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木兰诗(名师优化教案设计 ).pdf
7页9 9 木兰诗木兰诗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2.把握木兰的传奇形象,感受人物的魅力3.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诗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第第 1 1 课时课时一、导入新课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人物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喜爱她?木兰有什么穿越千古的魅力?她是怎样一个人?她有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木兰诗,一起探寻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想知道的答案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作品简介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 100 卷,分 12 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很广文体知识乐 府乐府,本是汉代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后经历代演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称“乐府诗”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背景链接这首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应该与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关系。
当时,柔然经常袭扰北魏后北魏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于 439年统一北方在北魏多年的经营下,中国结束了一百年左右的黄河流域的战乱,北方重新统一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袭扰者,胜利还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也受到人们的颂扬2.目标任务二:读出诗味读准字音机杼(zh)军帖(ti)可汗(k hn)鞍鞯(n jin)辔头(pi)溅溅(jin)燕山(yn)金柝(tu)十二转(zhun)云鬓(bn)读出韵律圈出诗中押韵的字,体会诗歌的韵律感木兰诗一共有七个韵,有“唧”“息”“思”“忆”押韵;有“声”“兵”“名”“征”押韵;有“鞯”“鞭”“边”“溅”押韵;有“头”“啾”押韵;有“飞”“归”押韵;有“堂”“郎”“乡”押韵;有“将”“妆”“羊”“床”“裳”“黄”“忙”“郎”押韵每一段诗中都有押韵,只是韵脚不一样押韵自由,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几句押韵读出情感1)读木兰叹息时,要显得低沉、忧愁2)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一段要读得坚决3)出征准备一段要读得急速4)征途思亲一段要读得深沉,读出眷念之情5)奔赴战场一段要读出紧张豪迈之感6)辞官一段要读得从容急切。
7)回家团聚一段要读出轻松愉悦之情8)最后一段要读出赞美骄傲之情3.目标任务三:读懂诗意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古今异义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今义:祖父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只是今义:但是愿为市鞍马(古义:买今义:市场;行政区划单位策勋十二转(古义:表示多数今义:数词,十二策勋十二转(古义: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今义: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势力大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一词多义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东市买骏马(名词,市场、集市)机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万里赴戎机(名词,事务)将将军百战死(与“军”连用构成名词,将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扶助)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粘贴)辞旦辞爷娘去(动词,告别)蒙辞以军中多务(动词,推托)孙权劝学当木兰当户织(动词,对着、面对)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管、担当)孙权劝学词类活用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在策书上)当窗理云鬓(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的)文言句式倒装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宾语前置,即“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省略句:昨夜见军帖省略主语“木兰”,即“(木兰)昨夜见军帖”愿为市鞍马“为”后省略宾语“此”,即“愿为(此)市鞍马”成语积累磨刀霍霍:用力磨刀,准备宰杀猪羊。
也形容敌人或坏人在行动前加紧做准备工作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唯利是图唯闻女叹息(只)通宵达旦旦辞黄河去(早晨)千金市骨愿为市鞍马(买)门庭若市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投笔从戎万里赴戎机(军事,战争)日理万机万里赴戎机(事务)理解诗意读懂诗歌大意,尝试翻译全诗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概述情节木兰诗叙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皮影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精读课文,结合下面的剪纸艺术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诗歌内容学习任务单情节木兰织布_木兰思亲_木兰辞官_内容本文讲述了木兰_的故事参考答案 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归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第第 2 2 课时课时1.