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测量.docx
15页道路工程测量 (road engineering survey)内容:理解线路勘测设计阶段的重要测量工作(初测控制测量、带状地形图测绘、中线测设和纵横断面测量);掌握路线交点、转点、转角、里程桩的概念和测设方法;掌握圆曲线的要素计算和主点测设方法;掌握圆曲线的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的计算公式和测设方法;了解虚交的概念和解决方法;掌握缓和曲线的要素计算和主点测设方法;理解缓和曲线的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的计算公式和测设方法;掌握路线纵断面的基平、中平测量和横断面测量方;了解全站仪中线测设和断面测量方法 重点: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要素计算和主点测设方法;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的计算公式和测设方法;路线纵断面的基平、中平测量和横断面测量方法 难点:缓和曲线的要素计算和主点测设方法;缓和曲线的切线支距法和偏角法的计算公式和测设方法 § 9.1 交点转点转角及里程桩的测设一、道路工程测量概述 分为:路线勘测设计测量 (rout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survey) 和道路施工测量 (road construction survey) (一)勘测设计测量 (route reconnaissance and design survey) 分为:初测 (preliminary survey) 和定测 (location survey) 1、初测内容:控制测量 (control survey) 、测带状地形图 (topographical map of a zone) 和纵断面图 (profile) 、收集沿线地质水文资料、作纸上定线或现场定线,编制比较方案,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2、定测内容:在选定设计方案的路线上进行路线中线测量 (center line survey) 、测纵断面图 (profile) 、横断面图 (cross-section profile) 及桥涵、路线交叉、沿线设施、环境保护等测量和资料调查,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资料 (二)道路施工测量 (road construction survey) 按照设计图纸恢复道路中线、测设路基边桩和竖曲线、工程竣工验收测量 本章重要论述中线测量和纵、横断面测量 二、中线测量 (center line survey) 1、平面线型:由直线和曲线(基本形式有: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 2、概念: 通过直线和曲线的测设,将道路中心线的平面位置测设到地面上,并测出其里程即测设直线上、圆曲线上或缓和曲线上中桩 三、交点 JD(intersecting point) 的测设 (一)定义: 路线的转折点,即两个方向直线的交点,用 JD 来表达 (二)方法: 1、等级较低公路:现场标定 2、高等级公路:图上定线——实地放线 (三)实地放线的方法分类 1、放点穿线法 放直线点——穿线——定交点 (1)放点 可用支距法(垂直于导线边的距离)、导线相交法及极坐标法进行。
如下图: 1、2、4、6 点——用支距法; 3 点——用导线相交法; 5 点——用极坐标法 (2)穿线 如图,定出一条尽也许多的穿过或靠近直线上点 P1 、 P2 、 P3 的直线 AB (3)定交点 将穿出的直线延长,得交点 JD 正倒镜分中法: 1)在 B 点架仪,盘左瞄准 A ,倒镜定 a1 , b1 点;盘右瞄准 A 点,倒镜定 a2 , b2 点;取 a1 、 a2 点中点 a , b1 、 b2 点的中点 b 2)同理可定出 CD 方向可定出 c 、d 两点骑马桩) 3)将线段 ab 、 cd 相交,得交点 JD 2、拨角放线法——极坐标法 如图,在运用导线点或已测设的 JD ,计算测设元素(β, S )——拨角,量边,定出 JD 位置 四、转点 ZD(turning point) 的测设 1、定义: 当相邻两交点互不通视时,需要在其连线测设一些供放线、交点、测角、量距时照准之用的点 2、分为: 在两交点间测设转点、在两交点延长线上测设转点 (1)在两交点间测设转点: 1)在 JD5 、 JD6 的大体中间位置 ZD' 架仪。
瞄准 JD5 ,用正倒镜分中法定出 JD'6 2)测量出 a 、 b 距离 有: 3)计算 e 值,在实地量取 e 值,得 ZD 点有: 4)在 ZD 点架仪,检查三点在一直线上有: (2)在两交点延长线上测设转点 如图,有: 五、转角 (turning angle) 和分角线的测设 1、定义:指路线由一个方向偏向另一个方向时,偏转后的方向与原方向的夹角当偏转后的方向在原方向的左侧,称为左转角;反之为右转角 2、转角的测定 当β左 > 180°时,为右转角,有:αy= β左 -180° 当β左 <180°时,为左转角,有:αz=180°- β左 当β右 <180°时,为右转角,有:αy=180°- β右 当β右 >180°时,为左转角,有:αz= β右 - 180° 3、分角线的测定 若角度的 2 个方向值为 a 、 b ,则分角线方向 c=(a+b)/2 六、里程桩 (mileage peg) 的设立 又称中桩,表达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如: K7+814.19 表达该桩距路线起点的里程为 7814.19m 分为整桩和加桩 1、整桩。
