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双色蛋糕:中间阶层的异质化特征.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26093855
  • 上传时间:2023-10-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31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张伟“双色蛋糕”:中间阶层的异质化特征【内容提要】摘 要: 中间阶层作为一个在结构上拥有类似的社会综合地位的社会 共同体,同时不能忽略其内部结构的异质化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 机制的逐渐确立,以及体制权力的主要作用领域从政治资源转向为经济 资源,形成了二元化“市场体制”利益配置机制 ,可以用中间阶层“双 色蛋糕”模型进行形象描述双色蛋糕”异质化特征导致中间阶层各 群体产生利益分化与冲突 ,并在长期阶段内存在,影响到中间阶层的整 合与期望功能的实现,需要有效控制公共部门的私利取向以淡化其消极 作用关键词:中间阶层 异质化 “双色蛋糕” 体制权力作者:张 伟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 博士一、中间阶层结构异质化问题的提出中间阶层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无论采用何种指标或指标体系来界 定,在结构特征上都拥有类似的社会综合地位同时,虽然现阶段争论我 国是否存在或正在形成中间阶层的声音渐弱,但中间阶层“大杂烩”的 观点是一直存在的这里涉及到中间阶层的“异质性”问题,或者说,中 间阶层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可供分析的社会共同体与社会结 构相关的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等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对“复 数”形式的人群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出其各种层面和维度 上的“同质性”,从而形成一个可供分析的“单数”形式的社会共同 体。

      与此相应,我们在讨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异质性”时,是对共同体 内各群体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相对”差异的抽象与概括讨论中间 阶层的异质性特征 ,是深刻剖析并理解中间阶层的一个切入点 ,其意义 不亚于讨论阶层的同质性特征可以说,中间阶层异质性化与其概念本身的模糊性有关中间阶层” 概念的核心是“中间性”,其社会地位是相对于社会上层和社会基层而 言的把中间阶层看作具有彼此类似“社会中间状态”的众多社会群体 的聚合,是最简单的界定但这种界定只能被看作“没有定义的定义”, 因为不同的人可以针对“社会中间状态”作出不同的解释因此,相对 于工人、农民、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级或阶层,“中间阶层”这个概念 本身比较笼统,难以形成共识概念的模糊,导致对中间阶层的界定指标 比任何社会阶层或阶级都要多元化,包括职业类型、经济能力、教育程 度、生活方式、社会声望、影响力、社会交往与个人素养等具体指标, 或由其中若干指标所构成的体系来界定多元化的界定标准,导致划分 结果种类繁多,中间阶层看起来好像是多个社会群体被生硬地“捏合” 在一起的“拼盘”比如,向前追溯到19 世纪后期,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 [ 1948 ]1997) 曾将中间阶层看作是介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由小 企业主、个体手工业者与小农场主(自耕农) 等组成;在专业技术阶层兴 起之后的 20世纪中期,米尔斯(1986 :1)把小资产阶级看作是衰落的 老式中间阶层,而把政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知识 分子、市场销售人员与文秘人员等作为新式中间阶层。

      对于现阶段的中 国社会中间阶层,仇立平(Qiu ,2002)将机关管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 人员和商业工作者作为中间阶层的上、中、下部分;张宛丽(2002a,256 259)认为中间阶层在现阶段涵盖了8类职业、职务成分,包括专业技术 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机关公务员办事员、行政事业管理人员、私 营个体业主、技工服务人员与自由职业者等;而李春玲(2004:54) 从定 量的角度取“职业中产、收入中产、消费中产和主观认同中产”4种类 型的重叠部分,计算出当前中国有4. 1 %的人口符合完整意义上的中间 阶层标准,在实现量化的同时,也使得中间阶层“零散化”其实,中间阶层的异质化特征无论中、外,始终都是客观存在的如米尔 斯(1986:88)就曾承认,美国的新中间阶层“并没有组成一个紧凑单纯 的阶层”;而孙立平(2002 :12 13) 提出当前中国社会“断裂化”的新 趋势,依此推论,中间阶层也会和其他社会阶层一样被异质化中间阶层的异质化具有几个普遍化的特征首先 ,中间阶层“新”与 “老”的异质化从马克思经典论述中,可以寻找出西方社会中间阶层 的双重标准:一部分中间阶层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资产者,是 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而另一部分中间阶层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特征 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是相对于无产阶级而言的。

      两者共同构成了社 会过渡阶层,分别被称为“老”与“新”中间阶层在现代社会,这种 新、老中间阶层的异质化依然存在,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推移,社会中间阶 层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迁,原来以小资产者为主的传统中间阶层相对衰 落,而以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为主的中间阶层却迅速壮大起来 ,成为当 今西方社会中间阶层的主流在我国,当前以企业白领、基层公务员、 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增长迅速,而以中小企业主为主的 “老”中间阶层也在蓬勃发展作为主要构成成分,两者都至关重要,中 间阶层这方面的异质化比较明显其次,职业类别多元化导致的中间阶层异质化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中,人 们的生活机会关键取决于社会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或生产资源的需求 情况,其突出的标志就是社会对职业的“标价”,职业相当程度上决定 了其社会角色对大多数人而言,在现代社会中,职业也许已经成为人 们物质报酬水平、社会地位水平和生活机遇水平的一个最有力的指示 器Rose ,1998 :13)我国中间阶层是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 的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类别和身份分层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比如,李强 (2001)认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以前的普通干部、普通知识分子和国有 企业职工是当时社会典型的中间阶层,他们是公有制体制的受益者。

