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精选】茶席之境 tea ceremony.doc
39页茶席之境 Tea Ceremony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陈思蒙,简君舫,王敏,夏金婷《安邸AD》2014年6月号 2014/06/16长夏草木深,到天地间去品一席茶,不论是不是茶人,都能借这缕茶烟来润一润自己的心茶席,从来不只是装饰布置的一景,毕竟 造景容易,造境却难这“意境”二字轻柔飘渺,需要习者努力,却又不能太过用力,其中的分寸就在一个“留有余地”上当你走到心手闲适、物我两忘之际,或许茶与茶席的大美就会悄然来临北京、台北和上海的4组个性迥异的精彩茶席,让我们到其中去寻获那份不言不语的美丽答案吧 李曙韵位于草场地的茶空间“茶家十职”室外有一棵俊逸的垂柳,在轻柔丰茂的枝条下品茶,如入一间柳屋,美不可言 长夏草木深,到天地间去品一席茶,不论是不是茶人,都能借这缕茶烟来润一润自己的心茶席,从来不只是装饰布置的一景,毕竟造景容易,造境却难这“意境”二字轻柔飘渺,需要习者努力,却又不能太过用力,其中的分寸就在一个“留有余地”上当你走到心手闲适、物我两忘之际,或许茶与茶席的大美就会悄然来临北京、台北和上海的4组个性迥异的精彩茶席,让我们到其中去寻获那份不言不语的美丽答案吧 李曙韵老师在“茶家十职”的纯白色茶剧场中为我们“泡”上一壶清水,每一个动作都无丝毫怠慢,即使没有茶叶在其中,茶意却已在其中。
李曙韵,台湾著名茶人,“人澹如菊”茶书院创办者,第十届台北文化奖得主其书院是台湾至今唯一在“两厅院”及“台北 故宫”举行过大型茶会的团体,如辜振甫、林怀民、蒋勋等人都曾是其座上宾她原为新加坡华人,8岁前父亲想栽培她当钢琴家,她却一心躲在琴脚下作画21 岁时,她与茶结缘,来到台湾,事茶至今已有22年,也是台湾茶界最重茶事美学之人她成功将音乐、书画、表演等元素整合到茶会中,推出台湾茶文化独步世界 的剧场表现形式如今,她有一半的时间在北京教学,她位于草场地的茶空间“茶家十职”也是北京最重要的茶文化据点之一 李曙韵为这夏日布置的清简茶席一角若铜色斑驳的炉与壶,其实都是自然手作的银器而瓶中淡黄色的花朵,在几天前都还是一团团轻忽的蒲公英 这些朴拙的茶器大多是屋后的窑里自己烧出来的故意保留了手作的质感,甚至缺憾,体现出不完美之美 白茶经过阳光的能量,在茶汤里为我们讲述了一场快乐的故事李曙韵泡茶的动作轻柔得如同空气,她说必得行云流水、物我两忘,才得泡好一杯茶 除了质朴的茶器,李曙韵也从来不排斥新材料和艳丽色彩在她看来,茶人不必都是一个样子,也并非全得当道学家人生已经太多禁忌,何不在一席茶中勇敢做自己? 天地作茶席 孤独是进入茶事精神之眼,李曙韵却用剧场的形式来表达它。
这份当众的孤独就是一场梦幻,人是梦、茶是梦,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梦? 李曙韵坐在她位于北京草场地的茶剧场中,纯白的挑高空间透进阳光,让插在陶缸中的翠竹漏下沙沙的影子她独自静默,以极细微的动作温壶、煮水、分茶……连贯得如同空气见客人们沉醉地饮下,我不自觉想问今天泡的是什么茶李曙韵淡然一笑,答:“是水只是泡一壶清水也能如此投入?早在2007年,她就和学生在一场“无茶之茶”的比赛中给出了答案那时,她们写了一个剧本,虚拟出每一个泡茶动作,表演者全凭平日泡茶的经验来做动作,甚至也没有茶壶最后,台上的茶人专心把空气注入杯子,再把杯子递给评审,我认真观察着评审的反应这个太重要了,当茶的物质性被拉到一个非物质性的层面,我们同样是用心泡,你喝到的滋味又会如何?” 作为台湾茶界赫赫有名的“美学家”,李曙韵毫不讳言:“在2010年之前,台湾茶席中能玩的所有元素,桌上铺的,地下摆的,自然的、人工的、新材料和新媒体,我都玩过了在台湾,论到茶的视觉呈现,可以说无出其右者从小就对空间和视觉美异常敏感的她,在别的小朋友都用零花钱买漫画时,就只对《美化家庭》一类的家居杂志入迷,“一本IKEA的图录都能抱着看到睡着!”于是,当她21岁从新加坡来到台湾,学茶对她而言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不美则死!这也造就了她搬家的喜好,从嘉义到台北,茶室搬了七八次,这样她才有了重新规划布置的机会。
