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死场》研究综述.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4151515
  • 上传时间:2021-10-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死场》研究综述《生死场》研究综述摘耍:《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小说发表之初,“抗日文 学”说一直是权威阐述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批评者或从女性 文学、或从生与死的哲学高度、启蒙角度以及文本结构等方而对文本 进行重新解读,发现了许多新的内涵,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 失彼的现象关键词:《生死场》;抗日文学;女性文学;哲学;启蒙;文本结 构《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完成于1934年9月9|_|,是年仅 23岁就饱经苦难的她在青岛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在鲁迅先生的 全力相助之下,《生死场》几经周折,于1935年12月紧随叶紫的《丰 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以“奴隶从书”之三的形式面世于上海, 从而“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 [1]萧红从此成功地跻身 于上海文坛,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死场》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抗口的小说《生死场》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度被定义为三十年代抗日 文学的奠基之作人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作者独特的身份(东北人)、 作品中所反映的特殊地域(东北)、时代的环境氛围(抗H)上,加 之鲁迅和胡风的评价,因而作品一出版迅疾得到广泛地关注。

      胡风在 《生死场》的后序中评价人们站在枪口面前盟誓这一举动时写到“这 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蚊 子似的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 [2]胡风把对 《生死场》评析的重点放在民众反抗的部分,一方面是时代所趋做出 的审美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批评家本人的审美度向当时中国社会处 于激烈的动荡之中,作为“左翼”现实主义理论批评家的胡风,他的 批评侧重于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与时代内涵,这是时代使然胡风的 这一评价基调奠定了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生死场》甚至对萧红的 评价定位,即把重点放在作品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上,放大了作品 的意识形态意义随后,周扬在在1936年6月25日出版的《光明》 笫-■卷笫二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现阶段的文学》的文章,把《牛:死 场》拉入到“国防文学”的旗下,从而将它融入到“民族寓言”文学 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作为纯粹的“抗FI文学”文本来阐释乂由 于周扬建国以后在文艺界的领导地位,使得《生死场》的“抗FI文学” 说无可动摇如果说《生死场》只是一部抗日小说,那么它前半部分厚重的乡 村H常生活描述的意义何在,难道这些令人印象极深的蚊蚁般的牛:死 仅仅是为了之后的抗H内容做铺垫吗?这样的解释显然很难令人信 服。

      笫二种观点认为《生死场》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80年代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人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关注, 并用以研究中国女性文学邹午蓉在《独特的视角,深切的忧愤》一 文指出,萧红是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言人,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视 角,“既从妇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从平 淡无奇的H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表现出对妇女生命的 终极关怀和深切的忧愤之情” [3]o影响力颇大的是孟悦、戴锦华的研究现代女性文学的专著《浮出历史地表》她们认为《生死场》的 价值和意义在于对历史的思索,对国民灵魂的批判,而这一主题是通 过作者“女性的眼睛”观察到的,“是通过生与死的一系列意象连缀 成的其中生育行为一妊娠、临盆一这些女性经验中独有的事件构成 了群体牛命现象的基本支架 [4]她们对《牛死场》的评价,一如 她们的《浮出历史地表》这本专著,在当吋和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更重要的是她们使我们把眼光投注到文本中女性生活的描写内容 上并开始思考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意义,而这一点恰恰是多年以来《生 死场》研究中一直被忽略的90年代初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 国家文学》在孟悦、戴锦华的基础上,从女性主义角度“重返《生死 场》”,来消解“民族国家文学”这一概念对作家作品解读乃至对现 代文学史编纂的宰制。

      她试图从三个层面探讨“生死场”的意义第 一层而上,她把女性身体看作是小说意义的生产场所第二层而上, 刘禾认为民族主体在根本上是一个男性空间笫三层面上,刘禾认为 萧红“从女性身体出发,建立了一个特定的观察民族兴亡的角度,这 一角度使得女性的身体作为一个意义生产的场所和民族国家的空 间之间有了激烈的交叉和冲突 [5]刘禾采用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 发现了《半死场》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女性生活经验和身体体验,这一 批评角度的确立足以使对作品意义的挖掘和评价跳出民族国家兴亡 的大意义圈,独辟蹊径,使批评走向深入,至今许多从女性主义角度 分析《生死场》的文章都是在刘禾基础上的阐发民族国家和女性意识可以作为解读《生死场》的双重维度,而并 非要从中择取唯一的解读法则刘禾将女性立场与民族国家立场置于 对立冲突的位置,尽管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是不是可取,是值得再讨论和商榷的笫三种观点认为《生死场》是一部反映生与死哲学的小说葛浩文在《萧红传》中认为:“贯穿《生死场》全书的唯一最有 力的主题就是生与死的相连相亲、相生相克的哲学” [6] 葛浩文的这一说法影响很大,将《生死场》的主题上升到生死轮冋的 哲学高度,使研究者们对《生死场》有了更高的认识。

