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1.ppt
83页¬ 心理心理理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S.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12.13)时代背景时代背景: 19世纪的三大发现世纪的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细胞学说、进化论 19世纪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世纪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 马克思:马克思: 1818.5.5--1883.3.14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879.3.14 -- 1955.4.18 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物理学新纪元年创立狭义相对论,物理学新纪元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1856.5.6 -- 1939.12.13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5.6出生于奥地出生于奥地利的弗赖堡(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甫莱波)利的弗赖堡(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甫莱波)。
¬ 4岁随全家移居维也纳4岁随全家移居维也纳¬17岁时进入维也纳医学院,25岁大学17岁时进入维也纳医学院,25岁大学毕业¬1895年,1895年,《《癔症研究癔症研究》》出版190出版1900年,0年,《《梦的解析梦的解析》》出版¬ 后来创立了自由联想法,进行治疗后来创立了自由联想法,进行治疗¬1923年,患了口腔癌,经历过33次1923年,患了口腔癌,经历过33次手术,非常痛苦,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手术,非常痛苦,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38年,纳粹占领维也纳,弗洛伊德1938年,纳粹占领维也纳,弗洛伊德的女儿被捕,弗洛伊德的四个妹妹都被纳的女儿被捕,弗洛伊德的四个妹妹都被纳粹分子杀害,弗洛伊德去伦敦,粹分子杀害,弗洛伊德去伦敦,1939.12.23在伦敦逝世终年在伦敦逝世终年883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12.23,, 享年享年83岁)岁)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①①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②②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结构学说;¬③③性心理学说;性心理学说;¬④④释梦学说;释梦学说;¬⑤⑤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学说;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学说;¬⑥⑥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等两个基本假设两个基本假设1.本能学说:1.本能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部分都源于生物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进都源于生物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进行心理活动的能量,是个体维持生存行心理活动的能量,是个体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内在动力和发展的心理内在动力 2、心理的划分:、心理的划分:¬意识:我们在清醒时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意识:我们在清醒时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由于注意力的转移,曾被意识到的而前意识:由于注意力的转移,曾被意识到的而现在暂时不被意识的心理活动现在暂时不被意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那些不被个人所觉察的、被意识所排潜意识:那些不被个人所觉察的、被意识所排斥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斥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前意识¬意识意识潜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二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的内容:动物性本能冲动,幼年期的经验、被压抑的欲望和动机等的心理沉淀物。
前意识(preconscious)¬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它是曾经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因与目前的实际关系不大或无关,被逐出意识的园地,但可以较快地、较容易地闯入到意识领域¬前意识的作用就是保持对欲望的需求和保持对欲望的需求和控制控制意识(conscious)¬意识指人能自觉得到的东西,是人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是与语言(即符号系统)有关的部分心理活动¬控制着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控制着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压抑作用(repression):人格结构理论:1923年提出人格结构理论:1923年提出¬本我本我¬自我自我¬超我超我 本我(本我(id))¬本我(本我(id),),指潜意识的精神活动,内容涉及本能活动或欲望(生来即有的基本需求、愿望等)¬遵循快乐原则遵循快乐原则¬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是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是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求生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求生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性驱力能性驱力(libido) ¬死亡本能:死亡本能:激发一个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状态中去,是能量的释放耗尽 自我自我(ego)¬自我(自我(ego))是现实化的本能,它是个是现实化的本能,它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发展而产生的,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其能量来自本我其能量来自本我¬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超我超我(superego)¬ 超我(超我(superego)是道德的维护者是道德的维护者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人们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人们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为人格的最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为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层次¬后天教育中形成¬遵循遵循“至善原则至善原则”¬超我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我理想自我理想 良心良心超我超我¬当本我、自我及超我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则可导致神经症的形成¬超我过强时则可产生自责或内疚感¬口腔期(oral stage)0~1岁¬婴儿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来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的活动¬如果这一时期口腔的活动受到限制,就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口腔性格者口腔性格者”口口 唇唇 期期((oral stage))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肛肛 门门 期期((anal stage))¬1~3岁的幼儿期。
