拱的做法完全相同, 只是方向不同昂向外伸出一端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翘,或者做成 “菊花头”、“霸王拳”一类的雕饰。
在最上层翘昂的上面,还有两 层与翘昂平行的构件下面的叫“耍头”,上面的叫“撑头”耍头 里外两端均外露,外端往往做成“蚂蚱头”,里端做成“六分头” 撑头外端不露出,抵住挑檐枋;后尾露出刻座“麻叶头”4、斗和升的分类及各分部名称(1)、斗和升的分类A、大斗汉代称“栌“,宋代叫”栌斗“,清代也叫”坐斗“ 它位于全攒斗拱的最下层,直接座在柱头或额枋、或平板枋(普拍枋) 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头翘或头昂所以,全攒斗拱的重量都 集中在大斗上B三才生宋代叫“散斗”它位于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 层拱或枋子C、 槽升子宋代叫“齐心斗”它位于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 层正心拱或正心枋D、 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它位于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 层翘或昂及与之相交的拱2)、斗与升各分部名称A、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开有装设翘昂的槽口,称做“斗 口”清代把平身科斗拱大斗的斗口作为权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 基本单位斗口两侧突起的部分C、 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部分宋代叫做“斗平”D、 斗底斗腰下面的倾斜部分宋代称“斗欹”宋代规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比为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