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江地区纳西古乐调查研究分析 音乐学专业.docx
8页·摘要: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本文通过介绍纳西古乐,浅谈纳西古乐最重要的分支白沙细乐的由来,分类和音乐特点,以及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关键词:纳西古乐,历史,保护,成就目录一、纳西古乐的历史与成就 21. 纳西古乐的历史 22.纳西古乐的成就 3(1)留存的演奏曲目 3(2)保留的乐器 3(3)社会认知度 3二、 纳西古乐的内容 41.白沙细乐 42.洞经音乐 53. 热美蹉 6三、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1.纳西古乐的现状 71.旅游业发展下的纳西古乐 72.村落中的纳西古乐 73.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84.意义 9一、纳西古乐的历史与成就1. 纳西古乐的历史纳西古乐魅力源远流长这是由于它极有可能是我国仅存的宋朝皇室所制作出的音乐,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原始的音乐作品之一。
宣科老师说,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纳西古乐由丽江本土音乐“热美蹉”、“白沙细乐”以及洞经音乐组成,是中国传统 音乐的“活化石”其中“热美蹉”是来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形式热美蹉的起源学界没有清楚的定义,因此其他的乐谱都很不容易谱写,只能用一种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它的歌曲和舞蹈白沙细乐”是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 音乐当代学者毛增继先生觉得白沙细乐进入丽江是在元朝蒙古族军队进镇时期因为一些蒙古士兵需要长时间驻守,因而在丽江定居,致使音乐也随之广为流传,直至今日具体有这三个原因:第一、实际上确实有一些蒙古士兵在丽江驻守现在当地还有一个专门叫做“蒙古人居住的村子”,还有一些当地村民说自己是蒙古族的后代第二、弹奏白沙细乐时会有一个习惯,即进行蒙古族装束,但是其他民间艺术都没有的第三、“苏古笃”出现在白沙细乐的乐队里,它和元史里记录的“火不思”有着大体一致的形制,而在丽江的附近地带以及云南其他的地区都是没有这个乐器的除这几点外,黄镇方还觉得白沙细乐不单单只是元朝人所遗留的音乐,还可以将其看作是明朝中期进入云南丽江的昆曲。
同时它表现形式为南北合套黄镇方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验证,无论是曲牌的名字和音乐形式,还是对比伴奏特色和历史资料上,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白沙细乐的曲牌就和南北曲名相同或类似,例如,《南北曲》、《寄生草》等;同时在旋律方面,白沙细乐和昆曲的唱腔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最后的结构层次上,白沙细乐的配套原则和昆曲的曲牌联套十分符合洞经音乐”是云南省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的统称,它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民俗祭祀可是纳西族地区保留的词牌曲牌音乐却又是整个云南地区保存最完善,最接近唐宋原型的音乐从明朝起,丽江木氏土司着力将中原文化引进过来,大部分在家族中进行学习到了清朝,丽江开始进行改土归流,促使汉文化可以在纳西族民间广为流传在清朝之后的科举考试里,丽江坝子内不断出现了一大批考取功名的官员将领,百姓为了祈福当地文化繁荣,文人为了祈祷自己考取功名,他们就特别崇拜在天宫负责文化昌盛管理的文昌帝,所以很多地方开始建立“文昌宫”,在那些道教活动中交流并演绎洞经科仪,然后开展一些谈经班及洞经会,共同学习并谈演洞经音乐现在的洞经音 乐只有来自词牌和曲牌和部分被保留下来了据说曾经是有汉语经文配唱的,直到传入纳西族民间以后, 慢慢演变成简单的乐曲。