¬原始欲力主要靠排泄和控制大小便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这个时期也是对婴幼儿进行卫生习惯训练的关键时期如果管制的过严,也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肛门性格”性器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的儿童期¬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集中于性器官的部位可以辨别男女性别¬以父母中的异性作为自己的“性爱”对象¬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7岁到青春期的儿童¬兴趣扩大,注意力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的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因此原始的欲力呈现出潜伏状态潜潜 伏伏 期期((latent stage))¬青春期以后¬个体的性器官逐渐成熟,两性差异开始显著¬性的需要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并且有了两性生活的愿望,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性心理的发展已趋于成熟两两 性性 期期((genital stage))释梦理论 ¬梦的作用:梦的作用: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释梦是去挖掘,寻求梦中隐匿的意义释梦是去挖掘,寻求梦中隐匿的意义¬对显梦的分析对显梦的分析可以揭露其隐藏在潜意识中欲望的含意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付矛盾的防御机制称为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本我”得到一定的表现而不触犯“超我”,为现实所接受,不引起“自我”的焦虑反应即不引起心理矛盾,或不使心理矛盾激化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 是用是用曲解和篡改曲解和篡改现实的形式来减轻痛苦和缓现实的形式来减轻痛苦和缓解解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的的潜意识潜意识心理过程心理过程 性质:无意识的性质:无意识的性质:无意识的性质:无意识的 虚幻的虚幻的虚幻的虚幻的 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潜抑潜抑 忘记忘记 否认否认 否定否定 ¬潜潜抑抑(repression ):把把不不能能被被意意识识所所接接受受的的念念头头、、情情感感和和行行动动在在不不知知不不觉觉中中压压抑到潜意识里去抑到潜意识里去n n否否认认((denial denial ))::指指有有意意或或无无意意地地拒拒绝绝承承认认那那些些不不愉愉快快的的现现实实以以保保护护自自我我的的心心理防御机制。
理防御机制¬合理化(合理化(reasonalization):个人对那些:个人对那些可能引起焦虑的行为或思想进行合理可能引起焦虑的行为或思想进行合理化的解释以减轻焦虑的发生化的解释以减轻焦虑的发生¬“合理化合理化” ¬转移转移((displacement ))::是因为人们对某是因为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不可能一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不可能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便在潜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便在潜意识中把它转移到一个替代者身上意识中把它转移到一个替代者身上 ¬替代性满足替代性满足¬升华升华 ((sublimation)):把不能实现、或把不能实现、或不被社会接受的情感、愿望等转不被社会接受的情感、愿望等转移到可实现或可被社会接受的方移到可实现或可被社会接受的方面去¬心理防御机制的最高境界心理防御机制的最高境界¬幽默幽默((humor ):):是通过幽默地语是通过幽默地语言和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景或言和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景或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的心理防御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的心理防御机制¬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精神病理学说精神病理学说¬压抑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压抑和心理冲突是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神经症的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神经症的来源¬神经症是对性欲的否定神经症是对性欲的否定¬性变态是儿童性欲的直露的表现性变态是儿童性欲的直露的表现精神分析理论述评弗洛伊德:医生弗洛伊德:医生研究方法:病人,个案,研究方法:病人,个案, 心理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推测心理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推测 催眠术、自由联想、日常生活、梦催眠术、自由联想、日常生活、梦的分析的分析精神分析理论述评精神分析理论述评¬人格的三个部分各遵循不同的行动准则,人格的三个部分各遵循不同的行动准则,以各部分的冲突的观点来解释和解决某些以各部分的冲突的观点来解释和解决某些心身问题心身问题¬心理冲突的解决心理冲突的解决 梦境分析或自由联想的梦境分析或自由联想的宣泄使症状得到缓解宣泄使症状得到缓解¬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具有一对于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定的指导意义 ¬缺点:缺点: 抽象、无科学依据、观察对象以精抽象、无科学依据、观察对象以精神病人为主、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神病人为主、过分强调早期性本能的压抑对人格的作用、潜意识心理冲突的作用。
对人格的作用、潜意识心理冲突的作用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J.B. 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社会历史背景•行为的概念¬主要理论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首先,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进步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主义运动的产物 *行为的概念(行为的概念(behavior)¬狭义的行为概念狭义的行为概念 :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观察的部分¬广义的行为概念广义的行为概念 :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即包括心理活动和内脏活种形式的运动,即包括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包括外显的行为动作动,也包括外显的行为动作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沃尔普的交互抑制与系统脱敏理论沃尔普的交互抑制与系统脱敏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al reflex)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装置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装置条件反射具有以下特点条件反射具有以下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促进过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促进过程。