一般每隔 20m 或 50m 设一个 2、加桩 分为地形加桩、地物加桩、人工结构物加桩、工程地质加桩、曲线加桩和断链加桩如:改 K1+100=K1+080 ,长链 20m § 9.2 单圆曲线 (circle curve) 的测设 圆曲线测设的传统方法:主点测设——具体测设 一、主点 (major point) 的测设 1、曲线要素的计算 若已知:转角 α 及半径 R ,则: 切线长: ; 曲线长: 外距: ; 切曲差: 2、主点的测设 (1)主点里程的计算 ZY 里程 =JD 里程 -T ; YZ 里程 =ZY 里程 +L QZ 里程 =YZ 里程 -L/2 ; JD 里程 =QZ 里程 +D/2 (用于校核) (2)测设环节: 1) JDi 架仪,照准 JDi-1 ,量取 T ,得 ZY 点;照准 JDi+1 ,量取 T ,得 YZ 点 2) 在分角线方向量取 E ,得 QZ 点 二、单圆曲线具体测设 有整桩号法和整桩距法一般采用整桩号法 1、切线支距法 (tangent off-set method) (1) 以 ZY 或 YZ 为坐标原点,切线为 X 轴,过原点的半径为 Y 轴,建立坐标系。
(2) 计算出各桩点坐标后,再用方向架、钢尺去丈量 特点: 测点误差不积累;宜以 QZ 为界,将曲线分两部分进行测设 [ 例题 ] 设某单圆曲线偏角α =34°12′00″, R=200m ,主点桩号为 ZY : K4+906.90 , QZ :K4+966.59 , YZ :K5+026.28 ,按每 20m 一个桩号的整桩号法,计算各桩的切线支距法坐标 (一)主点测设元素计算 = 61.53m ;=119.38m ;=9.25m ;=3.68m (二)主点里程计算 ZY=K4+906.90 ; QZ=K4+966.59 ; YZ=K5+026.28 ; JD= K4+968.43 (检查) (三)切线支距法(整桩号)各桩要素的计算表 曲线桩号 ZY(YZ )至桩 圆心角φ i 切线支距法坐标 (m) 的曲线长 (m) 小数度 ( ° ) X i (m) Yi (m) ZY K4+906.90 4906.9 0 0 0 0 K4+920 4920 13.1 3. 13.090635 0. K4+940 4940 33.1 9. 32.949104 2. K4+960 4960 53.1 15.21202946 52.478356 7. QZ K4+966.59 ———— ———— ————— ————— ————— K4+980 4980 46.28 13.25824338 45.868087 5. K5+000 5000 26.28 7. 26.20444 1. K5+020 5020 6.28 1. 6.2789681 0. YZ K5+026.28 5026.28 0 0 0 0 注:表中曲线长 。
2、偏角法 (method of deflection angle) 分为:长弦偏角法、短弦偏角法 (1)长弦偏角法 1)计算曲线上各桩点至 ZY 或 YZ 的弦线长 ci 及其与切线的偏角Δi 2)再分别架仪于 ZY 或 YZ 点,拨角、量边 特点: 测点误差不积累;宜以 QZ 为界,将曲线分两部分进行测设 (2)短弦偏角法 与长弦偏角法相比: 1)偏角Δi 相同 2)计算曲线上各桩点间弦线长 ci 3)架仪于 ZY 或 YZ 点,拨角、依次在各桩点上在量边,相交后得中桩点 此外尚有极坐标法 (polar coordinate method) 、弦线支距法、弦线偏距法 [ 例题 ] 偏角法具体测设单圆曲线(注:此题作为实习课测设内容 , 数据是假设的) 已知圆曲线的 R=200m , ,交点 JD i 里程为 K10+110.88m ,试按每 10m 一个整桩号,来阐述该圆曲线的主点及偏角法整桩号具体测设的环节 解: (一)主点测设元素计算 = 26.33m ; =52.36m ; =1.73m ; =0.3m (二)主点里程计算 ZY=K10+84.55 ; QZ=K10+110.73 ; YZ=K10+136.91 ; JD= K10+110.88 (检查) (三)偏角法(整桩号)各桩要素的计算表 桩号 曲线长 偏角值 偏角读数 弦长 (长弦法) ZY K10+84.55 0 0 00 00 0 00 00 0 K10+90 5.45 0 46 50 359 13 10 5.45 K10+100 15.45 2 12 47 357 47 13 15.45 K10+110 25.45 3 38 44 356 21 16 25.43 QZ K10+110.73 K10+120 16.91 2 25 20 2 25 20 16.91 K10+130 6.91 0 59 23 0 59 23 6.91 YZ K10+136.91 0 0 00 00 0 00 00 0 注: ; ; § 9.3 缓和曲线 (spiral) 的测设 一、概念及基本公式 1、概念 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