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docx
10页接纳与承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是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中最为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方法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 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 帮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1起源2理论背景3心理病理模型3.1经验性回避3.2认知融合3.3概念化的既往与恐惧化的将来3.4对概念化自我的依恋4核心过程4.1接纳4.2认知解离4.3关注当下4.4观察的自我4.5价值观4.6承诺行动5治疗过程|起源接纳与承诺疗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C.Hayes)教授及其同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于行为疗法创立的 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继认知行为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ACT与辨证行为疗法、内观认知疗法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是 认知行为治疗的最新发展ACT的目标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提高心理改变的能力或坚持功能性行 为以达到价值目标的能力旨在寻求建立更宽广、灵活、有效的应对方式 而不仅针对狭窄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认知内容进行反驳;治疗中强调所检验 问题间的联系性。
理论背景1、 ACT的哲学背景:功能性语境主义ACT起源于行为分析,现代行为分析以”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基础[4] 语境主义把心理事件理解成整体与具体情境(包括历史和环境)持续不断的 相互作用,寻求保持与整个心理事件及其情境之间的联系,并以其整体性 不遭破坏的方式分析心理事件,并试图预测和影响整体与具体情境之间的 连续互动,力求使分析达到一定的精确度、范围和深度相对于心理事件 的形式,语境主义对心理事件的功能最为关注语境主义认为,从某种程 度上说,任何脱离历史和当前情境的事件都不能称之为”事件”;同样,行为 也应该与具体的情境密切相关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ACT的哲学背景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ACT 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遍真理,强调了有效性的重要性,并将价值观作 为衡量是否有效的前提其次,ACT的行为分析将”预测和影响”作为整体目 标,这就不得不将多维的语境变量也纳入分析的范畴此外,功能性语境 主义的实用主义取向使得目标变得尤其重要,ACT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来访 者被鼓励热情地投入与自己价值观相一致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而不是去追求空泛的理论2、 ACT的理论基础:关系框架理论关系框架理论是有关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基础研究的一个全面的功能性 语境模式,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语言,了解语言和认知是了解 人类行为的关键。
人类语言和高级认知的核心是具有一种习得的和受语境 控制的能力,可以人为地将事件相互关联和结合,并根据这些关系改变具 体事件的功能人们对语言和认知关系的学习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这一关系具有 ”相互推衍性"如果一个人学习到A在某一语境中与B有着特定的关系,那么意 味着在这一语境中B也对A有着这种关系第二,这一关系具有”联合推衍 性"如果一个人学习到在特定的语境中,A与B有着特定的关系,而B与 C有着特定的关系,那么,在这一语境下,A与B势必也存在某种相互之间 的关系第三,这一关系能使刺激的功能在相关刺激中转变,如"望梅止渴 ",听到”梅”的声音,就会联想起真实的”梅”,然后就会刺激唾液分泌当 所有上述三个特征确定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时,我们就称这种关系为”关 系框架”|心理病理模型Hayes等(2006)以RFT的基本假设为基础,将ACT的心理病理模型总结 为六大问题经验性回避指的是人们力图控制或改变自身特定的内心经验(包括躯体感觉、思 想、情绪、记忆和自动行为等)由于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存在,经验性回 避并不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此外,单纯回避的方式即便能暂缓负性情绪, 往往会造成来访者对刺激物的麻木或过敏,导致生活空间受阻。
认知融合指的是语言过程对行为的过度或不恰当控制语言法则通常会缩小直 接经验的行为范围,限制偶然事件的影响力这样一来,人们并不能很好 地接触此时此地的经验和直接的偶然事件,而是更倾向于受语言法则和评 价的支配[10]根据ACT/RFT的理论,认知的内容和形式并不会直接导致 问题,除非语境特征使得该认知形式以不健康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比 如,在语言法则的影响下,人们会把认知内容和认知对象混同,把对事件 的解释与事件本身混同概念化的既往与恐惧化的将来指的是由于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不断回想过去的错误或可怕的未 来,这就导致人们不能感受当下,失去直接的和此时此刻的真实经验,新 的可能性就会被排除在外对概念化自我的依恋指的是用概念化的语言限制自我,使自我变得狭隘,导致不灵活的行 为模式比如,来访者对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个恐怖症患者"而不是"我害 怕"5、 缺乏明确的价值观是指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历史导致来访 者无法选择有意义的方式生活,缺乏价值感和自尊感6、 不行动、冲动或逃避:指的是来访者为概念化的自我进行防卫,表 现为缺乏有效投入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力和行动;从短期效应来看,可能会降 低来访者的负性反应,让来访者觉得正确,但此类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与 所想要生活方式的接触,导致长远生活质量(价值观)退化。
