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盆底锻炼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docx
6页系统性盆底锻炼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经成为育龄期以及老年女性常见的病症类型,特别是在“两孩政策”全面开放、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该病症发病率将呈现出进一步上升态势[1]分娩是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绝大多数产妇在分娩结束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盆底障碍,不仅影响其康复效果,同时亦会削弱产妇生活质量,所以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成为当务之急[2]盆底锻炼是预防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常用非手术疗法,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3]故本次研究围绕系统性盆底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效果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在上海浦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分娩的140例产妇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8.82±1.28)岁;孕周38~40.5周,平均孕周(39.50±0.50)周;分娩史:初产妇48例、经产妇22例;孕次1~6次,平均孕次(2.50±0.50)次;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27例、高中及以下43例;付费类型: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43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5例、自费2例。
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93±1.32)岁;孕周38.5~40.5周,平均孕周(39.25±0.55)周;分娩史:初产妇51例、经产妇19例;孕次1~5次,平均孕次(3.00±1.00)次;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25例、高中及以下45例;付费类型: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45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4例以及自费1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分组比对1.2纳入及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1)既往无盆腔脏器疾病者;(2)认知功能良好,能够配合此次研究者1.2.2排除标准(1)行剖宫产分娩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者1.3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盆底锻炼,由医务人员利用口头宣讲、发放盆底锻炼相关资料的方式向产妇传授盆底锻炼方法和技巧,叮嘱患者自主进行盆底锻炼[4]观察组予以系统性盆底锻炼,具体方案由Kegel训练、生物反馈辅助的盆底肌肉训练、阴道哑铃训练、膀胱训练以及家庭盆底训练组成在锻炼之前由医务人员采取亲身示范的方式向本组产妇演示各个训练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产妇展开一对一指导,直至其能够如实掌握发放盆底锻炼记录表,叮嘱产妇严格按照表中内容开展锻炼并如实记录,借助、等即时聊天工具以周为单位将记录表发送给医务人员,借助视频对其阶段性锻炼成果进行评估并予以动态调整。
具体训练内容如下:(1)Kegel训练仰卧位,将一根手指插入阴道,在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后自动收缩肌肉以便于夹紧位于阴道中的手指,收缩肌肉时吸气,放松肌肉时呼气,每次收缩持续3~5s后放松3~5s,连续锻炼15~20min,每天2~3次[5]做到收放自如后调整收缩—放松转换速度及频率,力争每1s各收缩放松1次2)生物反馈辅助的盆底肌肉训练利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辅助开展盆底肌肉训练,将仪器与产妇连接后收集会阴肌力、肌电图及圧力曲线等数据并转化为听觉或者是视觉信号将其反馈给前者,在感受到相应信号后开展Kegel训练,每天1次,每次持续30~45min[6]3)阴道哑铃训练从1号哑铃开始,将其置于阴道后主动收缩盆底肌肉以避免哑铃滑落,每次持续15~20min,在产妇可以顺利完成下蹲、上下楼梯及走动等动作且哑铃无滑脱情形后更改为下一号哑铃继续重复之前的锻炼,直至5个型号的哑铃均能够顺利完成以上运动[7]4)膀胱训练由医务人员根据产妇实际制定个体化的排尿时间表,无论是有无尿意或者是是否存在尿急情形均需要尽量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排尿,若两次排尿之间出现尿急情形借助收缩膀胱肌肉来控制当产妇能够控制膀胱在固定时间段内排尿后适度延长排尿间隔15~30min,直至每隔3~4h无不适排尿1次[8]。
5)家庭盆底训练产妇出院后于家庭中开展盆底锻炼,具体包括以下体式:(1)站式维持站立姿势并缓慢垫起脚跟,同时收缩盆底肌后吸气,脚跟缓缓落地后放松盆底肌和呼气2)坐式坐在椅子或者是马桶之上,背部舒展,双脚平放于地面上,双膝自然分开,盆底肌收缩时吸气,放松时呼气3)仰卧式平躺于地板,取仰卧位,屈膝后促使腰部与地面充分接触,全身放松之下配合呼吸进行盆底肌收缩—放松练习4)骑跨式双脚分开并保持宽度略宽于肩部,脚尖向外,吸气时双手体侧高举过头顶后合掌,呼气时屈膝下蹲,双手原路返回于胸前,将手肘部抵在膝盖内侧,髋部彻底打开若产妇腿部支撑力量不足则于臀部下方置抱枕,下蹲时臀部落于抱枕上,力量以1/3~1/2为宜[9]家庭练习期间每隔体式练习以15min为宜,频率根据自身实际而定两组产妇均持续接受3个月的盆底锻炼1.4观察指标取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以及满意度作为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其中PFIQ-7评分利用PFIQ-7问卷测定[10],总分为0~300分,分数越高表明盆底障碍越明显;PFDI-20评分利用PFDI-20问卷测定[11],总分为0~300分,分数越高表明盆底功能障碍越严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及慢性盆腔痛;满意度采用3级评定,依次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PFIQ-7评分、PFDI-20评分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后测定,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满意度于干预结束后测定1.5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等级资料以Z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干预前后PFIQ-7评分、PFDI-20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PFIQ-7评分、PFDI-20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干预前后PFIQ-7评分、PFDI-20评分比较2.2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比较[例(%)]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表3两组满意度比较[例(%)]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35,P<0.05)3、讨论3.1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现状盆底肌具有维持盆腔脏器生理解剖结构、参与尿控/便控以及维持阴道紧缩度等作用,一旦盆底肌受损势必会给盆底功能带来不利影响,从而诱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粪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等[12]。
