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鉴赏(分析意境型等四种).docx
9页古诗鉴赏(分析意境型等四种) ?第一节 分析意境型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这首诗〔词〕是怎样描写风光的? 二、鉴赏学问积累意境答题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宛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情、高亢、繁华、淳朴、热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芜、冷寂 三、答题技巧 1.解题步骤: - 1 - 固定模式分为三个局部: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或情感 ①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留意要能精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此诗情境气氛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详细比方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答题表述模式: 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创设了 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志向、志趣〕 四.典型题例 1.〔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2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第一步找出意象:因题中已点出可省略 其次步描绘客观画面,联系主观情感:“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漂浮,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孤独,“我”也孤独 第三步概括意境特点:“片云”、“孤月”意境凄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 第四步分析点明情感〔或分析点明情景交融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苦恼;“落日”、“秋风”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 四.针对练习1.〔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 3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根底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奇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孤独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营造凄清孤独的意境 ②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纳了什么艺术手法? - 4 - 答:以动写静,反衬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1〕、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缔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 答::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其次节 分析技巧型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5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某句是名句,说说它妙在何处 二、鉴赏学问积累1.常用手法:干脆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比照、参照、动静结合、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和角度问“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表达、描述、争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察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干脆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详细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问“修辞手法”,那么答所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譬如、比较、借代、夸大、互文、通感、双关、衬托、比照、反语、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问“艺术〔表达〕技巧”,那么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比照、象征、用典、化用等 三.答题技巧 1.答题步骤: - 6 -〔1〕精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答题表述模式: 这首诗采纳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四.典型题例1.〔20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试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1〕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详细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答::〔1〕色调〔红、白〕 〔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 - 7 -五.针对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详细分析 答案:这首诗运用以景写情的手法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衬托,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杳杳寒山道 〔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疾疾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溢了“寒意”,句句运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孤独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飘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 - 8 -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迭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气氛的营造工作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经常愤怒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今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予余生〕 ①?? 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缘由 答:理想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志向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hú - 9 -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第三节 语言特色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鉴赏学问积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奇妙,而是要品尝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常用答题术语:清爽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三.答题例如 1.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精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详细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答题表述模式: - 10 -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