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第十一章课程教案.doc
6页1课程教案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授课题目(章节)授课题目(章节)第十一章授课对象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授课时间授课时间第15周,第16周周次及课时安排周次及课时安排第 15 周 2 课时,第 16 周 2 课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了解老舍的生平、文学思想和创作 2.理解《骆驼祥子》 、 《四世同堂》等小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茅盾的小说与京味儿特色第十一章 老舍第一节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一、老舍的生平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 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自 1925 年起,陆续写了 3 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 《赵子曰》 、 《二马》 1930 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 年应邀赴美国讲学 1 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 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 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 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 1000 多篇(部)作品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辞世老舍创作个性的探索 1.初步形成 :在英国完成的三部长篇小说 —— 《 老张 的哲学》 、 《赵子曰》 、 《二马》 2.自觉探索:《猫城记》 3.个性成熟:《离婚》 、 《骆驼祥子》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1.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这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老舍主要是通过对北京2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老舍笔下的市世界和人文景观,已经成为文化史 的象征因此,应把“市民世界”的分析作为理解老舍成就的切入点分析中应注意把握老 舍“视点”的独异性:他关注的并非阶级或阶层的划分,而是“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 的影响,老舍与“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对于人性与人伦关系的影响,老舍写“人”的 关节点是写“文化”。
2.老舍笔下几类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老派市民”,主要通过揭示其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二马》中的老 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等)“新派市民”,主要写其虚荣、浅薄、堕落,蕴涵有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 “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离婚》中的张天真;《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冠招娣 等) “正派”或“理想”的市民,体现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 《赵子曰》中的赵景纯;《二马》中的李子荣;《离婚》里的丁二爷;《四世同堂》中的天 佑太太、韵梅、钱默吟等)第二节 城市贫民悲剧——《骆驼祥子》一、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农民成为城市的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人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 立所产生的生活扭曲、道德堕落、心灵腐蚀的故事提出了城市贫民寻找生活出路的社会问 题,写出了祥子生活的悲剧、婚姻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1.主题:社会层面: 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样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 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文明与人性关系的层面: 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 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 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 30 年代是很 独特的2.人物形象: 祥子: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都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的典型祥子勤劳、纯朴、诚实、 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力者得其食”的观念但这一切,在现实的社会环境重压下,祥 子丧失了所有的美德,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命运: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性格: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冲突、个体与 社会的冲突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 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3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 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 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 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 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随着生 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 “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 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 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 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 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 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 “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 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 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 想方设法避开她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 的安排,看作是“投降”。
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 是教别人管着 ”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 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 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 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 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客观原因: Ⅰ.旧社会对祥子的压迫悲剧的政治、经济原因:三起三落 在小说的前半部,表现了他具有农民的质朴的气质,性格,对生活则只具有简单朴素的 愿望,他只求自己有一辆车,而谋生的办法则是勒紧腰带拼命苦干,但这样一个愿望在那个 黑暗的社会中是一种奢望祥子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失去公平和公正、腐败罪恶的社 会,勤劳不能致富、没有权势的人致富也将被掠夺,这个黑暗的社会毁坏了人的基本生存权 利,也毁坏了维护人生存也发展的正常规则从而活活将这个曾经“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善良正直、年青力壮的人变成了鬼 Ⅱ.在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中,他与虎妞的畸形婚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桩婚姻, 不仅使祥子失去了自由,使他不能挥汗拉车而且从根本上摧毁了祥子的自尊――使他由一个 要强的男子沦为寄人篱下的小丈夫,祥子企图靠劳动谋求安分的生活幻想终于破灭在虎妞面 前,祥子感到自己不是人,只是一块肉失去自尊的婚姻是祥子后来堕落的开端主观原因: 一是传统文化——小生产者的局限 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死命要赚钱,他的不合群及个人奋斗的理想,4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二是现代都市文化——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腐蚀 祥子个人性格心理上的弱点,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 己命运上缺乏自制能力,在虎妞的影响之下,生活态度也有改变这一切决定了他的孤独、 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祥子的悲剧,是强者的沉沦悲剧是性格和命运悲剧小说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 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悲剧力量 虎妞:都市私人资本经营者 虎妞在作品中是欲望的化身(物欲和肉欲),她追求个性解放,具有中国封建的女性依 附心理,又带有现代都市人的狡黠虎妞的出现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命运悲剧) ,虎妞的死又加深了祥子人生的悲剧性(社会悲剧)。
祥子并不爱虎妞,虎妞让祥子更加 感受到生活的重负,精神上的矛盾和重压使祥子的生活呈现出更强烈的悲剧性) 性格:剥削的习性与人性的要求 命运:资本扩展的牺牲品,祥子悲剧的催化剂 虎妞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是一个亦正亦邪,内涵复杂的形象作者对她外貌的老 丑,性格泼辣,厉害,行为粗鲁,满腹诡计等,都写得淋漓尽致她被父亲刘四作为不花钱的劳 动力使用,得不到一点关怀和爱怜,三十七八岁了还没有婆家她在父亲眼,只是一个比车夫高 级一点的劳动力她对祥子的骗婚,既卑鄙,却又有几分令人同情,她为得到一个普通人应当拥 有的生活而采取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其中包含着一个无人关心的老姑娘的辛酸她自己为自己 操办婚事的细节,读来也令人凄凉但是,另一方面虎妞从小生活的环境及刘四爷的言传身教, 养成了她的市侩习气,她真诚地喜欢祥子的勤劳、朴实及健壮(带有些动物的原始欲望),对他 不乏温情,但又从心底看不起祥子,视其为自己的猎物和宠物,她以为花了钱,在婚姻中就拥有 了主宰权一旦祥子违拗了她的意愿,她就恶语相向“臭拉车的”她丧失了尊重他人的能力,也 终身没有得到过关爱这里虎妞既是一个喜剧性的丑角,同时又不乏悲剧色彩 (虎妞是祥子向 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骆》还展示了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群象:老马祖孙、二强子、小福子、 绰号“白面口袋”的妓女等其中小福子的形象尤为令人难忘,她与祥子有纯真的感情,却 终未能成眷属她母亲去世后,为养活酗酒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被迫嫁给一个军官,又遭 遗弃,而沦为暗娼,最后自尽,她对祥子怀着“相濡以沫”的情意,她的悲惨遭遇,对于祥 子的悲剧命运是一个重要的延伸与补充3.艺术特色: 1)结构方法—— 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法,以祥子的希望、挣扎、毁灭为主线, 交织成一幅相互关连的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图景,连结各种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命运的 家庭和人物,反映当时的现实 2)人物描写——着力在刻画其心理状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视,是很成功的并且, 老舍写人的内心世界,总是通过叙述去写,使人看去这仿佛不是在描写,而是在叙说,这是 他写人物心理状态的独特之处 3)语言特色——用的是道地的北京话,简结又朴素,基本克服了早期作品中为引人发笑 而出现的贫嘴油舌同时,也创造性地融化了欧化句法,形成了一种自然朴实、俗而能雅的 小说语言,较为典型地代表了老舍的俗白的文体风格5二、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把“京味”与幽默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主要包括 四个方面: 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 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注意老舍在《四世同堂》等作品对“北京文化”的批判所表现的 情感上的矛盾以及“挽歌情调” 3.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4.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第三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