她还常常自告奋勇去帮大家规划空间她的学生里,设计师、建筑师极多,很多都是因为接到设计茶空间的委托,而想来亲近茶、了解茶,从而以一个茶人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可到最后,反而是李曙韵的眼睛和直觉让学生们赞叹而信服 回想她在台湾办过的茶会,很多都轰动一时2004年的荷花茶会,用了50盆夏荷配白毫乌龙,真应了“茶赏六月春”的主题;2008年“饮影隐”茶会,则运用多媒体影像与光影对照的效果呈现出近似水墨流动般的饮者境界,在金融海啸席卷台湾,整座岛屿一片颓靡的时刻,用茶振奋起了台北的心;而最难忘的“人闲梅花落”梅花茶会,将7棵老梅树用盆栽的方式放入剧场,就是要让所有爱茶人知道,非得梅花都落尽了,你的心才能闲这也是为什么李曙韵不提倡在花令时到花下去泡茶的原因又有风,又有花,又要顾好一杯茶汤,你的心怎么安闲得下来?最后只落得热闹一场,就罢了于是,她选择把这些植物和茶会一起搬进剧场,让茶与戏剧艺术进行跨界整合剧场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空间它随时在变化,在座的人也随时在想象我把茶放在这个空间,让人们强烈地感觉到那种无法复制也不可能回来的氛围,它绝对不是生活的常态,但我们却可以在这一刻用剧场的氛围去生活我们明明知道这就是一场梦,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梦?” 要让李曙韵说出一套布置茶席的规则,并不可能。
很多学生初来,都希望能有一本教材,把布置茶席和泡茶的每一步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期望能得到些技巧和诀窍,真是荒谬在她看来,茶席就是一个空间,小到一张托盘,大到一片草原,皆可茶人的梦想就在这里实现,所以不论你的这块‘画布’有多大,你都要先把自己拉回来,从最小开始,先把你的主题——茶壶,处置好这道理就像你要画一个苹果,尽量不要把它摆在正中央,因为接下来你要画影子就会比较麻烦那茶壶也是一样有了这个点,接下来的一切最重要就是要符合人体工学,习惯用右手的人,壶就放右边,反之亦然茶人需要建立一个逻辑,那就是实际操作的步骤规划:如何坐得自在,拿得顺手?能用手指完成的就不动手腕,能用手腕完成的就不动手臂……等这套逻辑建立起来了,你的动作就不会乱,视觉上也会轻松一切动作如果不是气韵连贯的,那它就只是动作;一切布置,不是茶人所需的,它就只是摆设所以李曙韵的茶课,会请云门舞集的老师来教大家如何走路、如何坐立,“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让大家回到更符合人体需要,也就会更符合人性 但从茶室到茶书院,再到茶剧场,李曙韵关于茶席的思考直到去年再次被颠覆去年我们为克莱斯勒定制的一场大茶会,大家被拉到3900公尺高的香格里拉,在浩淼的天地间,我们完成的是我之前在台湾根本无法想象的事。
这重新启动了我作为一个茶人的价值观自此之后,我确实认为茶人和茶席都应该回到天地间去最大的茶席、最有可能性的茶席,绝对就是天地!你能想象有什么茶席可以胜过内蒙的草原?胜过敦煌的沙漠?茶在大陆的可能性真是太多了,在这里我又找回了身为茶人的动力!” 2010年的李曙韵,在台湾感到一种未有过的窒闷当时的她厌倦了教学,每天起床想到要去茶教室就痛苦万分于是,“我决定要走,要去一个不管是哪儿,但一定跟南方不一样的地方就好那中国的北方当然就是北京于是,从国子监的小茶室开始,李曙韵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重启键刚来北京时也真辛苦,她认为好喝的茶,大家都觉得不好喝;“嗅觉也不敏感,因为太干燥”;还有水的问题……但这些困境却促使她发现,过去自己一直想用全世界对茶叶消费不足4%(乌龙茶占全世界茶叶消费的比例不到4%)的人群的价值观来衡量全世界的茶,是不公平的我当时开始想,北方人喜欢大碗大口喝茶,又有什么不可以?我有义务为北方的茶文化发声于是我把自己的壶变大,杯子也变大,茶汤的浓度也不同了不仅自己改变,她还把这一套带回台湾,教给学生但大家都不习惯了,说:“老师,杯子太大了!”李曙韵并不妥协,“我说:‘学习,开放你们的心。
