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土壤是成土因素的综合产物.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0838619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8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土壤是成土因素的综合产物班级:07研究生(3)班 专业:作物栽培与耕作 姓名:李静 学号:Y0720503摘要 土壤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各成土因素都有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 等成土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成土因素学说是现代土壤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关键词 土壤 成土因素 影响土壤是自然界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或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因素包括自 然成土因素和人为成土因素前者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年龄);后者指人类的耕 垦、施肥和灌溉等活动成土因素学说是现代土壤学的重要原理之一,俄国土壤学奠基人B.B •道库 恰耶夫从土壤发生学观点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他认为,土壤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各成土 因素都有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等成土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本世纪四十 年代,美国土壤学家詹尼(H. Jenny)在其《成土因素》一书中,也详细地阐述了成土因素学说, 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的基本公式,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S=f(Cl ,0, r, P,t…) 式中S表示土壤性状,而Cl、0、r、P、t分别为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最后的点号代表 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1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气候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土壤中矿物质、 有机质及其产物的转化、迁移,淋溶和淀积过程不同的中水热状况及其配比不同,决定土壤具有 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及其变化1.1 温度的影响 气候制约着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对成土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土壤中矿物 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一般地说,温度增高10°C,化学 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C增至50C时,化合物的离解度增加7倍所以在低纬地区 的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速度,比中纬和高纬地区的快得多,风化壳和土壤的厚度也比中、高纬地 区厚得多如我国高温多雨的南方,风化壳的厚度可达几十米;而干冷的北方和高山区,风化壳皆 很薄,土壤发育程度也较低1.2湿度的影响 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湿润地区,淋溶作用强,土壤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 等特点如各种森林土壤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干旱地区,淋溶作用弱,土壤常具中性至微碱性 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剖面中有碳酸盐、硫酸盐甚至易溶盐的积累如栗钙土、棕钙土等1.3 水热条件 水热条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年 平均温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则相应地减少降水量的影响则刚好相反雨量增多, 有机质及全氮的含量亦多但过冷和过湿时它们的含量又趋减少这就表明温带草原土壤(黑钙土) 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的总效应较高此外,与该植物有机体的特性也有很大关系2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 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 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 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尤其是陆生植物与土壤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性1.1 植物 能有选择地吸收分散于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质陆地 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约为4.5xl0(吨不同植物类型每年吸收和释放的各种矿物不同,冰沼地、 森林冰沼地的针叶林灰分含量最低,盐生植被最高有机残体数量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多于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又多于寒带针叶林,草甸多于草甸草原,草甸草原 多于干草原,干草原多于半荒漠和荒漠。

      大部分植物有机质集中于土壤表层,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生 物有机质集中于土壤的30〜50厘米处在总植物量中,根部有机质占20〜30%左右其中又分木 本植被的成土作用的特点木本植被的年生长量多,但残落物主要是枝叶的一部分及花果等残落物 层下部为半分解的有机质层,碳含量高而厚度不大;疏松多孔,易吸水和利于淋洗作用,又易通气 适于好气微生物活动并有利于真菌类生长,形成强酸性腐殖质草本植被对成土过程的影响草本植 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每年都经历全部或大部分死亡而更新,故其土壤中有机质层较深厚1.2 微生物在战土中的作用和意义微生物对土壤形成发展的作用主要有: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 分;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有的微生物还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创造土壤中的氮化合物; 转化矿质养分,使磷、硫、钾等等矿质养分能为植物吸收利用应着重指出的是,种类繁多,数量极大的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植物区系微生物在养分生物小循 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这个循环中担负着分解者的职能,使养分元素在生命的无限循环成为可 能由于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加工为腐殖质,使有机胶体及其一系列的胶体特性得以发展,某些肥 力特征才能表现没有微生物的固氮作用,高等植物就难以繁茂地发展。

      所以它是重要的不可代替 的一环1.3 土壤动物的作用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对成土作用的影响也极不相同土壤原生动物中有的能分 解有机质,如轮转虫和部分线虫等;有的则不能直接分解植物有机物质,如变形虫、纤毛虫等土 壤中的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蚯蚓、蚁类等,对翻动土壤及消化、分解土壤有机质的作 用很强其中蚯蚓对士壤肥力的促进作用最突出,热带蚁类的影响在有些地方也很显著脊椎动物 如蛇、鳝鳅、鼹鼠等主要是起机械松土作用总的来说,土壤动物一方面以其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 另方面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搬动和消化别的动物或植物有机质,使之拼和于土壤中并被分解,可引 起土壤性质的许多变化3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物力和化学风化作用后,形成疏松、大小不等的矿质颗粒,我们就称这 些矿物颗粒叫母质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物质,而且也是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 源所以土壤与母质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母质对成土过程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其物理性状和化学 组成上它们在其他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有时还可影响到成土过程的 性质与方向一般来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即定向发育时间愈长),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 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特性仍会继续保存于土壤中。

