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黄河文化遗产现状与分类.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49454352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7.0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河文化遗产现状与分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之于中国,犹如恒河之于印度、尼罗河之于 埃及、幼发拉底河之于古巴比伦,四大河流共同催生了人类文明的曙光黄河横亘中华大 地,也串联起了中国历史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的历 史从这里铺展开来,孕育出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 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从彩陶到青铜,从冶铁到炼钢,黄河流域都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从商周 钟鼎文到殷商甲骨文,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文化印记在黄河流域流传;这里最先发明了火 药,这里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成文历法、诗歌总集、史书、医书、兵书、农书等黄河奔流千 古,黄河文化深厚悠远,本文尝试梳理黄河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具体数据凸显黄河文化在中 华文明中的突出地位,并将与黄河直接相关或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重新分类,以期推动黄河 文化遗产研究走向深入一 黄河文化遗产涉及的地域黄河文化遗产分布的范围超过了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黄河流域参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划 定的自然流域,加上重要的引黄抗旱灌区或引黄调水工程受水区,并尽可能保持地区级行政 区划单元的完整性,本文述及的地域范围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 陕西、河南和山东 9 个省级行政区,总共包括 73 个地区。

      其中,青海、宁夏、山西全域均 属于黄河流域,四川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属于黄河流域,其余 5 个省、自治区,甘肃有 10 个[1]、内蒙古有 7 个[2]、陕西有 8 个[3]、河南有 11 个[4]、山东有 12 个[5]地区级行政区 (市、州、盟)属于黄河流域二 黄河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 黄河流域历史传承悠久,文化遗产丰厚,类型齐全,数量众多便于统计,按照国家文物局 对遗产的类型划分,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类,具体整理黄河文化遗产的 数量及分布现状一)物质文化遗产[6] 物质文化遗产可从世界遗产、全国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可移动文 物等几个角度考察为便于对比,暂未统计省(自治区)、市(州、盟)、县(旗)文物保 护单位,仅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41 项文化遗产或双遗产或文化景观遗产,其中有 12 项位于黄 河流域,占了近 30%32处世界文化遗产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坑,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平遥古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安阳殷墟,“天地之中”历 史建筑群,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 10 处,占 31%;4 处世界文化 景观遗产中,黄河流域有山西五台山 1处,占 25%;4 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中,黄河 流域有山东泰山 1 处,占 25%。

      全国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重点构建的 6个片区中,洛阳片区、西安片区、郑州片区、曲阜片 区等 4 个位于黄河流域十三五”时期 152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中,共有长城、丝绸之 路、大运河、万里茶路、秦直道、茶马古道、明清海防、蜀道等 8 个项目跨省、自治区、直 辖市,黄河流域均不可或缺分属各省的 144 个大遗址项目中,河南、陕西分别以 17 处、 14 处列前两位位于黄河流域的重要大遗址项目,青海有喇家遗址和热水墓群 2处(共 2 处),甘肃有大地湾和大堡子山遗址2处(共4处),宁夏有西夏陵、水洞沟和开城遗址 3 处(共 3 处),内蒙古有居延遗址与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 2 处(共 7 处),山西有陶寺、侯 马晋国、曲村—天马、晋阳古城及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5处(共 5 处),陕西有秦咸阳宫 等 14 处[7](共 14 处)、河南有二里头遗址等 13 处[8](共 17 处)、山东有城子崖遗址等 6 处[9](共 7处)青海、宁夏、山西、陕西 4 省的所有大遗址项目均位于黄河流域,河南 (17 个项目中的 13处)、山东(7 个项目中的 6 处)两省的绝大多数大遗址项目也位于黄 河流域其中,陕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洛阳市拥有的重要大遗址数量特别突出,分别有9 项、5项。

      上述位于黄河流域的大遗址项目共有 48 处,占了分属各省大遗址项目总数 144 项的 1/3 份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先后共核定 8批共 5058 处按照拥有国保单位的数量排名 前 5 位的省份中有 3 个位于黄河流域,山西、河南、陕西分别以 531 处、419 处、268 处位 列第一、第二和第五位位于黄河流域的国保单位数量,青海 50 处(共 50 处)、四川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有 15 处、甘肃 104 处(共 152 处)、宁夏 36处(共 36 处)、内蒙古 60 处 (共 147 处)、山西 531 处(共 531处)、陕西 249处(共 268处)、河南 282 处(共 419 处)、山东 170 处(共 225处)其中,除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的青海、宁夏、山西外,陕 西的绝大多数(9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位于黄河流域,甘肃、河南、山东的大多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位于黄河流域,分别占到了各自区域内总数的 68%、67%、76%内 蒙古自治区处于黄河流域的国保单位则占到全区总数的 41%上述位于黄河流域的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共有 1497 处,占了全国总数 5058处的 29.6%。

