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马英九两岸问题思维和政策框架.doc
4页1浅析马英九两岸问题思维和政策框架马英九执政后,出于度过岛内经济危机的现实需要和谋求国民党永续执政的长远考虑,将缓和与发展两岸关系作为施政重点,不走“法理”路线,回应“和平发展”主张,与大陆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由对立对抗迈向互利双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马英九以“和解、和睦、和平”为主轴的两岸问题思维渐趋清晰,以“对话、交流、合作”为重心的两岸政策框架基本确立但马在发展两岸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功利性,并面临内外多重因素制约,呈现出发展中有曲折、前进中有逆流、缓和中有斗争的复杂局面 一、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思维 纵观马英九一年多来的所作所为,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在两岸问题上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理念、新思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以“互不否认”为基点的两岸政治思维马英九自 2005 年担任国民党党主席和 21)1)8 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对两岸政治定位等敏感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并尝试抛出了许多新论述,诸如“国民党本土连接论”、 “终极统一论”、 “选项论”、 “台湾人民决定论”等,内容自相矛盾,引起了很大争议当选上台后,马不断修正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论调渐趋一致、立场日益明晰。
在法理定位上,坚持“两个统治当局,分别管辖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主权同属一中,治权相互分立”;在现实关系上,主张两岸“做不到相互承认,可以相互不否认”,以便搁置争议、化解分歧;在前途走向上,强调“不统、不独、不武”,核心是“不独”,而“不统”并非排除统一选项马这些观念的核心是国民党版的“九二共识”和“”,虽摒弃了“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有助于消除“法理”的现实威胁,但坚持“中华民国2的主体性”,可能留下新的后遗症 (二)以“务实开放”为原则的两岸经济思维马英九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受西方理论影响颇深,认为唯有减少管制、加大开放,才能吸引外资、搞活经济面对岛内经济颓势,马希望充分借助大陆资源与市场的优势,以“活水经济”取代“鸟笼经济”,采取了开放全面“三通”和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放宽台商投资大陆金额上限,允许高科技产业西进大陆,启动人民币自由汇兑和陆资入岛等一系列措施,并有意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形成优势互补局面马此举体现了他对两岸经贸关系“倚重大于防范”的积极心态,与民进党唯恐“台湾对大陆过度依赖”的狭隘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但马也存在着明显的单边思维,对台有利即开放,于台不利就紧缩,要求大陆作出更多的让步,这不利于两岸经贸交流行稳致远。
(三)以“灵活弹性”为指导的两岸涉外思维过去国民党执政时,两岸在国际间的互动与较量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四大模式,即“奥运模式”、“WTO 模式”、 “亚行模式”和“APEc 模式”,这也成为马英九涉外思维的基础马上台后明确提出“活路外交”政策,强调“里子比面子更重要”,主张“不能只从外交看外交,而要从两岸互动看外交”为此,不再反对“邦交国”与大陆发展经贸关系;暂停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转而推动“以弹性身份实质性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低调开展“过境外交”,坚持“不举办公开活动、不接受媒体专访、不与美政府官员直接会面”马此举与陈水扁的“烽火外交”截然不同,有助于减缓两岸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冲撞,但并未放弃拓展国际能见度的基本目标,其求实不求名的策略使大陆对台工作面临新难题 (四)以“止戈息武”为核心的两岸和平思维马英九将实现两岸和平共存作为长远政治目标和政治抱负,积极寻求两岸战略契合点和利益交汇区,提出要尽其所3能“创造台海之间至少 30 年和平”基于这一目标,马着眼“预防战争”,调整确立了海岛守势防卫战略,淡化挑衅色彩;大幅减少了海峡敏感战备活动,避免擦枪走火;推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推动“二轨”对话。
