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宋代市易法.docx
4页略论宋代市易法 摘要:宋代王安石变法中实施市易法的初衷是平物价、抑兼并,并通过赢利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是,在具体推行中封建政府垄断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丧失,权力寻租应运而生,高本钱运作使市易务亏本经营,最终将本钱积累转嫁到普通消费者头上,损害了广阔民众的利益关键词:宋代市易法;王安石变法;权力寻租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宋神宗时期,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开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正如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二十六日诏令所说:“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在此背景下,自称“草泽〞之士的魏继宗上书建立市易司以抑制兼并、平定物价他建议:“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当其商旅并至,而物来于非时,那么明抑其价,使极贱而后争出私蓄以收之;及舟车不继而京师物少,民有所必取,那么往往闭塞其蓄藏,待其价昂贵而后售,至取数倍之息以此,外之商旅无所牟利,而不愿行于途;内之小民日愈朘削,而不聊生其财既偏聚而不泄,那么国家之用亦尝患其窘迫矣……当此之时,岂可无术以均之也……宜假所积钱别置常平市易司,择通财之官以任其责,仍求良贾为之辅,使审知市物之贵贱,贱那么少增价取之,令不至伤商;贵那么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
出入不失其平,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那么市物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根据魏继宗的建议,熙宁五年三月在京师设立市易务,此后全国较大城市亦陆续设置市易务或市易司市易务的运作方式与职责据?长编?卷231所载,大致有以下8个方面:(1)诏在京诸行铺牙人,召充本务行人牙人;(2)凡行人令通供己所有,或借他人产业金银充抵当,五人以上充一保;(3)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平其价;(4)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5)行人如愿折博官物者,亦听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假设半年纳即长进一分,一年纳即长进二分;(6)以上并不得抑勒;(7)假设非行人现要物,而实可以收蓄转变,亦委官司折博收买,随时估出卖,不得过取利息;(8)其三司诸库务年计物,假设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就收买从魏继宗的建议可以清楚看出,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换言之就是平物价、抑兼并,并且通过赢利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从此后市易务的运作方式与职责来看,市易务的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中(4)(5)是官府向商人借贷,(3)(7)是官府收购商人手中滞销的商品。
除此之外,(1)(2)规定了市易务行人或牙人的担任;(8)规定官府所需物资,如核计较向外采购为廉价时,可由市易务一并在京收买;(6)借贷或收购都不得强迫通过以上归纳可以认为市易务从成立之初就有赢利的性质,其第三个目的“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以及第一个方面职能官府向商人借贷取息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平物价与抑兼并的作用那么“先天缺乏〞因为官府收购商人手中滞销的商品只能起到“贱那么少增价〞的作用,而对“贵那么少损价〞没有提出什么措施而且这种“贵买贱卖〞类似常平仓的调节物价方法,只能是短时期内的应急措施,不可能成为长时期的日常性持久措施因为市易务买进了不该买的滞销商品,且价格比市场稍高;卖出去时又“随时估出卖,不得过取利息〞如再加上市易务的体制运作本钱、储存本钱、保管本钱等,所以,从长远看,政府总趋势要亏本经营,最终财政无法承当这种亏损时,就得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赢利,否那么市易务就无法存在宋代高利贷的利率一般是一倍,偶有高达二三倍现在市易务以20%的利率借贷给商人,必然扩大借贷的需求市易务在熙、丰年中“用千五百万本钱〞,是不可能满足每个商人的借贷需求总之,市易务收购商人手中的滞销商品出售和向商人借贷很难长久运作。