乐曲由两大调构成,分别是"神州"和"华通",按照不同内容又可细分为很多小调被演奏相对频繁的有大概二十多种小调, 例如:“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水龙吟","山坡羊","八卦","步步骄"等[1]2.纳西古乐的成就(1)留存的演奏曲目纳西古乐进行演奏时主要用器乐进行合奏,还有少数会加入歌舞表演它分为经腔和曲牌这两类通常把经腔叫做大调,它是一种和经文相匹配的曲子,因此它按照经文的内容进行取名,它包含唱、叹、吟、诵这四个部分传说有十五首大调,其中有十一首是到目前为止还在流传的,如,“十通”、“十华”、“十供养”、“清河老人”、“吉祥”、“华通”、“八卦”、“五声圣号”、“咒章”、“元始”等,这里面有三首曲子是别的乐队都不会演奏的,只保留了唱腔的曲谱曲牌也叫做小调,它又可具体分为细乐曲牌、打击乐曲牌、杂曲这三种其中细乐曲牌无论在颂唱经文前后还是中间过程均可演奏,流传下来大概三十多首,流传到现在的一共有十二首,分别是“柳摇金”、“水龙吟”、“代五”、“浪淘沙”、“万年花”、“一江风”、“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山坡羊”、“慢五言”等。
对于打击乐曲牌,现在还有六首一直流传着,分别是“十七世”、“龙摆尾”、“八卦尾”、“起鼓三通”、“打下”、“前五后五”,大部分采用大响器铙和钹,感情基调是十分严肃庄重的,层层递进的节奏感最后的杂曲只有五首曲子,分别是“柳青娘”、“善知识”、“小白梅”、“步步娇”、“南极宫”,它的演奏一般不会出现在正式的谈经科仪里2)保留的乐器演奏洞经音乐会用到很多种乐器,有铜铎、二簧、苏古笃、波伯、琵琶、古筝、云锣、京胡、中胡、楠胡、三弦、竹笛等,另外也有很多打击乐器,例如大鼓、大钹、大锣、小镲、木鱼、摇铃等丽江举办的古乐会中,现在还保存着几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大约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像曲项琵琶、铜铎、十面云锣、苏古笃、波伯等,其中属于丽江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的乐器有曲项琵琶、苏古笃和波伯,它们在其他地区的洞经乐队里几乎是看不到的,因此体现出纳西古乐尤其的朴素高雅祖祖辈辈的传承这些古乐器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改变一方面,可以对纳西古曲中的乐器吸收借用在纳西古典《白沙细乐》的演奏中首次使用了波伯和苏古笃等乐器,之后洞经会开始借用此乐器,同时它还很好的和洞经音乐进行了融合,因此在丽江洞经音乐里就开始被广泛使用了。
第二个方面,不断试图使用一些西洋乐器新文化发展迅速,在纳西族出现了一位青年的画家,他是周霖,他学习了许多西洋乐器,像吉他和小提琴等,他还加入了皇经会,于是试图在洞泾音乐中运用一些新乐器,可是两者没有和谐的结合到一起去,所以不再使用了3)社会认知度纳西古乐的特点体现在“三老”,具体表现为:一、演奏曲目古老;二、演奏乐器古老;三、演奏者老(演奏者的平均年龄 为75岁)尽管纳西古乐已经很古老了,可是它历经千百年之后依旧昌盛不衰主要由于大气高雅,同时是十分优雅的艺术 表现形式所以,它不单单只是被纳西人所爱戴,还赢得了全球很多国家的喜爱纳西古乐在丽江主要的展示和宣传平台是坐落于丽江古城中心的大研纳西古乐会以大研纳西古乐会为代表,纳西古乐位于优美的丽江古城,由于丽江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它也随之壮大起来,不单走出了中国,还走向了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的主要媒体对纳西古乐作了宣传,为纳西古乐品牌的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此,大研纳西古乐会广泛接受国内外各式音乐会的邀请,将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由宣科老师领队,大研纳西古乐会如今已到过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台湾、瑞士、香港、挪威等众多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而且在中国的各大地区城市的演奏也十分成功,例如,上海、昆明、北京、成都、南京、广州、天津等。