      皇甫晓涛沿着 生命哲学的思考进一步得出结论,认为“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第一个能 够如此镇定地面对死亡的现代作家” [7]《生死场》呈现给人们 的是一片古寂的模糊了生死界线的浑沌世界,这里存在这一个巨大的 隐喻结构,这个隐喻结构"不仅有着一个古寂民族生命意识苏牛-中的 文明自赎,而且它还在生与死的哲理深度上把现代文化意识开 掘到…个新的历史层次” [8]o他认为《牛死场》突破了一种虚拟的 文化自足,它将中国人逼视到•个死的境地反省其“牛"的价值,在 鲜明而乂酷烈的…幅幅农村场景中蕴藏的是萧红更为峻切、焦灼的人 生呼唤和历史抉择,是她“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摩罗也非常看重《生 死场》所体现出的生命哲学,他深入挖掘了《牛死场》前半部分所达 到的思想深度,认为它书写了乡民生命意识的麻木,认真深刻地审视 了生死,其剖析之深刻是连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未曾达到的再者他认 为萧红是“从一般的H常生活或者说是从生存本身的意义上来写人 的精神麻木、灵魂麻木的” [9],这一角度也是鲁迅未曾涉及过的, 是萧红对现代文学的一大贡献 萧红凭借自身对苦难的体验和 对人生悲剧的悟性,在她的创作中一步步地向哲学靠近她将对生命 的深沉思考和对生活的执著追求,融入到自然和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中, 从中寻求启悟,进而体现出超越时空的哲理性的思想,这启发着后来 读者的思考。

      笫四种观点认为《生死场》是一部具有启蒙意义的小说萧红曾说过,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 昧,她以独特的思考为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出一条反省的“心路” O孟 悦、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这部书中对《牛:死场》首先作出了启 蒙主义的解读,“《生死场》另一个引人注目之点在于是继鲁迅之后 延续了对国民心态的开掘” [10],《生死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历 史的思索,对国民灵魂的批判陈思和将《牛死场》解读为启蒙视角 下的民间悲剧萧红自身的生活经历使她的创作具有比较丰厚的现实 土壤,敏感的内心乂使她得以敏锐地把握乡土生活,并对之产生强烈 的感受和表现欲,因此她的创作非常贴近民间现实陈思和首先探讨 了民间和启蒙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从现当代文学最基本的问题 入手来理解萧红和她的《生死场》的陈思和总结了萧红《生死场》 中的启蒙元素:对芸芸众生的麻木空洞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对农民文 化的软弱性的批判等等在生死场上,“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 死” [11],肮脏、愚昧而不自知,萧红对这种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有 着许多的无奈,外敌的入侵终于打破了这一可怕的惯性,人们在亡国 灭种的危机威胁下终于萌发了反抗意识,作者安排这样的发展线索显 然是有着明确的启蒙目的。

      批评者由此得出结论:萧红坚持启蒙立场,在“揭发民间的愚昧、 落后、野蛮的深刻性与展示中国民间牛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 达到了极致 [12]所以陈思和毫不犹豫地认为,萧红应列于中国现 代文学最优秀的作家之林评论家尖锐地看到这一点,实际上就可以 反驳所谓萧红“退缩于个人情感的小圈子”之说,因为对生存本相的 执著追求是萧红作品永恒的主题,在启蒙视角下表现民间的悲剧,是 作家强烈责任感的体现第五种观点认为《生死场》是一个主题转换的断裂文本葛浩文认为萧红在《生死场》一书中途转变小说主题,是由于作 者受到萧军等左翼作家的影响,而萧红实际上对于战争题材并不熟悉, 因而她所展现的“战争”并非理想化、浪漫爱国性的战争,而是从百 姓的常生活细节着眼描写战争葛浩文认为,“由于《生死场》前 后两部分主题的突兀转变,再加上作者所用的道听途说写法来指责FI 军行为,就纯文学的观点來看,《生死场》至少要算部分失败” [13] O 葛浩文的“中途转换主题”在摩罗那里直接叫做“文本断裂”,摩罗 认为《生死场》的写作被嫁接了吋代母题因为《生死场》的大部分 篇幅与抗H毫无关系,而小说的后三分之一生民“生老病死的过程突 然发生了某种变化” [14],在批评家看來这些变化就是“文本内容上 的断裂”。

      摩罗把作品的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看作是“作者在结构上做 的缝合手术” [15]认为这两章的刻意经营说明萧红本人也意识到了 文本内容上的断裂摩罗认为,小说描写到抗日的部分并没有过人之 处,所以《牛:死场》的解读重点应该放在它描写生民蟆蚁般存在状况 的前半部分同时,摩罗深以《生死场》中存在的文本断裂为憾,认 为假若萧红能恪守自己的文学追求,不为风尚所动,那就不会出现主 题断裂,《生死场》就会更加完整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激活了萧红研究,但也使人们对《生死场》的 主题意蕴莫衷一是近年来在哈尔滨及萧红故乡呼兰相继举行的多次 萧红纪念和学术研讨会,使研究萧红的热潮持续升温,她的名字已远 远超出了东北作家群这个范畴,虽然英年早逝,但已然成为现代文学 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景参考文献:[1][2]彭放•百年诞辰忆萧红[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1.[3] 邹午蓉•独特的视角,深切的忧愤[J].江苏社会科学,1994(04)・[4] [10]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⑸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3.[6] [13]葛浩文•萧红传[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 [8]皇甫晓涛•萧红现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 [14] [15]摩罗.《工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J]・ 社会科学论坛,2003 (10)・[11] 林贤治•萧红作品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 陈思和•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半死场》[J]•天津师范大 学学报(社科版),2004 (1)作者简介:孙晓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方 向:现当代文学。

      分享文档,传播知识,赠人以花,手自留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