因此,通过这两种方式到达平物价进而剥夺大商贾的“擅开阖敛散之权〞和抑兼并,只是魏继宗、王安石等人的美好愿望,很难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更何况“因得取息以给公上〞的动机已为封建政府利用权力取利提供了依据,这是市易法推行后一切弊端产生及恶性开展的重要根源 纵观宋代史料,市易法对商业和民众的危害程度超过了大商人垄断商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也存在经济效率的损失,但市场仍能局部地实现配置资源的能力,而封建政府垄断将使价格信号扭曲,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完全丧失市易司的官员“务多收息以干赏,凡商旅所有,必卖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那么笞责,大那么编管〞由于有整个国家的权力作后盾,这样的政府垄断经营对商业活动正常开展所起的阻碍作用比私商的“较固取利〞更加恶劣由于在政府垄断过程中委托人(皇帝)与代理人(各级官吏)的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前者追求的是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后者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包括物质利益和升迁时机),这就使得政府经营活动的运行本钱高昂而效率低下如民间高利贷利率的一二倍与市易务借贷利率的20%之间的巨大差价,使权力寻租应运而生。
商人要借到20%利息的贷款,必须向主管官吏支付租金因此,市易法放贷的最大得利者是主管的官吏,而遭受损失的无疑是政府,即投入巨大的资本,却赚不到什么,甚至亏本元祐元年(1086年)十月,大臣王觌就指出:“臣伏见前日朝廷行法之初,其意未尝不善也,皆因奸吏营私以乱法意,浸以为患……市易之法本以平物价,而奸吏为之,乃使民无故而破产……臣访闻市易本钱约一千二百万贯,其法每岁收息钱二分市易官以收息之多,岁岁被赏行之一十五年之间,假设收息皆实,那么子本自当数倍矣今勾收还官及别作支用者,仅足本钱而已盖奸吏恣为欺罔,凡支钱出外未见增耗,买物入官未经变卖,并先计息而取赏既以得赏之后,物货损恶,本钱亏损,那么皆上下相蒙而不复根究故朝廷有得息之虚名,而奸吏有冒赏之实弊也〞2.市易务是封建垄断性官营机构,必然设置大量官吏,政府必须为此付出数额巨大的管理和监督费用,加上贪官污吏的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使官营商业高本钱运作,非但不能赢利,亏本是必然的正如苏轼所指出:“今官买是物,必先设官置吏,簿书廪禄,为费已厚,非良不售,非贿不行,是以官买之价,比民必贵,及其卖也,弊复如前,商贾之利,何缘而得〞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韩川在?乞罢市易奏?中也认为:实行市易法,“仓务共占官六员,专副书吏、库级等不减百人,月给俸食几千缗,所收之息,不补所费之半。
窃惟市易之设,虽曰平均物直,而其事那么不免计较以取利,使获其利,实足以佐用尚不可,而又所收不补所费,顾可为邪?〞3.政府要扭转市易务的亏本经营,使其长期、全面运转,在国家财政补贴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其实政府不但不想补贴,还想通过市易务赢利,增加财政收入),唯一的方法只能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将本钱积累转嫁到普通消费者头上市易法开展到后来,把最初的“并不得抑勒〞的规定抛到脑后,对许多商品实行强买强卖如前所引,任职于市易司的魏继宗说:“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以买,贵以卖,广收赢余〞食盐专卖后,“盐价既增,民不肯买,乃课民买官盐,随贫富作业为多少之差买卖私盐,听人告,重给赏,以犯人家财给之买官盐食不尽,留经宿者,同私盐法于是民间骚怨〞市易法增加了交易本钱,导致一定数量的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的购置数量下降,本来不滞销的商品都成了滞销商品,官府又不能亏本,市易务等机构还要靠赚钱维持运转,就只好靠强买强卖盘剥百姓了市易务在赢利中其职能逐渐异化,平物价抑兼并的初衷完全丧失,在官营垄断商业中连蝇头小利也不放过正如苏辙所批评的:“今自置市易,无物不买,无利不笼;命官遣人,贩卖南北;放债收息,公行不疑;杜绝利源,不予民共。
观其指趣,非复制其有无,权其轻重而已也徒使小民失业,商旅不行,空取专利之名,实失商税之利〞最后以至连水果芝麻梳朴之类的小商品也作为官府的经营对象市易务还采取各种方法抽税,官吏甚至敲诈勒索如郑侠就揭露说:商人出京师城门,“但是一二顶头巾,十数枚木梳,五七尺衣着之物,似此等类,无不先赴都务印税,方给引照会出门〞4.市易务在借贷方面也损害了中小商人和城市居民的利益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就对神宗说:“市易法行,取息滋多,而输官不时者有罚息,民至困穷〞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都提举市易司也成认“诸路民以田宅抵市易钱久不能偿,公钱滞而不行,欠户有监锢之患〞因借市易钱而遭监锢的事实说明,中小商人在市易法的实施中不是获得好处,而是受到损害从宋代市易法可以看出,尽管市场是不完善的,政府管制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反响,但是,政府太多的手可能比市嘲看不见的手〞更糟糕在封建市场中,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差因为管制会导致比未受管制市场更加扭曲的价格信号,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丧失,权力寻租应运而生,管制本身的执行实施本钱大于政府干预所带来的收益,政府不得不将本钱积累转嫁到普通消费者头上,从而损害了广阔民众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