’” 这也是她思考茶的当代性的一部分一味拟古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茶人的需求当下我们喝茶、布置茶席,它的时代意义到底是什么?假如没有这个意义,那这件事大可不必做,茶也大可不必喝曾在2006年被台湾当局派往法国交流的李曙韵,那趟旅程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开放自己她发现茶是最容易中西结合的文化载体西方人喜欢的大吉岭红茶,在茶味上就近似于中国的半发酵乌龙茶,所以不必解释产地、价格,也不必讲神话故事,对食物和气味充满经验的法国人,一喝就明白了这就跟他们品鉴香槟是一个样,茶的语言和密码,他们都能自动解出我认为在形而下的物质里,茶真的是可以超越国籍的至于茶席,李曙韵更是把拜占庭音乐和古琴都放入她的茶会,把俄罗斯的茶炊和乾隆时的德化瓷茶具混搭一处,而“完全不会有违和感”她说,不论是茶人,还是设计师,都要用自身的素养来将东西方的融合内化,“一半一半似的衔接,那个时间点已经过去了 “当代必须有开创性,但它又一定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的所谓古代、当代,性时间和文化血脉上,都是有脉络可循的我一直想做的,就是依循这条脉络去追寻茶的可能性就像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所经历的三个茶之路上的转折点——由器入意,由意转道这样看来,茶席之美,也不光是视觉追求。
就像曾经“不美则死”的李曙韵,也随着岁月与修行转而放弃了追寻视觉唯美的刻意,这样茶的天地反而宽了随性喝茶,中国人已经喝了太多年虽然我自己厌恶仪轨,但当全民的茶语言还不成熟时,必须得给他们一套规范,让大家入了这个门但仪轨终究只是一个过程,当大家的素养达到一定水平,茶的美学就不再只是一种华丽的装潢,而是无声地浸润到生活中,你所有的行住坐卧都会散发出茶的气息这时候,原本那套仪轨自然都不见了 正如我们的当下,人生各处已有太多的约束,很多事情我们都只有一次的机会,不可以犯错那就在一杯小小的茶汤里,在一次安静的茶席中,努力去做自己或许只要多加练习,不怕犯错,待到忘掉所有技法,忘掉所有束缚,甚至物我两忘的时候,才始为一杯茶 对李曙韵来说,人生一世或许也就如一壶茶的时间如何对待这壶茶,也正如如何才是面对人生的最好态度——是趁热尽情饮下,还是珍藏慢慢待凉?茶不语,答案和结果都需要我们各自勇敢去面对、接受、承担photographer 雷坛坛 stylist 远方 writer & editor 陈思蒙上一篇朱哲琴的10个最爱 10 F...下一篇旧梦新邻 New Dreams茶席之境 Tea Ceremony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陈思蒙,简君舫,王敏,夏金婷《安邸AD》2014年6月号 2014/06/16长夏草木深,到天地间去品一席茶,不论是不是茶人,都能借这缕茶烟来润一润自己的心。
茶席,从来不只是装饰布置的一景,毕竟 造景容易,造境却难这“意境”二字轻柔飘渺,需要习者努力,却又不能太过用力,其中的分寸就在一个“留有余地”上当你走到心手闲适、物我两忘之际,或许茶与茶席的大美就会悄然来临北京、台北和上海的4组个性迥异的精彩茶席,让我们到其中去寻获那份不言不语的美丽答案吧 因为泡的是夏天的东方美人茶,所以女主人选择了海水蓝色的绣片来呼应而秀雅的茶杯则是清朝的古董,是主人的珍藏这一席茶,从洒扫开始,女主人就已静心以待客人们也以珍重之心前来赴会 夏日午后的茶会,映着窗外山景,一切美得像幅画左起依次为:圆融坊家饰负责人梁娟、女主人林吴月芸、男主人林宪能、国际运输物流公司负责人刘绪芬、NinaRicci代理商郭笑容、著名茶人解致璋女主人同样热爱收藏古玩,但更偏向于茶具茶器的方向就连一棵小小的植物,也会精心选择 主人位于坪林的茶室空间中的一角,低调内敛的中式元素却氤氲出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