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的过程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的过程¬泛化:泛化:是指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与条件刺激是指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射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射¬消退: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予条件刺激结合,已消退: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予条件刺激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消失的现象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消失的现象¬辨别作用:机体对辨别作用:机体对不适当刺激不做出不适当刺激不做出反应的能力反应的能力¬实验性神经症实验性神经症((experimental neurosis):):人类不良行为的形成人类不良行为的形成不良的条件刺激引起情绪、行为的条件反射华生的学习理论华生的学习理论(watson’s learning theory)¬华生华生¬(John broadus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其成就在于改变传统心理学的其成就在于改变传统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主张用客观方法研基本观点,主张用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反对意识在究行为,反对意识在1913年年至至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成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美国心理学主流,影响所及,为美国心理学主流,影响所及,致使当时的格式塔心理学和精致使当时的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也染上了行为主义色彩。
神分析也染上了行为主义色彩华生的学习理论华生的学习理论 Watson's learning theory 恐惧性条件反射恐惧性条件反射的形成的形成小白鼠走迷宫小白鼠走迷宫刺激反应刺激反应S——R反射运动两条基本规律反射运动两条基本规律 ¬频因律(频因律(law of frequency):指如果在):指如果在某一刺激的作用下某一反应发生的次数某一刺激的作用下某一反应发生的次数越多,则再遇到该刺激时发生该反应的越多,则再遇到该刺激时发生该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大 ¬近因律(近因律(law of recency):指如果在某):指如果在某一刺激下发生某一反应在时间上越接近,一刺激下发生某一反应在时间上越接近,则针对该刺激就越有可能再次发生该反则针对该刺激就越有可能再次发生该反应应 “给我一个婴儿和我需要培养他给我一个婴儿和我需要培养他成长的环境,我能使他匍伏行走、成长的环境,我能使他匍伏行走、攀登,使他用石块或木头建造房屋攀登,使他用石块或木头建造房屋我可以让他成为贼、歹徒、吸毒成我可以让他成为贼、歹徒、吸毒成瘾的人向着任一方向塑造一个人瘾的人向着任一方向塑造一个人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
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reflex 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果又可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果又可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S1 R S2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两大要点:两大要点: 1、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经由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2、效果律、效果律(law of efficiency)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异同条件反射异同¬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事先没有诱发刺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事先没有诱发刺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通过主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相同:原理相同,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相同:原理相同,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
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正强化: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正强化: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强化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强化¬负强化: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负强化: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强化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强化¬消退: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减少,消退: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减弱从而使该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惩罚: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减弱从而使该行为减弱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the reciprocal inhibition and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heory¬交互抑制(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原理原理 如果使用原先会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焦虑)的 如果使用原先会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焦虑)的刺激诱导出与适应不良性行为(焦虑)互不相刺激诱导出与适应不良性行为(焦虑)互不相容的正常的适应性行为(放松),就可以削弱容的正常的适应性行为(放松),就可以削弱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性反应(焦虑)之间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性反应(焦虑)之间的联系,从而缓解或消除原刺激所诱发的适应的联系,从而缓解或消除原刺激所诱发的适应不良性反应(焦虑)不良性反应(焦虑) 。