然而,由于这一问题事涉敏感,马当局坚持“谋定而后动”,现阶段保持观望,试探大陆底线,条件成熟后将优先讨论大陆“撤导、减兵”等问题,力争对大陆限制多、对台约束少 (五)以“全面交流”为目标的两岸文化思维马英九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上台伊始,就亲自主持了“祭孔”和“遥祭黄帝陵”等仪式此后又对陈水扁的“文化”路线实施全方位拨乱反正,包括重新设置中国历史和文学课程,将企业、建筑、街道名称由“台湾”改回“中国”,将“自由广场”恢复为“中正纪念堂”,提出“识正书简”构想并倡议两岸合编《中华大字典》等,表现出了建立“中华大文化圈”的强烈意愿然而,马坚持台湾沿袭了“中华正统文化”,有意掌控文化交流的主导权,并借机注入意识形态因素,发挥台湾“民主经验”的辐射作用,对大陆实施潜移默化的改造 二、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框架 历经一年多的磨合与调适,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已基本定型,呈现出稳健、务实、温和、理性、开放的特征,其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总体方向是“扩大交流、深化合作”,长期维持两岸和平共存现状马英九出生于国民党官僚世家,有着较强的“一中意识”和中华情结上世纪 90 年代,马曾提出全面接触、政经一体、完全统一的“三阶段统一论”。
执政后私下谈称,其父“化独渐统”遗洲是对两岸问题的思想结晶,要从“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大格局”思考两岸关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统一大业前不久,马在国民党“五人峰会”上明确表示,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图骥实现两岸人民福祉”尽管马囿于复杂4的客观政治现实,任内不会推动统一,但将致力实现两岸全方位融合:政治上,坚持“九二共识”和“互不否认”,逐步累积两岸互信,力争建立“一中屋顶、两府并存”的基本框架;军事上,推动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消除两岸对峙,维持台海地区永久和平;经济上,以 ECFA 为基础,推动两岸经济全面整合,建立海峡经济圈,达成合作双赢;文化上,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强化彼此认同,以民族意识消融“”意识,实现“血缘相亲、文化相近、心理相通” (二)基本原则是“以台为主、于民有利”,厚植台湾综合竞争力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马英九有着浓厚的“中华民国”情结,自诩为“忠贞的国民党员”,在“中国主权不容分割”问题上与大陆立场一致,在“维护台湾生存与发展核心利益”问题上则与民进党态度相近其两岸政策轴心是“捍卫台湾利益、实现两岸双赢”,存在着明显的功利色彩与本位主义在现实需要上,马追求两岸关系的平稳和政治权力的巩固,希望借助大陆的庞大资源和市场,为岛内经济源源不断地引入活水,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以提振施政绩效、争取长期执政,并增强自身实力,厚植与大陆谈判筹 码;在长远考虑上,马谋求台湾对大陆的思想渗透与制度侵蚀,希望扮演“亚洲民主灯塔”的角色,通过“意识形态输出”,用台湾的民主价值观影响和改造大陆,为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两岸融合创造条件。
(三)实施步骤是“分步渐进、由浅入深”,推动两岸关系沿制度化轨道发展、马英九基于岛内二元政治格局的现实,在高度敏感的两岸议题上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其基本步骤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先经济、再政治、后军事”的顺序,循序渐进建立“三大机制”第一步是建立互利性经贸合作机制马将密切两岸经贸联系作为第一任期的施政重心,在出台一系列开放性、松绑性政策后,将全力推动两岸签署 ECFA 协议,强调这是“相当重要、相当紧迫、相当关键”的议题, “最迟52010 年攻下这一目标,但不必把限期说死,以免引起民众恐慌”第二步是建立政治性协商对话机制在第一任期后半段或竞选连任后,有可能启动两岸政治性协商对话马在国民党中常会上明确表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后,政治议题将无可避免地被摆上议事日程, “这是客观发展规律”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和平共存机制在累积了一定程度的政治互信后,推动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逐步向“和平协议”过渡,使两岸关系由常态化向制度化迈进,奠定永久和平的基础 (四)具体策略是“兼顾各方、保持平衡”,扩大两岸政策的包容性针对两岸政策面临多方质疑,马英九采取圆融手腕,强化政策的平衡性与包容性,力图“稳住内部、牵住大陆、拉住美日”。
