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docx
4页老人与海〉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 年,海 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 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 年,富 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 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 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 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 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作者简介: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899年7 月21 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 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 个兄弟姐妹中,他 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 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 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来去 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 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 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 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
1926 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 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 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 年发表了 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 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 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 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 我国抗日战争◊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 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 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 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 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 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明威去 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 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 响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 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 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 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 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 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 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 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1940)50 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 《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 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 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 影响1950 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 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 为《现有的海》)到 1951 年 2 月 23 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 月份海明威 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 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拓展资料:作品简介:《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 世纪中叶的古巴。
主人公是一位名 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 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 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 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 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 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 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 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 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