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doc
27页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里程碑第一章:佩恩基金研究一:时间:1929年二:地点:分项1:俄亥俄州50多个社区分项2:不详 分项3:伊利诺斯州分项4:不详 分项5:俄亥俄州分项6:不详 分项7:不详三:研究者:分项1:埃德加·戴尔分项2:P.W.霍兰德, 乔治·D·斯多塔德分项3:鲁斯·C·彼得森, L.L.瑟斯顿分项4:W.S.戴森格, 克里斯蒂安·A·拉克米克分项5:心理学家萨缪尔·任肖, 梵伦·L·米勒, 多罗西·P·玛奎斯分项6:查尔斯·C·彼得斯分项7-1:富兰克·R·夏特沃斯, 马克·A·梅 7-2: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 7-3:布鲁默, 社会学家菲利普·豪瑟四:研究对象:儿童、青少年五:研究方法:分项1: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分项2、3、4、5、6:实验法分项7-1:调查法, 7-2:自传法,由受访者回忆主述以前电影对自己生活和某些活动的影响) 7-3:文献综合法(历史上的案件卷宗、文章资料)、访谈法、调查法六:研究背景:1、20世纪20年代,电影作为新媒体介入大众生活,迅速成为一个大众媒体,观众数量剧增,社会影响日甚。
2、电影中的暴力犯罪和性内容面临社会公众越来越大的批评指责,电影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当时美国公众关注的问题,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调查势在必行3、社会科学日益成熟,统计学被用于社会科学调查七:样本情况描述:分项1:对1500部影片按内容分成10类:犯罪、性、爱情、神秘、战争、儿童、历史、旅行、喜剧、社会宣传 内容分析类目:(1)故事情节 (2)故事发生地点和环境(3)男女主人公性格 (4) 演员的服装样式 (5) 如何表现相遇、相恋和结婚 (6) 如何走向犯罪 (7) 如何讲粗话、酗酒、抽烟等分项2:将3000多个儿童和成人受调者划分为若干年龄组,实验刺激是17部完整影片分项3:被试范围为四年级小学生一直到大学生其中, 单个影片效果实验: 对德国人的态度实验:133人 对中国人的态度实验:182人 对黑人的态度实验:434人 对罪犯惩罚的态度实验:533人 多个影片的累积效果实验:750人分项4:150个被试者被作为“平均”智力水平儿童的代表分项5:被试为来自俄亥俄州某州立学院的170个少男少女分项6:被试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大学教师及其妻子、上流社会的年轻妇女、青年男女工人等5类人分项7-1:1400个儿童和若干教师 7-2:1、自述者:1800多人,包括634名大学生、481名专科和低等专科学校的学生、583名高中生、67名公司职员、58名工人; 2、访谈:135人, 3、问卷受调者:1200个芝加哥地区的小学生。
7-3:有犯罪倾向者:少管所成员、假释罪犯、工读学校的女性少年犯、住在青少年犯罪高发地区的在校男女生等人八:研究操作过程:分项1:不详分项2:测量被试(即实验主体对剧情细节和事实性信息的记忆情况)对被试看过影片后、6周后、3个月后分别进行了测量分项3:一、对被试的特定态度进行前测二、抽取实验刺激:从600多部电影中分别选出几类主题的影片若干部,其中:1、反战影片:《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Western Front),《旅程尽头》(Journey's End)2、民族种族倾向性明显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反黑人影片),《上帝之子》(Son of the Gods,正面表现中国人的影片)、《四个儿子》(Four Sons,表现德国人的影片)3、惩罚罪犯并对罪犯表示同情的影片:《大屋》(The Big House)、《死期将近》(Numbered Men)、《犯罪法案》(The Criminal Code)三、前测过后两周,给被试看电影,看完后第二天做后测实验没有设控制组分项4:对若干年龄段的儿童分别在实验室和真实影院进行观察测量,设置了成人组作为对照组。
青年观众身上带着电极和机械装置,以记录影片内容刺激所引起的皮肤电流反应和呼吸模式的改变,这些生理变化被视为感觉唤起与否的指标分项5:让被试在睡觉前看一些电影,然后使用专门的床和仪器观测他们睡觉时身体的翻动情况,用不同的实验控制手段和情境来测量被试的反应分项6:一、用文字描述几种电影中的行为:1、恋爱中女性采取主动(在公共场合亲吻爱抚)2、民主实践活动和态度 3、父母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和方式,等二、选取5类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作为被试进行前测,收集了17人的反应作为道德评判标准,制作“度量社会规范”量表 三、抽取电影行为样本,按照道德评判标准对它们进行是非评判分项7:不详九:研究主要目标:总项目主题:电影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分项主题:分项1:观众构成与影片内容分项2:对影片内容信息的记忆获取分项3:对态度的改变共24个实验 按态度的内容分: (1)对不同民族种族的态度 (2)对重要的社会议题(犯罪、战争、死刑、禁酒令、罪犯惩罚等)的态度 按效果形式分: (1)单个影片对态度的改变 (2)2~3部同一主题影片的累积效果 (3)态度改变的持续效果(2个月到19个月不等 ) 分项4:对情感的刺激(唤起) 分项5:对睡眠健康的影响 分项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影片所表现的某一特定行为或情境与不同被试的道德标准是否符合或冲突)分项7:对行为的影响: 7-1:经常看电影的儿童与很少看电影的儿童在一般行为、学校行为和同侪群体对其评价上是否有差异 7-2:电影对普通日常行为的影响: a、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b、对模仿行为的影响 c、对白日梦和幻想的影响 d、对情感占有(Emotional Possession,指个人的情感被强烈的唤起,以致失去了某些自控能力而表现为一些明显的外在行为,如哭泣、尖叫、躲藏、赞叹等)的影响 e、对其他感情的影响 f、长期的影响 7-3:电影怎样引发青少年犯罪十:发现:分项1发现:1、5-8岁儿童也经常去看电影2、上学的儿童看电影次数更多,甚至比成年人更多3、男孩比女孩看电影的次数多4、1929至1930年间,每个儿童平均每周看一次电影5、四分之三以上的电影是三类主题:犯罪、性和爱情,更健康的主题只占极小比例,对抽烟喝酒有公开表现。