¬系统脱敏(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理)理论论 通过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强度,使个体逐 通过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强度,使个体逐步耐受和习惯原先引发不适应性反应的刺步耐受和习惯原先引发不适应性反应的刺激,来消除某种不适应性反应的方法激,来消除某种不适应性反应的方法内脏操作条件反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米勒米勒 1967年年¬内脏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性学习加以改变内脏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性学习加以改变¬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应用:生物反馈技术 气功气功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班杜拉班杜拉(Albert Bandura) ¬强调环境中的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强调环境中的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响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下列特点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下列特点:¬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观察学习观察学习 Observing learning¬观察学习观察学习: :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的方式。
即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的方式¬观察学习有两种形式:观察学习有两种形式: 其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其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 其二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后果进行学习其二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后果进行学习 观观 察察 学学 习习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替代强化 ((vicarious reinforcement )::受试者不必亲自体验而只需通过观察他人受试者不必亲自体验而只需通过观察他人便能得到强化便能得到强化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人类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而获得的;人类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而获得的;¬许多不健康或适应不良行为方式也可通过观许多不健康或适应不良行为方式也可通过观察、模仿获得,如吸烟、酗酒、吸毒、攻击察、模仿获得,如吸烟、酗酒、吸毒、攻击和自杀等;和自杀等;¬根据这一理论所设计的示范或模仿治疗,也根据这一理论所设计的示范或模仿治疗,也可用来消除这些行为问题可用来消除这些行为问题小结小结¬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和学习过程过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和学习过程过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包括正常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包括正常的行为获得、维持或消退。
不良行为是由的行为获得、维持或消退不良行为是由于错误的学习、不适当的条件联系或学习于错误的学习、不适当的条件联系或学习能力缺陷的后果,通过对学习各环节的干能力缺陷的后果,通过对学习各环节的干预或重新学习,可以矫正不良行为预或重新学习,可以矫正不良行为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主创人¬ 马斯洛(1908~1970)¬罗杰斯(1902~1987)¬马斯洛:本能论 自我实现论¬罗杰斯:自我论自我论自我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实际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如果两者有很大的重合或相当接近,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自我概念的形成¬无条件积极关注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父母或他人给予孩子的爱、支持是有条件的,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注和尊重,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的积极无条件的积极: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被引以为荣¬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生活。
询者中心理论¬治疗目标:以人为中心¬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理论述评人本主义理论述评¬优点 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能够认识发挥人 的内在潜能,主张个人“自由选择”的积 极作用 ¬缺点 强调主观的自我,忽视客观的作用; 强调无条件关注的绝对作用,否定条件 关注的积极作用 将一切心理障碍都归于自我失调,是不 全面的 马斯洛的理论缺乏严格的科学性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眼中的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眼中的世界认知理论的特点认知理论的特点¬强调认知、意识的能动性;¬强调整合而不是将认知活动过程割裂开来;¬强调认知过程的中介性;¬治疗方法是帮助病人认识心理障碍来源于自己信息加工系统的紊乱使其重建认知 认知特点认知特点l认知的多维性认知的多维性 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l认知的相对性认知的相对性 应以两分法看待事物应以两分法看待事物l认知的联想性认知的联想性 人类的认知活动与感知觉、经验、人类的认知活动与感知觉、经验、 理解能力有关,并渗入了情感因素 理解能力有关,并渗入了情感因素l认知的发展性认知的发展性 认知功能与个体知识水平的发展与历认知功能与个体知识水平的发展与历 史的发展有关史的发展有关l认知的先占性认知的先占性 先入为主先入为主 与疾病有关与疾病有关l认知的整合性认知的整合性 个体最终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个体最终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 识或认知,可以自我修正一些认知错误和偏见,学会识或认知,可以自我修正一些认知错误和偏见,学会 自我调节自我调节ABC认知理论 艾利斯(A.Ellis) ABC理论: A (Activating event) :诱发事件; B (Belief):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信念; C (Consequence):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后果。
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与认知不良有关 贝克(Beck AT)认知理论¬认知中介是导致个体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维持了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五种认知歪曲¬⑴任意的推断¬⑵选择的根据¬⑶过渡引申¬⑷夸大或缩小¬⑸“全或无”思维认知理论的述评认知理论的述评¬认知理论广泛应用到各种情绪障碍,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自杀企图等的心理治疗中¬认知治疗出现的比较晚,但发展很快,一些心理学家预言,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认知治疗很可能成为一种主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