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林学类论文-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doc
12页农林学类论文-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内容提要: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抗战前受到重视阶段,抗战申持续发展阶段和抗战后受到挫折阶段其特点是:一、统一水利行政,提升水利机构地位;二、因地制宜,开辟多种筹款渠道;三、中央、省、县结合,大、中、小并举国民政府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保证了抗战时期的军粮民食;减轻了日伪破坏农田水利造成的损失;促进了西部的开发关键词:国民政府 农田水利 特点 成效 意义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国农业水平,保障抗战期间的军粮民食以及开发西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至今只有少数研究抗战时期后方个别省份或地区农业的论文有所涉及①全面的,全时期的,全国范围的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则尚无人问津笔者不揣浅陋,特此抛砖引玉,以求就方家一、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抗日战争前农田水利事业受到重视抗日战争前几年,为了复兴农村,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伊始,除继续办理长江、淮河、汉水、赣江、并江北里下河、通海各港筑堤、浚河、建置闸涵以及河南省伊、洛、沙、颖各河建筑堤坝、桥涵和植树、护岸等工程外,复致力兴办西北灌溉事业。
如陕西省的泾惠渠、洛惠渠、绥远的民生渠以及甘肃、宁夏两省重要水渠均于年内分别进行泾惠渠的前身是春秋战国时的秦郑国渠,据称当时溉田 4.5 万顷,以后,年久失修,至清末因渠身罅漏,仅溉田 200 顷民国初年曾议兴修,以工款无着未能兴工1928 年,陕西省政府与华洋义赈会合力筹备,将原拟第一期计划分为两部,上部筑堤河坝,凿引水洞,及拓宽旧石渠、土渠、修建跨渠桥梁等工程,由华洋义赈会担任,于 1930 年冬开工;其下部修总干渠、南北干渠、中白渠及其桥梁、涵洞、跌水、渡槽、分水闸、斗门等工程,由陕西省政府担任至 1932 年夏,各项工程大部告一段落,约计用费 140 万元据统计,1932 年实灌地亩为 8 万亩;1933 年增为 32 万亩,1934 年增至 42 万亩另据调查,1934 年,泾阳一县,产棉价值在百万元以上每亩地价由 5、6 元增至 40 元教育及地方事业均因以发展,人民渐形康阜”②据经济委员会派往查勘工程-----------------① 侯德础:《试论抗战时期四川农业的艰难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S7 年第 6 期;陈国生:《战时四川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抗日战争研究》1999 年第 4 期;顾朴光:《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农林牧业概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 期;张奇、杨红伟:《论抗战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甘肃社会科学》2002 年第 4 期。
② 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 8 章,水利(H)3,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实施人员报告,赴渠查勘时,正值棉花收获之际,泾渠灌溉不及之田,棉本仅高 30 公分,每亩最多只能收 30 斤,而泾渠溉及之田,棉本高至 1 公尺以上,每亩可收 80 斤,每亩产量之相差几及 2 倍该渠放水仅及二年,沿渠农民生活非复昔比,兴办水利之效显然可见”①本渠农民因水利而得的利益,据1938 年统计,已增加至 600 万元以上②绥远省民生渠于 1928 年冬以工代赈兴修,旋以赈款不敷,又由省政府向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贷借巨款1931 年,动用驻绥官兵 4 000 余人协助工作,历时三载告成,用款 70 余万元,救济灾黎 10 余万口,全渠计长 195 华里,可灌田 25 000 余顷,每年生产粮食 250 余万担③甘肃省各县开渠成绩以临洮县为最着,计开渠 12 道,可灌田 57 700 亩;其余则皋兰等 32 县,计开渠 213 道,可灌田 3 602 460 亩;黄河沿岸设置水车者,有永靖等四县,车数达 254 辆,可灌田 50 440 亩④。
