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
56页第十章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理论v皮亚杰的事实是发展心理学最可靠 的事实v认识、思维、智慧、认知一、研究轨迹v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 士学位v他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v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识论 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 —心理学1、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主义的影响“图式”概念源于康德的“先天图式” 但皮亚杰不是先天论者,而是持构成论观点 2、结构主义对皮亚杰影响很深结构: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节性 3、“同化”、“顺应”概念来自于生物学 4、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如“自我中心倾向 ” 5、用符号逻辑(数理逻辑)来描述儿童的智慧 活动研究轨迹v1920年在比纳实验室从事儿童推理标准化工 作,对儿童标准答案背后的认知(思维)过 程更有兴趣:v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心里究竟发生了哪些变 化研究轨迹v皮亚杰从建立发生认识论--关于科学知识 发生发展的科学--的目标出发,将认识论 的传统问题移植到儿童心理学中来,着手通 过实验加以解决研究轨迹v1955年他建立了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国际中 心”,这个机构集合了各国的心理学家、生 物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控制论学者, 共同研究发生认识论。
二、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v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 物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 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 v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 同化与顺应v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 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 起格式量的变化v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 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 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v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智慧的起源v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 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 ,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v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 ,因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图式与认知结构(P51)v思维起源于动作v图式(格式):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 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 格式v图式也称为认知结构三、心理发展的因素v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 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发 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v成熟v自然经验v社会经验v平衡v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 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v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 分条件。
v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 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 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v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 重要性将随之增加2、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 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可分为二类:v物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 身的,如物体大小、轻重、软硬、颜色等 v数理逻辑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 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v数理逻辑经验v这类经验本质上不是客体的,如果没有主 体对客体的反复动作,数理逻辑经验也就 不存在v例如,儿童从玩耍鹅卵石的过程中发现, 无论石子如何排列,其总数保持不变这 一经验并不是石子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 而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计数动作与动作的协 调而获得的3、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v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对人的 影响要大得多v教育作为社会经验的一个方面,对儿童心理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 上能加速认知发展v但教育并不能使儿童逾越某一认知发展的阶 段,不能改变发展的阶段顺序,因而教育对 发展的影响也是有条件的v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 能的平衡v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 的发展过程。
v平衡不是一种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 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 程4、平衡四、智 慧 发 展 的 阶 段v1、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 ,阶段之间具有质的差异v2、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v3、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 度的交叉重叠v4、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 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P52)vI感知运动阶段(0~2岁)vII前运算阶段(2~7岁)vIII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vIV形式运算阶段(11、12~ )智 慧 发 展 的 阶 段I感知运动阶段1、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 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2、末期出现智慧结构3、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 效果之间的关系,4、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 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 加巩固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第二分阶段(1~4、5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 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 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 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 、摆弄周围的客体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 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v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v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 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v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 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v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客体永久性v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 在v“屏幕效应”第五分阶段(1~1.5岁)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尝试错误期”第六分阶段(1.5~2岁)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 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 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 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 的开始II 前运算阶段两个小阶段:v象征思维阶段(2~4岁)v直觉思维阶段(4~7岁)v前运算阶段主要特点: 1、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2、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3、延迟模仿 4、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v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v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 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前运算阶段主要智慧特点v自我中心v不可逆性v直觉性v泛灵论v现象学因果性v自我中心言语实验者从A、B、C、D四个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CDBA自我中心v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 理解v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 他人的立场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 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III 具体运算阶段v1、获得了守恒性v2、群集结构的形成运算v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v守恒性v可逆性v系统性1、获得了守恒性v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 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 质)并未改变v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 A 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 (不守恒)“一样大” (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 (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 (不守恒)“一样大” (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 (不守恒)“一样重” (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一样高” (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2、群集结构的形成v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v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v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的特 征v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具体运算阶段:总结v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 关系v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 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 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 行推理 IV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 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 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形式运算阶段v形式运算的标志是“假设演绎推理”v对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可能是什么”比“真正 是什么”更重要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v具体运算:能够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 (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的命题 )v形式运算:能够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