      3.1 母质与土壤有“血缘”关系 母质湿土壤的物质基础,它构成了土壤矿物质部分的基本材料, 这些材料构成土壤“骨架”另一方面土壤可以保蓄水份,水份中又含有岩石在风化过程中释放出 来的养分,这些养分的水就是土壤的“血液”,这些“血液”可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3.2 母质随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成土时间越短,土壤理化形状与母质越接近,而母质的某些理化 性质还可以长长期的保留在土壤里,即具有较强的遗传性3.3 母质对土壤发育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一般来说,土壤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主要受地带性的生物 气候因素控制,但区域性的母质差异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我国南方红壤黄壤地带中,在石灰岩 母岩上则发育成红色石灰土,第三系紫红色页岩上则发育成紫色土在东北灰棕壤地带,若母质质 地粘重易形成上层滞水的地方,常形成白浆土在新近堆积的火山灰和沉积物上的土壤,与残积母 质上发育的土壤更有明显的差别可见,母质的差异对成土过程的影响甚大愈是年轻的土壤它与 母质的相似性也愈大母质中原生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抗风化的能力,对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其他特性皆有明显的影响 母质中若含砂粒较多,土壤的质地则较粗,通透性好,养分较贫乏;含泥质较多的母质,情况往往 相反。

      母质中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也常直接影响土壤的无机养分的含量如由基性岩风化而成的 母质中,盐基含量一般比酸性岩风化母质的含量高另外,从母质风化释放的各种元素在成土过程 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硅、铝、氧三元素是形成土壤粘粒矿物的基本元素;铁和锰在土壤氧化还 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钠和钾等碱金属盐基离子是促使粘粒和腐殖质分散的主要离子,碱性钠盐的 富集可生成盐碱土;钙和镁等碱土金属离子是促进粘粒凝聚以形成稳固的土壤团聚体的重要元素, 它们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碳酸钙在下层淀积时则形成钙层土总之,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同一母质类型在不同的生 物气候条件下可发育成不同的土壤类别所以母质不等于土壤,只是形成土壤的一种基本因素和主 要的物质基础4 地貌在土壤行成中的作用地貌在成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貌的组成物质即成土母质和岩石的性质对成土 的直接影响;另一是地貌的形态特征对其他成土因素和土壤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再分配的影响4.1 上述的成土母质绝大部分是大陆表面的第四纪疏松堆积物,即由新近地质时期内岩石经风化、 剥蚀、搬运和沉积等地貌过程的产物因此,各种母质的形成与地貌的发育是一回事,母质对成土 过程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组成物质的影响。

      4.2 从地貌形态特征来看,主要表现在其高度、坡度、坡向和各单元的组合情况,对成土的因素和 过程及分布带来不同的影响如隆起的山地,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导致气温、土温、湿度和植被类型 的变化,从而引起成土过程和土类分布亦依次发生更替,构成土壤垂直带阴坡和阳坡,迎风坡与 背风坡,陡坡与缓坡,对水热条件的再分配都起重要的作用山脉的走向和排列方式以及山间盆地 和谷地的组合情况等,对各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也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即使是小的地势起伏 也可形成局部的分异如东北平原的岗、平、洼三种地形5 时间在土壤行成中的作用时间因素是有别于其他成土因素的一类特殊因素实际上它就是成土过程的历史背景它在成 土过程中作为一个强度因子,反映出土壤在各成土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所经历的阶段和效果当然,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考虑成土过程的时间因素可促使人们从 动态的发生的观点去研究土壤具有不同年龄、不同发育历史的土壤,应归入不同的土壤类别,并 表现出不同的土壤属性5.1 土壤的年龄通常可分绝对年龄与相对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至当前这段时间,称为其绝 对年龄相对年龄则指土壤发育的某个阶段或发育程度,可作为成土过程的强度及发育阶段更替速 度的指标。

      所以,土壤相对年龄不仅取决于土壤存在的持续时间,而且也取决于各成土因素和土壤 本身性质的改变情况一般说,土壤个体发育中发生层的分化愈明显,其相对年龄愈长;反之,分 化度较弱,其相对年龄较短此外,相对年龄还可用来说明环境变迁中土壤类型的阶段发育问题5.2 表示土壤个体发育的相对年龄可用常见的一些实例来说明例如同一个地方其生物气候条件和 土壤发育方向相同,因母岩的风化程度不同(如砂岩和页岩)而引起剖面发育的差异又如同类土 壤中,有的植被受人为破坏而引起表土的剥蚀流失,在后来次生植物群落下进行新的成土作用,皆 发育着较年轻的土壤在耕作土中,由于人为措施不同而导致土壤熟化程度的差异,其相对年龄也 不同土壤的阶段发育是反映土壤的性质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变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 随着海滩的向前发展,土壤经过脱盐化和脱沼泽化过程,土壤类型也从滨海盐土变为沼泽土再成为 草甸土等阶段而演变其中演变程度的差异就是相对年龄的差异绝对年龄相同而相对年龄可以不 同6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耕作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最为突出但人类活动对 土壤的影响与其他自然因素有根本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于:人类的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社会制度 和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中,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就不 一样;另外,人类的活动往往是有意识、有目的给土壤以影响对于具体的自然土壤或某种成土母质来说,人为因素可以给予土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土壤 发生某种质变的、速度远远超过自然演变的过程如人类破坏植被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