宁夏省境内水渠,计有云亭渠、汉渠、天水渠等 10 余条,已成工程长约 1 600 里,灌田 71 万余亩,拟办工程尚有 720 里,溉田约可 120 万亩,需款约 150 万元,其中以云亭渠工程最为重要,该渠共长 150 余里,两旁灌溉区域约 30 余里或十五六里不等,可灌田 20 万亩,约需工费 37 万余元1934 年,经济委员会拨款 20 万元,其余由宁夏省政府自筹经宁夏建设厅派员测量后,即由省政府派 15 路军士兵 11 700 名前往开挖,全部工程分上下两大段,上段于 1934 年 11 月竣工,至下段工程因地冻改于 1934 年 4 月动工,旋亦完全告竣,举行放水典礼⑤华北的水利灌溉也有进展1934 年,华北水利委员会与河北省民政、财政、实业、建设四厅合组滹沱河灌溉工程委员会,计划筑堰开渠,兼用机械吸引滹沱河水灌溉农田1933 年 10 月 20 日开工以后,除 1934 年大汛期间停止工程外,进行顺利1935 年 6 月,工程全部告竣,并于 6 月 15 日举行放水典礼,计工程先后用款 60 万元,约可灌田 38 万亩⑥山东农田水利事业的特点是规模大、效益好、技术水平高如疏浚徒骇河、万福河、洙水河、赵牛河、马颊河和东西泗河,土方共达 58 262 568 立方公尺,统共增加农业收入 3 341 万元。
山东还修建了王家梨行、齐河红庙、青城齐东马闸、蒲台王旺庄等四个虹吸淤田工程,使用抽水机从黄河中抽水进行灌溉,灌溉面积达 8 万亩⑦,这在当时恐怕称得上是先进的水利设施凿井也有较大开展如齐东县全县原有灌溉井不过 100 余眼,车井更属罕见自 1928 年成立建设局,将凿井列入要政1931 年奉建设厅令由本县建设特捐下拨 4 500 元作为凿井贷款额度一、水车钻井每眼 160 元;二、钻井每眼 120 元;三、水车砖井每眼 100 元;四、砖井每眼 80 元;五、土井每眼 40 元,并由建设局第四科督率凿井人员帮助农民凿井,于是各种井数增加,至 1935 年,新凿井达 1 052 眼,其中使用水车的达 160 眼⑧,占 15.21%河南农田水利的重点是开渠和凿井伊、洛二河,在洛阳偃师境内,辅夹并流,成为夹河区,东西长 50 里,南北广 10 里,中部低洼,河水倒灌,以致无岁不涝1933 年 10 月,两县征用-----------------------① 《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 8 章,水利(H)3② 沈雷春编:《中国战时经济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5 年版,第 16 页。
③ 国民党中央党部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 20章绥远省之经济建设,第 3 节,水利建设,南京扶轮日报社发行,1937 年版,第 4 页④ 前揭《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 18 章,甘肃省之经济建设,第 7 节,水利建设,第 13 页⑤ 前揭《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 8 章,水利,(H)39,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⑥ 《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 8 章,水利,(H)32⑦ 根据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纂《财政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和冬腊月《财政年鉴·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 8 章数字计算⑧ 民国《齐东县志》卷 4,政治志,水利,凿井义务劳工,自洛阳东西马庄起迄偃师岳滩伊河止,排挖泄水渠一道,长 22 公里,于 1934 年冬挖成此渠完成后,左右 1 里以内之地,往岁被淹者 4 万亩,皆成沃壤,“每亩收获以八元计,年可出产三十二万元,即离渠一里以外之地,往年因土壤卑湿收成减色者,亦可年增十余万元”①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区督饬各县于临河地带开挖沟渠,引水灌田,全区共计开渠 32 道,可灌田地 37 035亩,“此于生产防灾工作,尤着成效”②。