核心过程接纳在ACT中,接纳不仅仅只是容忍,而是对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 非评判性的容纳即为痛苦的感受、冲动和情绪让出空间,不去抗拒、控 制和逃避它们,将其作为客体去观察认知解离是指将自我从思想,意象和记忆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 察车辆,将思想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意义,不受其 控制正念练习可以有效帮助来访者关注思维本身的加工过程关注当下ACT鼓励来访者有意识地注意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及心理活动,不做评 价,完全接受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更直接地经验周围的世界,从而提高他 们行为的灵活性,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观察的自我痛苦的思维和感受对来访者的自我产生威胁,这种负面的感受在自我 作为概念化对象时尤为显著观察的自我可以帮助来访者关注自己真实的 经验,促进认知解离和接纳°ACT通常采用正念技术、隐喻和经验化过程来 帮助来访者达到观察的自我价值观ACT中的价值观指的是用语言建构的,是来访者总体的、向往的和所选 择的生活方向价值观与人们的行为不可分离,有意识地贯穿在生活的每 一个有目的的行动中基于价值观的行动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为了逃避 痛苦的感受承诺行动ACT不仅是一种接受取向的治疗策略,更是一种改变取向的治疗策略。
ACT的目的帮助来访者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改变,对自己的行动负 责,支持有效的基于价值观的生活ACT的六大核心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念与接纳过程:ACT试图通过无条件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观察性自我减少主观 控制,减少主观评判,减弱语言统治,减少经验性逃避,更多地生活在当 下与此时此刻相联系,与我们的价值相联系,使行为更具有灵活性第 二部分是承诺与行为改变过程:ACT通过关注当下,观察性自我,明确价值 观,承诺行动来帮助来访者调动和汇聚能量,朝向目标迈进,过一种有价 值和有意义的人生这一治疗模式之所以被称为”接纳与承诺疗法”,其原 因就在于这两大过程在ACT中被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过程1、 挑战旧思路:由于ACT要挑战来访者日常使用的应对策略,所以治疗 师通常在治疗开始就会让来访者反思之前尝试过多少种失败的方法,并询 问来访者是相信自己的思维还是相信实际经验,目的在于用来访者的亲身 经历去挑战之前的直接消灭问题的思路2、 明确”控制是问题":试图压制思维与情感反而会使被压制的对象得 到重复而增加,为了使来访者明白这个原理,治疗师会指导来访者进行”不 要想咖啡"的实验:先简单描述咖啡的各种性质,然后要求来访者在接下来 的时间里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想任何前面提到的咖啡的性质。
通过类似实 验使来访者明白他们试图控制自动化思维、情感与记忆的过程是在进行一 场绝不会获胜的游戏3、 去融合练习:”牛奶牛奶”是认知去融合技术的典型练习:治疗师和来 访者在短时间内大声地重复”牛奶”一词,一段时间后来访者会发现”牛奶” 一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词汇这个练习使得来访者体 验认知去融合的含义,理解词语仅仅是词语4、学习正念技术:为使来访者更好地掌握正念的技术,治疗师将正念技 术形象化:要求来访者想象一队小人列队从左耳走出绕过眼前走进右耳,每 个小人举着印有图片和词语的牌子,要求来访者保持旁观,让队列自由行进 而不使自己陷入其中这一过程经常作为家庭作业,可以使来访者体验观察 自己的思维与依思维观察世界的区别生动的想象使来访者易于把握正念 的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带批判性的特点5、 情境化自我:为使来访者从概念化自我的视角转换到情境化自我的 视角,治疗师会用棋盘比喻:让来访者想象一个无限延伸的棋盘上摆着对阵 的白子和黑子,白子是积极体验,黑子是消极体验来访者努力支持白子赢 过黑子,因为黑子占优就意味着来访者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于是来访者的 一部分体验成了自己的敌人。
而治疗师会提醒来访者与其认为自己是白子, 不如认识到自己只是棋盘,来访者可以有痛苦的记忆和不好的想法,白子和 黑子的战斗也还会继续,但来访者可以让战斗继续,而不必生活在战区通 过这一比喻,来访者对自我的理解,从被各种标签概念化的自我,转换成了 作为背景的自我通过这一转化,来访者不再视负性体验为威胁,进而也增 强了与此时此地的联结6、 澄清价值观:以价值观为行动导向是ACT的特色治疗师会问来访 者希望自己的生命彰显了什么,甚至让来访者想象自己的葬礼,希望墓碑或 悼词上写些什么,以此澄清来访者在若干主要生活领域的价值观治疗师会 强调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追求的方向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强调 价值观的澄清是个人选择而非受限于评估或判断7、 行动承诺:最后来访者要承诺做出与价值观相联结的行动,这一部分 广泛地采用传统行为疗法的各种技术此阶段会设定短期与长期的具体目 标,使来访者一步一步地实践更加灵活的行为模式,在接纳与改变之间实现 平衡,进而创造有价值的生活认知解离——帮我们远离负性想法改变“想法”发生的语境,可更好地处理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我长得很丑,没有人会喜欢我……”“我太不中用了,总让人看不 起……”很多人一说话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要改变 来访者这种根深蒂固的负性想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妨试着运 用认知解离技术,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认知解离,指的是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则中分 离,如同观察外在事物一样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将想法看做是语言和文 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从而使认知和行为不受其直接控制心 理学家海斯指出,认知解离可以使个体和自己的想法、主观经验保持一定 的距离,我们只需要看着它们,不需要“相信”或者“不相信”,不需要 “评价”或者“不评价”,只是观察它们就是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改变想法本身,而认知解离重视的是想法、情 绪、体验和个体的关系,通过改变这种关系来改变其功能 也就是通过 改变“想法”发生的语境,从而改变“想法”的功能根据接纳承诺疗法 的理论,若能改变语言和情境的错误连接、削弱语言的影响力,个体会更 好地处理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调节当下的行为,因此得以减 少由僵化的思维或行为规则带来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认知解离的目标是 采纳认知灵活性的态度,避免单纯受想法、情绪、主观经验驱动,应基于 自我价值观而进行行为选择通过快速重复使词汇仅保留语音的特性,以减轻消极想法的影响最早的认知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