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统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15页部编(统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教学说明一、单元内容总述1. 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 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2. 本单元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 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 《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 “一、二、三”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2)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内容 教学要点 课 时 教 学 建 议15本课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1.感情地朗读, 找出写老支书神态、动作、语言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重点是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12.桥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利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2深刻理解课文2.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写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子,体会其作用;讨论结尾点明人物关系的好处13.穷人课 文 讲 述 了 一 个 动 人 的 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21. 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分析作者运用对话和心里活动描的两个孤儿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写以及环境描写的好处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2. 了解作者托尔斯泰重点是通过自读课文,知道课文的情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了解文中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1. 指导学生认真读课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文,一边读一边想14*. 在柏林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12. 讨论探究课文中两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次出现“静”都是在什么去参战重点是读懂课文,从多情况下层面理解课文,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会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11. 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情”,重点是交流时,把具体的的过程。
理由说清楚2.和同学交流: 面对不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 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 1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学生复习本单元的三个故事,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提示学生认真读材教学目标12 桥故事料,注意到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等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限制词语指导学生先回顾课文语文园地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再结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1合课文来想一想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多次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积累古诗《回乡偶书》读相关句段,感受“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重点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尝试写出恰当的心理活动细节古诗积累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快乐读书吧阅读故事,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验成长故事阅读的乐趣重点是在充分的阅读中,引1借助文本,开发文本的功用从课本单一地读懂内容,拓展出思想教育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和学习写法的方面,使学 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爱上阅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2.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3. 理解题目 “桥”的含义和小说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2.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题目 “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 “咆、哮”等 9 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 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1. 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 “咆哮、呻吟、祭奠 ”等课件 3】生字:咆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二)谈话导入1. 结合 “奠”字理解 “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 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 默读课文2. 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3. 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课件 4】突遇山洪 1~4;疏导撤离 5~13;桥塌殉职 14~23 ;祭奠英灵 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点拨语(可随机改变):(1) 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2) 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 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六、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2.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3. 理解题目 “桥”的含义和小说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1. 听写词语:【课件 7】一、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2. 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1. 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2. 交流:(1)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课件 8】◇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2) 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 ”的意思板书:山洪 ——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3) 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4) 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 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3. 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板书:人们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4. 出示【课件 9】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 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 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1. 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1) 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2) 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3) 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4) 舍己为人,壮烈牺牲2. 教师指导:(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①学生理解 “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 10】村民──党员──老汉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 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板书:老汉 ——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1. 出示:【课件 11 】探究:课文为什么以 “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2. 学生汇报3. 师生评价,教师指导:题目中的 “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1. 学生读课文第 7~ 22 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 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2. 生相互交流3.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1) 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出示课件 1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