对内,保持蓝绿平衡在凝聚蓝营共识的同时,积极化解绿营阻力,由出身绿营的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作为缓冲,倡议朝野两大党在两岸政策上展开“良性竞争”据悉,马在党内会议上强调,民进党作为绿营共主, “大陆政策发展方向具有指标性意义”,只有促成朝野联手朝“两岸和平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迈进,两岸关系缓和趋向才无可逆转在持续发展两岸关系的同时,适时对大陆提高要价,包括加强对岛内经济的“输血”,给予台湾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撤除东南沿海导弹等,力求“不示弱、不吃亏”同时,保持三角平衡,与大陆、美国“等距交往”,用美台关系平衡两岸关系,以打消美日等西方国家的疑虑,并借助“美国牌”增加与大陆打交道的筹码 三、马英九两岸政策面临的制约因素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面临多方掣肘,既有个人政治思维的先天局限,也有在野党“为反对而反对”的干扰牵制,还有外部势力插手干预的复杂因素 (一)马英九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与大陆的政治分歧难以消除马英6九青年时代赴美留学长达 7 年,人生观和世界观深受西方思潮影响,崇尚自由、民主、人权,返台后又长期追随蒋经国,立场坚定,在意识形态上对大陆抱有很深的误解与敌意,马曾公开扬言“六四不翻案、统一不能淡”,并在台北市长任内为“”活动大开绿灯。
当选后,马因有求于大陆,对敏感问题的态度转趋谨慎,攻击调门有所降低,但他外柔内刚、形柔实刚,凡事很有定见, “认准的事不会轻易改变”随着两岸关系渐趋热络,尤其是台湾经济逐步脱困,马可能在交流往来中夹带意识形态的“私货”,对大陆主打“民主牌、人权牌”加之国民党已基本实现本土化、台湾化转型,逐步成为选举型政党,不排除基于岛内政治需要,两岸政策出现“倒退”的可能 (二)民进党将“反中、打马”作为主要政治诉求,对两岸关系迈向缓和百般阻挠民进党败选后,保守僵化的两岸政策备受批评,党内一度出现要求转型的呼声,并随之演变为“登陆热”然而,在新一波权力与路线较量中, “基本教义派”逐步占据上风,先是发起“抵制 ECFA 公投”,继而能过“三不一没有”(不辩论两岸政策、不制订党员登陆注意事项、不陷入政治操作,没有鼓励赴大陆交流)决}义,后又决定开除参加“国共论坛”的许荣淑、范振宗党籍这充分表明,民进党内只有权力之争,而无路线之别,蔡英文“穿新鞋走老路”,基本政治立场仍是“反中、打马”,而“打马”的核心正是“反中”面对政党发展陷入困境,该党无意向“中间路线”靠拢,仍试图通过固守“”立场稳住基本盘,下一步将坚持“议会”与街头抗争双管齐下,持续为两岸人员往来使绊,为经贸合作降温,为对活谈判设障,其牵制力和破坏力不容小视。
(三)岛内主流民意与大陆渐行渐远,在两岸交往中维护台湾主体性的要求强烈当前, “求和平、求发展”日益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但“台湾主体意识”仍在逆势上7扬台“行政院研考会”最新民调显示,岛内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高达 65%,远远超过认为是中国人的 11.5%;有 65.7%的人不愿为经济利益在政治和“主权”问题上让步在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民意趋向折射出岛内民众对大陆有明显的戒备心理,对两岸前景有强烈的怀疑态度,对当局两岸政策有苛刻的审视标准,反映出李登辉、陈水扁长期对大陆妖魔化宣传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其负面影响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发酵尤其是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疏离感、隔阂感更为突出,动辄被“”势力挑拨利用因此,一旦两岸关系出现类似“千岛湖事件”、 “问题奶粉”等突发状况,岛内民意很容易被误导扭曲,对马当局形成直接压力 (四)关日等国对台湾前途走向心存疑惧,制约两岸交往过密的意图明显美日虽在公开场合对台海局势趋缓乐观其成,但实际上却担心两岸关系发展过快将弱化“台湾作为东亚战略棋子”的作用,影响其在台利益奥巴马中国问题核心幕僚强调指出,两岸关系取得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突破,东亚地缘政治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力有所下滑,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