      有 学者从行业上来划分,认为自经济体制转型以来,保持传统垄断地位的 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如航空、金融、保险、电讯、外贸、房地产、旅 游、烟草和电力等) 与外资企业从业人员构成 了中间阶层 (薛求 知,1999 :28) 一项调查显示,相对于其他众多指标,职业已成为最具 有认同性的中间阶层标准(沈晖,2004)再次,中间阶层存在层次的细分就如社会整体结构存在分化一样,中间 阶层自身也可以分为上、中、下层次如果整个社会的层次划分是个金 字塔结构,那么在中间阶层内部也存在一个金字塔结构正如米尔斯 (1986 :84) 所说:“(中间阶层) 不是在同一层次的水平上出现,而是同 时进入现代社会的若干层次当中就如从前那样,他们现在与其说形成 了一个水平的层面,还不如说是在社会的整个旧金字塔内部形成了一个 新的金字塔中下阶层不担心自己的温饱,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过一种 “体面”生活的水平他们对社会影响力有限,受社会支配程度较高,职 业角色可塑性较强中中阶层大多经历了从中下阶层上升到中中阶层的 社会历练,收入水平要更高一些,职业更稳定一些,精神性的追求更多一 些中上阶层接近社会上层,比一般中间阶层的社会自由度更大。

      当然, 各层次间的界限并不非常清晰在访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中间阶层的结构异质性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 的比如,相对于并不完全依附于“单位”的新中间阶层 ,以“身家性 命”进行资产经营的老中间阶层面临更多的政策变化与残酷的商业竞 争的风险,甚至其政治合法性也一度成为问题,(注1) 这使得他们被政 治秩序所容纳的心情更加迫切(张厚义,2002 :223) 因此,中间阶层内 部基于各种异质性特征的意识与行为差异需要实证上的进一步深刻剖 析中间阶层的“双色蛋糕”模型 中间阶层异质性不仅具有一般特征,而且在特定时空下还可能表现出独 有特征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中间阶层根据出身的不同可以分为“本 省籍”和“外省籍”,后者的先辈大多源自上世纪 40 年代末国民党政 府偏安于台湾的大迁徙,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政治身份自始至终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甚至在某些阶段是决 定性的,是对中国社会分化格局影响至深的一个特征如果社会结构不 是从经济层面上来划分,而是从政治身份层面上来划分,使得政治因素 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达到极致,那就可以将这种社会结构分层方式认为 是“政治分层”政治分层”中“政治”的含义是有明确限定的,是 根据人们的家庭出身、政治身份、政治立场等将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社 会群体。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前这种政治分层的深刻影响,学者们能够形 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但对于政治分层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作用,却在理解 上存在争执,有学者直接置疑了政治分层在中国的继续存在 (米加 宁,1998 :111-113) 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同在的二元模式(李 强,2000 :40-59)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 主的社会,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 较严重的政治分层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 平等的程度却大大上升,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同时,这并 不意味着政治分层已经从社会生活中消失比如,政府机关招考公务员 时仍然重视党员身份,组织部门在选拔干部时仍然重视政治身份因此, 与其说当前的社会分层已经完全“去政治化”,不如说存在政治与经济 分层同在的二元模式在现阶段,使用“体制权力”分层的概念来理解社会分层 ,比政治分层 概念更准确,概括性更强政治分层所讨论的资源配置对象主要是政治 资源,而体制权力的作用范围既包括政治领域,也包括经济领域,只不过 相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政治全能社会,体制权力的资源配置范 围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发生了重心转移,不再集中于对政治利益资源的分 配,而是逐渐转到对经济利益资源配置的影响上。

      注 2)体制权力强力 介入经济生活,与市场的力量一起来主导经济资源的分配而体制权力 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作用,则相对弱化前文所述的政治分层其实质是体 制权力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与体制权力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以及市场对经 济资源的配置纠缠在一起 ,难免引起思维混乱,这也是关于政治分层讨 论的分歧原因所在体制权力即公共部门所拥有的公共资源处置权力 ,其实质是公共部门 (包括公共权力机关、公共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将公共资源转化为群 体或个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所形成的一种利益资源配置不平 等本文将体制权力与市场机制同时发挥利益资源配置作用的机制称为 “市场体制权力”二元模式注3)从关于体制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一模式的形成涉及到两 个变化环节首先, “体制权力”重心从政治领域转变到经济领域的过 程,表现为政治分层的弱化;其次,市场力量的崛起过程与“体制权力” 共同参与经济资源的分配这样,我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政治分 层与经济分层的二元性,而是经济利益分层中影响力量的二元性 ,即体 制权力参与经济资源配置的“体制权力分层”与市场力量参与经济资 源分配的“市场分层”从广泛的意义上看,经济资源配置的二元模式是影响当前整个中国社会 分化的关键因素,体现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上,它影响到社会阶 层占有资源量的大小;横向上,它影响到社会阶层占有资源的结构组成。

      以体制权力分配与市场分配为经、纬,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分化 网格,每个社会阶层都可以在这一网格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由此,形 成了当前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异质化特征资源配置的二元模式在对中间阶层结构异质化的影响上尤为明显、深 刻以高级社会管理人员、大型企业主、知识精英为主的社会上层,与 体制权力性资源分配的联系更强一些;以产业工人、各种服务办事人员、 “农民”工、农民等为主的社会基层,更多地被推向市场性资源分配机 制中(即使是在不完善、不能体现社会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而两种 资源获取机制在中间阶层身上已经呈现出相互纠缠的状况,甚至出现了 直接对峙的局面企业白领、政府机关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专业人员 和中、小规模企业主等社会群体之所以被归类为中间阶层,是因为他们 的社会利益获得量类似,处于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