分项2发现:1、成人观众可以获得总信息量的60%,即使8岁小孩也可以从影片中获得相当数量的信息 2、所有年龄组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度都非常高 3、在某些情况下,时隔6个月后的记忆情况更好,显示出一定的休眠效果分项3发现:1、单个影片对态度的改变效果不明显2、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3、两三部同一主题的电影对态度的改变的累积效果(cumulative effects)显著4、电影对儿童的态度的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分项4发现:1、危险、冲突、悲剧性画面产生的效果最强烈2、浪漫及色情画面对年幼儿童没有什么影响,16岁的儿童甚至不感兴趣 3、男性与女性的反应差异不大 4、成年人对电影场景很少产生情感唤起反应,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情感唤起分项5发现:某些种类的影片干扰睡眠分项6发现:犯罪和性主题的影片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范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这说明电影能对儿童的道德观造成不良影响的担心是有理由的分项7-1发现:经常看电影的儿童名声不太好,功课比较差,较一般儿童不太受同学欢迎,较不常看电影的儿童得到的老师的评价更低 7-2发现: 1、电影是儿童游戏灵感的丰富资源,提供了游戏的内容。
2、电影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和榜样,提供了在表面上获得社交教养的机会, 3、电影能刺激观众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能唤起年轻观众的情感,产生恐惧、惊吓、悲伤、怜悯等强烈感情 4、电影能非常有效的影响人们心目中世界的形象,并能进一步影响人们在此基础上的行为方式电影表现人们所不熟悉的生活方式,并塑造了人们对这些方式的印象 总之,电影内容确实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7-3发现:电影对部分青少年的犯罪有着直接作用十一:结论:电影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著的,“商业电影导致了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混乱”,“制片人应该有恻隐之心,不该给孩子施以坏影响结论支持了公众对媒体和电影业的恐惧和批评十二:积极意义:1、首次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是媒介调查领域科学化的先驱2、规模巨大,涉及几万个调查对象,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调查程序、策略、方法、技术,具有开拓性贡献3、预见了电影对儿童青少年的长期影响4、电影对儿童确实存在影响的发现促进了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发展十三:不足:布鲁默的“电影与行为”研究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客观的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成分较大;彼得森和瑟斯顿的研究虽然采用了精确的研究方法,但其研究方法中还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十四:成果:《电影与儿童研究摘要》,分为十卷,1930'出版,1970年阿诺出版社(Arno Press)出版和纽约时报社再版其中,布鲁默的《电影与行为》是最著名的一部第二章:火星人入侵——坎垂尔研究一:时间:1938年(事件之后2周)二:地点:新泽西州地区(普林斯顿大学地区)三:研究者:哈得利·坎垂儿 (Hadley Cantril) 哈泽尔·哥迪特(Hazel Gaudet) 赫塔·赫佐格(Herta Herzog)四:研究对象:听众五: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调查法,对报纸的叙事分析,对邮件的分析六:研究背景:1、事件:1938年10月30日晚上(万圣节前夜)8时到9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广播剧栏目《空中水银剧场》节目主持人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s)用现场新闻报道的形式演播了一个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世界大战》(作者H.G.Wells)的广播剧,内容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造成约一百万听众误以为真(各媒介调查机构调查估计约有3200万或1200万或600万或400万听众收听了该节目),很多人做出了恐慌行为:出逃、躲藏、哭喊、祈祷,甚至企图自杀该剧成为一个造成了严重社会恐慌的恶作剧。
2、20世纪30年代末广播是美国大众传播和大众娱乐的主要媒介形式3、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4、1938年10月美国和欧洲处于纳粹德国的战争阴影下,一个月前发生了慕尼黑危机,政治气氛紧张七:样本情况描述:个人深度访谈:135人,调查样本:对若干已有调查的分析: 1、CBS在事件一周后对全国收听过该节目的听众的调查:920人 2、美国舆论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of Public Opintion)在事件六周后的全国调查:几千个成人文献综合法:报纸和邮件 1、广播剧出后3周内全国报纸刊登的报道:12500篇 2、CBS、空中水银剧场、联邦通讯委员会所收到的所有信件八:研究操作过程:在分项3中,将听众分为四类:1、对广播内容本身进行内在证据检查(内部检查)的人2、将广播剧与其他信息相互参照检查,成功进行了外部检查的人3、曾尝试比较检验信息(外部检查)但不成功的人4、没有对信息做检查的人九:研究主要目标:总项目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