目标任务一:品析形象研读诗歌,说说木兰的传奇形象体现在哪些地方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行为体现了木兰的传奇她奇在作为一名女子,在家庭、国家危难之时,能承担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不顾传统观念的约束,乔装打扮,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她的家国情怀、她的勇敢担当让人称奇2)“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这一经历体现了木兰的传奇她奇在作为女子,却英勇善战、矫健勇敢,还立下赫赫战功,她虽是女儿身却胜似男儿,让人敬佩称奇。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结果体现了木兰的传奇她从军十余年,居然能巧妙掩饰女儿身份,不被发现,且同男子一样上阵杀敌她的聪明、机智、谨慎让人称奇木兰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还是一位淳朴的劳动女子诗中许多情节都有所体现,请继续探讨、品析木兰辞别家人奔赴战场的情节中,细致描写了她离家越远思亲越切的心理,真实再现了一个初次离家、孤单、思念亲人的女子形象木兰辞官还家的情节中,她虽然立了大功,却辞官不就,只想回到故乡,享受家庭的欢乐,体现出她不爱功名、热爱田园生活、至情至性的品质和特点木兰归家时恢复女儿身的情节中,她急切地脱掉战袍、穿上红装来恢复女儿身,俨然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小结:木兰形象的传奇性体现在她集身姿矫健、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和娇美温柔、热爱亲人的女子形象于一身,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美女性形象诗歌是如何刻画出木兰这种传奇形象的?(1)排比、夸张的手法诗歌的第 3、4 段运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奔赴战场的勇敢、军营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激烈,生动表现出木兰果敢坚毅、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2)形象的人物描写诗歌的第 1、2、6 段对木兰的心理、神态、行为、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刻画出木兰孝顺、勤劳、有担当而又温柔、娇羞的女儿形象。
诗歌中的木兰集女英雄和普通女子双重身份于一体,仔细揣摩原诗,你觉得作者更欣赏的是哪一种?为什么?从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诗歌虽以战争为背景,却极其详细地写了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准备行装时的活动、奔赴战场时的思乡心理、回家后家人团聚的欢乐以及恢复女儿装的欣喜,而略写了木兰征战沙场时的细节作者不惜笔墨对木兰的生活场景和女儿情态进行描绘,就是重在突出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娇美温柔、热爱亲人的女儿形象2.目标任务二:品味语言木兰诗中北方民歌特色的语言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再读诗歌,根据提示,体会诗歌语言的北方民歌特色,并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品析温馨提示:1.可从选取的事物来品评2.可从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的效果来品评3.可以从运用民歌写法(设问、铺排、复沓、对偶)的作用来品评选取的事物:选取了“黄河”“胡骑”“戎机”“关山”“朔气”“金柝”“铁衣”等富有北方特点和战争特点的事物,写出了北方景物粗犷、雄浑的特点和有关战争事物典型的特点,体现出北方民歌刚健豪迈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1)“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层次分明地铺陈出木兰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情形,语言十分灵活和简洁。
2)“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诙谐俏皮地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奥秘,使故事在欢快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语言诙谐、幽默民歌的写法:(1)“问女何所思女亦无所忆从此替爷征”,运用设问手法,一问一答,生动地刻画出木兰的心理,口语化的问答使语言质朴清新,体现了民歌特色2)“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复沓的手法,通过两个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的诗句,渲染出悲壮的气氛,语言生动,富于变化3)“爷娘闻女来对镜帖花黄”,运用铺排的手法,生动描绘出家人和木兰团聚后的行为、情态,渲染了欢快的气氛语言质朴、活泼,富有生活气息3.目标任务三:析读主题老百姓把木兰的故事编成民歌,广为传颂在歌颂木兰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愿望通过学习,你对木兰诗的主题有什么认识?(1)诗歌记述了木兰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英勇奋战,立下汗马功劳的故事;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和孝精神的赞美颂扬,对古代女性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不输于男子的赞叹2)诗歌对木兰的女儿情态进行了细致描绘,来赞美她的孝顺、善良、体贴的美好品质,而对残酷的战争,则一笔带过这样的安排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
结束语:木兰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对国家负责,这是至忠;木兰女扮男装,果敢坚毅,对家庭负责,这是至孝;木兰脱掉战袍,一袭红装,对自己负责,这是至纯真实是艺术永恒的魅力木兰正是一位真实可爱、有血有肉的英雄我想这也许是千百年来木兰备受喜爱的原因吧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像木兰一样坚强担当,勇挑重梁三、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这首诗2.以我心目中的木兰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说说自己对木兰的认识和思考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民歌特点第 1 课时重在诵读诗歌,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情感方面感受民歌具有韵律美、情感富于变化的特点,从而体会民歌的情味第 2 课时重在品读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形象、品味语言、析读主题的方式,逐层解读民歌所塑造的传奇形象,体会诗歌语言刚健明朗而又质朴生动的特点,并理解民歌所传达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