      可移动文物,据国家文物局 2017 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全国 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 10815 万件(套)其中,登录文物完整信息的实际数量为 64073178 件,数量最多的五个省(直辖市)中,除了居于首位的北京市,其余均位于黄河流域,分别 是:陕西省 7748750 件,数量占比 12.09%;山东省 5580463 件,数量占比 8.71%;河南省 4783457件,数量占比 7.47%;山西省 3220550 件,数量占比 5.03%以上四省合计 21333220 件,占可移动文物总量的 33.30%,近 1/3 的份额数量超过百万件的还有甘肃省 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有 1958351件、1506421 件青海、宁夏则分别有 312793件、 276331 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 人,以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几个角度考 察为便于对比,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暂未统计省(自治区)、市(州、盟)、县 (旗)级,仅统计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项目共计 40 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名录共有 508 个项目)。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 32 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项,优秀实践名册 1 项32 项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中,西安鼓乐、花儿主要流传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在黄河流域产生,流 传在全国各地;古琴艺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京剧 等 19 项,黄河文化区域范围内都是重要的传承地;只有侗族大歌、妈祖信俗等 10 项与黄河 流域无关急需保护的 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 和羌年也与黄河流域关系密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务院先后公布 4批 1372 项、3154 个子项中直 单位的 41 个项目中,除了妈祖祭典与黄河流域无关外,其余的相声、金石篆刻、官式古建 筑营造技艺等 40 个项目,在黄河文化区域内都是重要的传承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在黄河流域各省的分布状况,青海 73 项(共 73项,省属 8 项,余分属各地区)、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 19 项、甘肃 58项(共 68 项,省属 3 项,余分属各地区)、宁 夏 18 项(共 18 项,自治区属 7 项,余分属各地区)、内蒙古 36 项(共 89 项,自治区属 12 项,余分属各地区)、山西 168 项(共 168 项,省属 5 项,余分属各地区)、陕西 69 项 (共 79 项,省属8 项,余分属各地区)、河南 72项(共 113项,省属 5 项,余分属各地 区)、山东 145 项(共 173项,省属 6项,余分属各地区)。

      除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的青 海、宁夏、山西外,甘肃、陕西、山东的大多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位于黄河流 域,分别占到了各自区域内总数的 85%、87%、84%河南六成以上(约 64%)的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位于黄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处于黄河流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则占到全区总数的 40%上述位于黄河流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 658 项,占了 全国 3154 项总数的 21%,1/5 还多的份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先后命名五批共计 3068 人中直 单位有 86 位,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的人数为 2982位国家级传承人在黄河流域各省的 分布状况,青海 88 位(共 88 位,省属 11 位,余分属各地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有 13 位、甘肃 57 位(共 68 位,省属 4 位,余分属各地区)、宁夏 22 位(共 22 位,自治 区属 11 位,余分属各地区)、内蒙古 43位(共 82 位,自治区属 19 位,余分属各地区)、 山西 150 位(共 150 位,省属 10 位,余分属各地区)、陕西 68 位(共 78 位,省属 17 位, 余分属各地区)、河南 87 位(共 127 位,省属 19 位,余分属各地区)、山东 91 位(共 104位,省属 19 位,余分属各地区)。

      其中,除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的青海、宁夏、山西 外,甘肃、陕西、山东的大多数国家级传承人也位于黄河流域,分别占到了各自区域内总数 的 84%、87%、88%河南近七成(69%)的国家级传承人也位于黄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处 于黄河流域的国家级传承人则占到全区总数的一半以上(52%)上述位于黄河流域的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 619 位,占全国中直单位以外传承人总数 2982 人的 21%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1 个,涉及 17 个省份其中,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西晋中市、太原市、吕梁 市)、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东潍坊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陕西延安市、 榆林市)、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藏族文化(玉 树)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等 7个试验区位于黄河流域,涉及青海、四 川、山西、陕西、山东 5个省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文化部先后公布两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 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三类领域 100个企业或单位。

      同时作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基地的 仅有山东省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 1个传统技艺类基地 57 个,在黄河流域各省共 有 7 个,占 12%山西 2 个[11],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各 1 个[12]传统美术类基 地 36 个,在黄河流域各省共有 10 个,占 28%甘肃有 3 个[13],青海、陕西各 2 个[14],四川 阿坝州、宁夏、河南各 1个[15]传统医药类基地6 个,在黄河流域各省共有 3 个[16],占了一 半的份额上述位于黄河流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有 21 个,占 了全国 1/5 还多的份额青海最多有 4个,甘肃、山西、陕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