河南地属高亢,人民多凿井灌田,惟墨守旧法,水源不旺,为提倡新式凿井,河南省政府于 1933 年 10 月开办了凿井训练班,并由农林水利各机关及农村合作委员会长期组织凿井队,先后代农民凿成灌溉水井 l 621 口,每井可灌田 30 亩至凿井费用,凡派至各县所需旅费、运费、工资、工具,均由公家供给人民仅出井内所用材料每井约 10余元至 20 余元并由农村合作委员会介绍银行贷放凿井贷款,以利贫农至1935 年 7 月,全省各县已凿成模范井 220 口,普通井 95 722 口③灌溉事业,有以机器吸水灌田者,有以筑坝设闸蓄水灌田者,河南均已举办”如洛阳白马寺附近农田,地势高亢,不能引水灌溉为了唤起民众注意科学水利,河南省政府于 1931 年设立灌田场,所有吸水机、引水渠、进水池等工程,于1932 年已完成,并于 1932 年 4 月建筑水闸桥梁,添购水管机件,装有 24 匹马力柴油机 1 部,14 匹马力柴油机 2 部,同时抽吸,每日可灌田 220 亩铁道以南之地 5 000 亩,每 22 天可灌遍 1 次若加开夜工则半月可灌遍 1 次,征收水费,每亩年仅 7 角 5 分固始大港口紧临淮河两岸,良田常因淮水暴涨,由港口倒灌,致遭淹没,遇旱又苦无水灌溉,1935 年 5 月,该县设计就该处建筑石闸 l 座。
同年 10 月招工建筑,1936 年 3 月始告完成,计工程费 17 000 余元,“从此十余万顷良田,尽得灌溉之利”④其它省县也纷纷行动起来,江苏省六塘河淤塞不通,年年泛滥成灾,江苏省建设厅征工开浚1933 年 12 月开工,1934 年 8 月竣工,“开浚后,不独水灾可免,且获灌溉变通之利,两岸受益田亩有四百余万亩”全省各县从 1934年 2 月至 6 月共浚河道 348 条,长 2 247 公里,共做土方 2 300 万立方公尺,受益田亩约 1 334 903 余亩浙江省温岭县旧有金清、玉洁二闸,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闸基损坏,因另勘地址,修筑新金清闸,并开河以利农田,金清港流域 684.8 平方公里均赖此闸灌溉黄岩县西江流域均属平原,因潮水冲人,不宜种植,新建了西江闸,西江流域面积 18 420 平方公里,均赖此闸蓄淡御碱,种植均便⑤在全国经济委员会统一规划下,各省修建大型水利枢钮成为可能湖北省的金水建闸工程即为其一金水为扬子江右岸支流之一,流域跨嘉鱼、蒲圻、咸宁、武昌四县,面积约 480 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势低洼,春冬则湖水流泄于江,夏秋则江水涨灌诸湖,而内灌之期,又在农田收获之时,致有良田约 90 余万亩,不能种植,每年损失农产价值数百万元。
湖北省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拟筑坝以拒江水倒灌,开挖引河,装置泄水门,以宣泄内潦;建筑船闸,以利航运,只因经费困难,未见实行1932 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接管湖北水利堤工后,为堵闭金水,将坝顶筑至海平面以上 31.5 公尺,坝底平均宽 120 公尺;并就禹观山开凿泄水洞 3 道,装置治轴闸门 3 座,以调节湖水外泄;另又从禹观山至赤矶山,筑造横堤 1 道,以防阻江水泛滥工程至 1935 年 3 月已全部告竣,4 月 28 日举行落成典礼该工程全部经费仅 80 余万元,但经济效益却异---------------------① 前引《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 15 章,河南省之经济建设,第 8 节,地方水利建设,第 5 页② 王光临:《五年来工作纪要》甲,沦陷前,1947 年 7 月版,第 3 页③ 李仪祉:《十年来的中国水利建设》,《抗战前十年之中国》,中国文化建设协会 1937 年版.④ 前引《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第 15 章,河南省之经济建设,第 s 节,地方水利建设,第 8 页⑤ 《中国经济年鉴·民国二十四年续编》第 8 章,水利·(H)51—52、60金水闸当江水盛涨,则闭闸以防倒灌江水;退落,则启闸以泄积潦,金水流域可免泛滥之灾,而旱洼之地悉可化为沃壤。
据前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测量,可以增垦田亩面积为 614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