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我国的新课程改革.ppt
46页第八章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课堂练习;,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一、国际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初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课程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2、20世纪50年代 精英教育,天才教育 教育内容现代化,改革陈旧的学科内容,增加计算机教育 布鲁纳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形成结构课程的思想 瓦根舍因提出范例教学,(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3、20世纪80年代 普及教育和终身教育影响 提高教育质量的影响 标准化运动影响下的教师教育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纷纷出台,(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1、知识经济 知识的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影响到学习方式的变化 2、信息化社会 网络化所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催生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 3、全球化 国际的人际交流开阔了人的意识,促进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公民、环保等主题纷纷涌现二、国内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除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总计八次。
1、1950年 建国初期 2、1953年 1956年颁布各科教学大纲,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3、1958年 教育大革命,缩短学制,精简课程,与生产、政治等社会实际结合 4、1960年 确立中小学“双基”的任务,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5、1977年 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增加乡土教材,(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6、1981年 标志: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调整课程设置:思想品德取代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和地理课,增加劳动课 7、1986年 第一次小学和初中的课程统一设计,根据“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形成两套课程,除了国家课程以外,留给地方自行安排的课程,依据学科和活动分出两大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8、2001年 最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二)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进展 1、改变课程管理的政策 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的课程管理,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体系,为2001年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2、改变单一的必修课程格局 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形成必修和选修构成的课程结构,(二)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进展 3、改变“一纲一本”的格局 在教学大纲统一的前提下,推行教材的多样化,形成一纲多本的格局 4、改变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格局 推行“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育格局,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得到发展,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实践得到推广,,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二、核心理念;,,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综合课程观 体现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视角和能力,,一、基本理念 3、内容联系观 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观 推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一、基本理念 5、发展性评价观 通过评价促进师生的教与学的改进,发挥评价的形成性作用,而不是筛选和鉴定作用 6、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意味着尊重、关心和牵挂,,二、核心理念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因为情绪和情感不仅影响到知识学习的质量,其本身也是学生发展的应有内容,二、核心理念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发掘教学过程的道德因素,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表现,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也是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健康的发展,,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一、总目标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 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二)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二、具体目标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男、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二、具体目标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管理; 五、课程评价;,,一、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为主 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一)课程类型的调整 3、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4、农村中学的课程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 可以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都设置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二)科目比重的调整 1、传统的语数等课程的课时比重下调 语文课程从24%降至20—22%,数学从16%降至13—15% 2、增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占6%—8%的课时,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占10%—12%的课时,(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必修课程,包括四类学习领域: 1、研究性学习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走出课堂,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3、劳动技术教育 学生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4、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信息伦理二、课程内容 (一)制定课程标准 1、义务教育 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大特征 2、普通高中 坚持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开设选修课程,,(二)编写教材 1、教材的管理从“国定制”改为“审定制” 2、实行“一纲多本” 3、降低知识难度,增加最新的信息 4、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个体经验 5、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 6、尊重师生个性,开辟更广阔的开发空间,三、课程实施 (一)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三)教师观 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中介 (四)教学行为 师生关系上,尊重、赞赏学生;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关系上,做好自我反思;与同事的关系上,合作研讨,四、课程管理 (一)建立校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制度,,五、课程评价 (一)学生评价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二)教师评价 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以学定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三)课程实施评价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思想改革 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C.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要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3.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 ) A. 分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探究课程 4.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5. 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初中阶段(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以分科为主,综合课程补充,二、简答题 1.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三、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A 4. B 5. C 二、简答题 1. 参见第三节, 二、具体目标 三、材料分析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