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3篇 10分钟小学科学说课稿.doc
18页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3篇 10分钟小学科学说课稿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1 一、 说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 物质科学领域 之中的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分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绳子、测力计、记录单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巩固与总结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1、教师说故事:一天,小明与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将乒乓球打进了一个窄小的铁水管里,由于水管口太窄小了,他们的手都伸不进去,小明想:将水管翻转,乒乓球就会滚出来啦,但是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铁水管太重了,他们两个抬不起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呢?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提问:在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 浮力呢?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测力计的读数慢慢变小,由此看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测力计上的读数是不是浮力呢?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 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第四环节巩固与总结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四、板书设计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 拉力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2 各位老师好: 一、问好 我是小学科学组的三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果实累累的季节》 二、总括语 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三、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请允许我谈一下对于教 材的理解本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果实及其分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秋天有了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课起着承上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果实及其分类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果实和了解果实的分类 本课的难点是培养科学意识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并且乐于思考敢于表现,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所以我们得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六、教学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就和种花木一样,要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与施肥和浇水这叫因材施教,所以我将打算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中要加强和生活的联系,所以我为自己和学生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将打算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教学过程更好的呈现 首先是我的第一部分:激趣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会展示春夏秋冬几组图片,分别问学生:这些季节都有什么样是特点学生回答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冬天是飘雪的季节,那么秋天呢?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以此来导入我们的主题,果实累累的季节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思考 接下来是我的新授部分,我的新授部分为两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认识果实,首先我会在 ppt 中出示各种水果的图片,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说出水果的名称,帮助其回忆和强化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 接下来我会请出两位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做游戏,通过闻、摸、看、尝等方式来分辨实现准备好的水果,对分辨最准确的学生提出表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第二个环节,我会问学生,大家吃过的水果中有哪些是果实大家知道吗?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果实,大家想不想知道水果的内部是什么样子,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看到水果的内部,引导出有横切和纵切 接下来我会同学分组做实验,由于实验会用到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会走下台引导和指导实验结束后我会提问学生,总结得出果实的共同特征: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接下来是我的巩固练习环节:我会让学生佩戴各类水果的配饰,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佩戴苹果头饰的学生来找是同类果实的朋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寓教于乐 在此环节结束之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我们今天认识了各类水果以及什么是果实 接下来就是我的作业环节,让学生回家采集西瓜的种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带入到生活中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在黑板的正上方是我们的标题,在黑板的中间是我们的今天的主要内容,什么是果实,在左边是我们的各类水果名称,在右边,我会留一部分留作业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还有就是要分科目对待,对于体育、音乐等科目,因为课型少、内容相对固定化,确实是可以借鉴一些模板的,但是要注意导入以及活动设计要有创意以免落入俗套,要有一定区分度对于其他学科则不能太依赖说课稿模板,比如语文,涵盖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诗歌、文言文、小说等等,每一种课型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相差很大,分析对象各不相同,所以套用模板副作用十分明显,每篇课文分析往往停留在表层,无法灵活处理每节课的重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