该病症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女性身心健康的社会卫生健康问题之一,总体发生率已经超过35.00%且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开放,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仍处于进一步上升态势[13]目前研究已知,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因素众多,包括妊娠、阴道分娩损伤、年龄及长期腹压增加等,其中妊娠和阴道分娩损伤在该病症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4,15]盆底锻炼是围绕盆底肌肉进行的自主收缩练习,目前已经成为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首选手段[16]3.2系统性盆底锻炼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为盆底支持结构缺陷、受损及功能障碍所致的盆腔器官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风险因素众多但育龄期女性多以妊娠及分娩为主要诱因[17]由于阴道分娩过程中将会导致会阴部裂伤和盆底肌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使得盆底肌收缩力大幅下降并干扰尿控/便控,使得产妇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所以产后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成为当务之急[18]本次研究证实,与干预前相比,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干预后PFIQ-7评分、PFDI-20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施系统性盆底锻炼的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较实施常规盆底锻炼的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表明两种干预方案均有助于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情形,系统性盆底锻炼取得的效果更佳。
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上,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可知,系统性盆底锻炼有助于预防及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所得论断与卢霞等[19]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之所以得出以上结果,本次研究总结原因如下:首先,系统性盆底锻炼使得整个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为盆底功能恢复、预防及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次,与既往临床采用的盆底锻炼方案相比,本次研究采用的盆底锻炼措施更具多元化特点,Kegel训练、生物反馈辅助的盆底肌肉训练、阴道哑铃训练、膀胱训练以及家庭盆底训练等手段的联合应用无疑能够从多方面解除盆底障碍,为盆底肌生理功能的重新恢复和提高形成有力的帮助[20]综上所述,系统性盆底锻炼有助于预防及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临床效果理想参考文献:[1]沈素琴.连续性盆底功能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4):94-96.[2]陈龙毅,杨秀玮,王英.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4):6015-6017.[3]陈汝君,盛婵,陈亚萍.盆底肌锻炼对改善产后女性盆底功能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28(1):22-25.[4]王丽,蔡巧生,孙慧娟,等.基于跨理论模型个体化访视护理形式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应用效果[J].广东医学,2019,40(8):1168-1171.[5]唐红,吴辉.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治疗及锻炼对患者盆底功能与性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1):4854-4857.[6]邓芳.系统性膀胱功能锻炼对改良盆底重建术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6):34-36.[7]蒋惠瑜,黄亚莲,张鸢,等.桂附地黄丸、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肌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9):2269-2272.[8]徐洁,尉宁.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辅以盆底肌锻炼用于产后盆底肌力康复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27(5):670-673.[9]孟庆中,江春丽,王继欣,等.产后盆底肌肉锻炼改善阴道症状和性功能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3):375-378.[10]俞素钗.盆底锻炼对孕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31(6):504-506.[11]杨燕.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盆底肌力恢复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1):66-67.[12]胡鸣,陈韦君,周静.围产期盆底肌锻炼干预对不同分娩方式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7,9(10):55-59.[13]吴伟霞,王培君,许素莲,等.针对性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0):59-61.[14]李洁盈,孙文妹,郑秋梅,等.盆底肌肉功能锻炼配合生物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9):4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