与此同时,宣科老师也受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 英国伦敦大学、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牛津大学以及许多学术团体单位的邀请作学术报告,让纳西古乐更加声名远扬二、 纳西古乐的内容1.白沙细乐白沙细乐是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音乐,是纳西族先民在约700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的汉译名称,一般在祭祖节等活动当中用的比较多,其具有一定的风俗性有关白沙细乐的来历尚有争议,广为流传的版本是曾经在丽江的士学阶层流传的一个名为《龙树女》的传说相传在明代的时候,普米王和木天王之间爆发了战争,双方商量用“和亲”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木天王的真实目的却是为 了拖延时间以求赢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在和亲后不久便召回了龙女公主,让她杀掉普米王的儿子然而木公主龙女和普米王子在结婚之后相爱了,龙女公主不愿按照父亲的旨意杀害自己的爱人,遭到了木天王的软禁,龙女无奈只能写了一封密信请普米王子的爱犬回家通知丈夫带兵前去营救她不料在普米王子出兵救龙女的路上,出兵的消息被云雀泄漏,王子惨遭埋伏,全军覆没,公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日日以泪洗面,最终抑郁而亡公主死前居住的玉龙亭里慢慢的长出了一棵树,后人称其为龙女树。
后来,丽江的民间艺人为了纪念这场战争集体创作了《崩石细哩》来祭奠王子和龙女以及双方战士的亡灵崩思细哩现在有八个乐章,但在最初的时候其包含的乐章有十个以上,目前这八个乐章是:(1)“笃”,它包含的感情非常丰富在这个乐章当中是整部乐曲包含感情最多的一部分,在序曲的整个结构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段乐曲整体比较活跃,旋律优美,而且非常具有吸引力2)“一封书”,这个乐章在整部序曲当中的结构是非常完整的,而且也非常有艺术价值,结构合理,乐曲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在这个乐章当中一般是通过组合,以及波动较大的旋律来表达感情的,这节乐章所要表现的感情是比较凄凉的3)“三思渠”,它是一条河流的名称,该河流位于丽江市这一段曲调非常适合人们歌唱,主要是想歌颂纳西族人民的辛勤劳动4)“美丽的白云”,这一乐章把民族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从结构来看,非常的完整,旋律和曲调都非常动听,一般用于超度亡灵歌词大意及纳西语音译版本如下: 美丽的白云,欢乐的白云, 绵绵白云里,鹰伴鹤,鹤伴鹰,飞去了,它们飞去了,它们飞远了,不会返回了,不会返回了阿哩哩格吉盘哦哩哩格吉纳吉盘吉纳过果巩构,构巩哩罗勒厚特礼勒误勒厚特里勒误厚勒哩某居留,勒里某居留。
5)“哭皇天”,也叫做 “公主哭”,它一般使用笛子来演奏,这部分的曲调是沉郁的,用旋律刻画了一位悲痛的公主的形象6)“赤足舞”,也叫“跺脚舞”,它主要是通过竹笛和苏古杜伴奏的乐曲,一般在丧事的活动中使用的次数较多,其还配有伴舞人员弓箭舞”,它主要从 “一封书”与 “挽歌”中获得,它的特点是兼具演奏和跳舞,但是这两者一般不是同步进行的挽歌”,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来,这一部分主要用于丧事,这部分没有伴奏,与 “三思渠” 等轮流表演白沙细乐的乐队由纳西族乐器组合而成,主要有三个乐器组,这是根据其不同的表演方式进行划分的,一为吹管乐器,有竖笛、横笛、波伯二为弹拨乐器,主要有古筝、琵琶、苏古笃等 三为拉弦乐器,只有二胡一种乐队编制不固定,3至10人均可但一般4人或者8人为一组居多在演奏的时候,乐队一定要在灵台右边、幕布之后演奏者站位顺序是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的笛为主要乐器,在乐队中起领奏作用白沙细乐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是纳西族本土文化传承的沃土,是促进纳西文化多样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洞经音乐丽江洞经音乐,是在元末明初年间传入云南,受道教影响颇深,云南地区的音乐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由于纳西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包容性,这种音乐形式仍然在该地区流传着,它里面的曲牌名称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也较为久远。
是近几年来,很受欢迎的一种少数民族乐种之一该乐曲里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