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 唐诗五首(优质课教案设计).pdf
10页1313 唐诗五首唐诗五首文化自信:体会我国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重点)语言运用:了解律诗的文体知识积累优美的诗句思维能力: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审美创造: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第第 1 1 课时课时野望野望 黄鹤楼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情绪和记忆唐诗中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首,来一睹唐诗的风采二、教学开展二、教学开展学习野望学习野望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律诗体裁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读准字音:东皋(o)徙倚(x y)驱犊(d)读出节奏:按照“二三”式的节奏,注意停顿感知韵律特点:相间工整、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一般来说,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把握律诗的结构元代范德机的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一首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背景链接唐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官,躬耕东皋此诗应作于他辞官隐居之时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诗词梳理”诗歌标题“野望”的含义是什么?“野望”即眺望原野请找出本诗中关于眺望原野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画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着落日的余光,一片秋色正浓在这样的背景下,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物归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
4.目标任务四:字斟句酌,体会诗人情感找出诗歌中能体现心境的字词,并简要分析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2)“秋色”“落晖”两词呈现出浓浓秋意,蕴含着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3)“返”“归”两词充满温情,但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怅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写出了诗人除闲逸之外,还有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学习黄鹤楼学习黄鹤楼1.目标任务一:释题导入,知人论世解读文题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 1985 年重建的作者简介崔颢(h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背景链接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2.目标任务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读准字音:崔颢(ho)千载(zi)萋萋(q)读出节奏:按照“二二三”式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韵律:本诗押“ou”韵,即楼、悠、洲、愁韵脚要读得饱满,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理解诗意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诗词梳理”3.目标任务三:关注写景,感受意境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示例】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原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精妙之处赏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意境深远壮阔“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诗中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暮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描绘黄鹤楼,既有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引入,也有对眼前实景的描绘,虚实结合,意境悠远4.目标任务四:字斟句酌,体会诗人情感请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字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第一个“空”为“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重在写景,使人产生孤寂之感第二个“空”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怅惘之感本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眼”是哪个字?愁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请选择任意一联,谈谈该联如何体现诗人的愁的。
首联:诗人从神话传说起笔,借用典故,既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又令人心生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感颔联:诗人先抒发了“仙人不在”的惆怅,接着着眼于在黄鹤楼上所见的远景,写黄鹤楼外的云徒然飘荡,缥缈自由,由虚转实,从而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颈联:诗人描绘了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写出了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汉阳与鹦鹉洲草木的茂盛这一联虽为描写美景,但由前两联可知诗人内心惆怅,因此景色越美,越是烘托出诗人惆怅之深,这也是乐景衬哀情尾联:是诗人的自问自答,在徘徊低吟间,将乡愁之情与日暮时分黄鹤楼上所见的江上朦胧的烟波之景相交融欲见家乡却被浓雾阻拦,自然使全诗所表达的“愁”字应景而生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也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思第第 2 2 课时课时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的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吗?(学生发言,师总结本次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下面的三首诗,进一步领会唐诗之美二、教学开展二、教学开展学习使至塞上学习使至塞上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解读文题“使”即“出使”。
至”是“到”的意思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由此可知这首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记录的是诗人的旅行以及所见到的边塞风光作者简介王维(约 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又因“精禅理”,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 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背景链接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2.目标任务二:反复诵读,感受意境之美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读准字音:都护(d)燕然(yn)读出节奏:按照“二三”式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韵律:此诗押“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律之美理解诗意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诗词梳理”。
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天空中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图画美?有画一样的构图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从近到远,“孤烟”“大漠”“落日”,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孤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线条简约在色彩上也很丰富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色彩艳丽3.目标任务三:字斟句酌,体会诗人情感找出诗歌中能体现心境的字词,并简要分析从“单车”“孤蓬”“归雁”看,诗人带着被排挤的悲凉孤寂的心绪出使边塞,但在看到大漠的雄浑景色后,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和升华,慷慨悲壮之情表露无遗,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情怀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直”字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学习渡荆门送别学习渡荆门送别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 蜀道难 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背景链接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轻舟东下,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2.目标任务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朗读指导从节奏、情感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读出节奏:按照“二三”式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情感:注意重音和停连比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充满留恋与不舍理解诗意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诗词梳理”3.目标任务三:关注写景,体会诗歌意境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的画面加以描绘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意近即可)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诗中景色及视角的转换: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