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青春小说家]70后小说家的现代性五面孔.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258573881
  • 上传时间:2022-02-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0.7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青春小说家]70后小说家的现代性五面孔最近热映的警匪剧《寒战》和动画片《大鱼海棠》票房都不错,评分也挺高翻看豆瓣会发现,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的个神啊》等片的评论,可能远比讨论《寒战》《大鱼海棠》,更接近现代性这个话题不过我还是想从《寒战》和《大鱼海棠》说起《寒战》表面上是一部警匪片,内核里隐含着更多政治斗争及法治路径《大鱼海棠》在网上被黑得一塌糊涂,这部片子表面上是爱情题材,或许导演想表达的,其实是个人自由与族群利益话题现代社会有序运行依赖的是制度完善和程序正义,这个显然比提倡道德和彰显信仰来得直接而有效虽然无论在艺术性上,还是思想性上,《寒战》和《大鱼海棠》都明显弱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的个神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两部影片带出来的一些话题和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准备讨论的是70后作家写作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可以列举出诸如哈贝马斯、马克斯・韦伯、马克斯・舍勒、安东尼・吉登斯、刘小枫等很多中外学者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现代性的理解,当然也存在很多分歧此处都不一一赘述那么,作家面对自己所属的社会和时代,不可回避地要给出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对时代的评价,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艺术手段,但是阐释和表达的,往往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好的影片除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外,还应有着巨大的理解空间和阐释可能,这一点也与优秀的小说相同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很多作家更为看重的维度,那就是,一种写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作者有能力触及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还在于能够从自身的观念出发,有力量参与对文学本身的塑造就像徐则臣说的那样:“你在巨大的、强悍的文学传统中,有革命的勇气已属不易,何况还得有解构之后重建的悟性与能力①在已有的关于70后作家创作的研究文献中,不乏相似的批评,即70后作家的写作大部分是同质化的,面目模糊的,缺乏鲜明的个性这一批评其实适用于当代中国作家整体那么,什么样的写作,会带给我们对小说的重新理解,对现代社会和已知世界的重新理解呢?我想,“现代性五面孔”②似乎可以看作是一个答案这“五副面孔”带给我们很多新的话题,关于现代性,人,生活,以及小说的可能说到“现代性五面孔”,我们就会想到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他在书中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并且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那么,《古代的黄昏》(徐则臣)、《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李浩)、《梵高的火柴》(张楚)、《独证菩提》(田耳)、《某年某月某先生》(东君),这五副面孔,能否对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呢,显然没有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观察一下五副面孔各自携带的现代性表情一、分裂的两个视角对于70后作家来说,各自的人生经历、思想构成、文学观念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很多70后作家本人都不认同70后这个标签我认为被命名并非是限定,这个标签,无非是想说明这个群体出生在同一个年代,并且都在写作的过程中和朋友聊天时,常常说起,徐则臣的写作立场更接近托尔斯泰,李浩的气息则接近博尔赫斯,张楚内心里住着一个卡夫卡,田耳常提起马尔克斯,东君则喜欢卡佛这一代作家身上不可避免地携带着时代的共性,甚至对西方文学、西方哲学、西方影视剧的喜欢,都很接近(当然,我也注意到则臣和张楚对卡佛的异议)说到差异,作家们自己是否有清晰的界限,也未可知比如说,同样喜欢卡夫卡,李浩更喜欢《变形记》,而张楚更喜欢《城堡》,两个人是有不同的李浩喜欢做一个魔法师,擅长把同样的人和事物,变幻形态,安放在不同装置之中;而张楚的兴趣在于那些装置的构成,以及被魔法师囚禁在城堡中的那些孤独灵魂。

      张楚的小说中弥漫着孤独气息,那种小人物的无助、焦虑和悲伤几乎无处不在提到《梵高的火柴》《履历》《莱昂的火车》,张楚说:“在我的小说写作中,这些作品是异类,是不着调的变音,是对庄重肃穆的一种反讽可是当我写完重读时,我发觉这些作品骨子里其实仍无大的变化:那些主人公,依然活在生活不完美的褶皱里,依然在探寻不可能的道路和光明如此看来,无论有多老,我依然是孤独的,小说里那些人依旧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生了怎样的面孔③我们阅读张楚小说时,能感受到那种生活的茫然,压抑的绝望,以及由孤独衍生出来的安然和笃定那些孤寒的边缘人,在张楚笔下,常常长出了羽翼,生出了禅意《忆秦娥》中那个薄情滥性的牛奶商,和不同的女人上床,有的有目的,有的无目的而重情重义的满树香一生都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满树香从青春年少到终老一生的一往情深,表现在渴望参军,救助舅舅,断然离婚,陪伴大海,直至大海病逝,自己孑然一身树香倾尽全力帮助舅舅,直至放弃一切离婚住进舅舅家,悉心照顾大海,没有表现出更多对舅舅的热切和向往相反,她平静淡然,甚至看起来对生活已经释然大海去世后,树香去饭店做了服务员,与“我”偶遇,一小段对话,回应了数十年前的哭泣小说结尾处,提到了彼与此,镜与月,尘与土,肉身与灵魂,虽然张楚说分不清楚世间种种是实有还是虚妄,我们阅读小说也难免感叹命运,不过,这种模糊的命运感往往更有力量。

      张楚的社会视点向来偏于下层,这篇小说也是沿着人性切入,关涉人在社会中,在人群中,在内心里的自我定位,充满生活的在场感和动态感他表现人的困境,从不剑拔弩张,站在那一扇窄门前,我们是叩响门环,还是转身离去?生活是那样难以置信,而又习以为常,张楚总能给我们一些新的感受和线索,去寻找转瞬即逝的永恒,穿越黑暗,重回光亮张楚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善良的悲观主义者,一个虚无的、孤独的、可耻的完美主义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散漫的写作者,我感到窒息只有当暗夜降临,我才拥有了纯粹的自由和创造新世界的魔法――我必须承认,那种冒充上帝的虚伪快慰:在一张张白纸上,写下一行又一行齐整密集的汉字那些汉字瘦小孤寒,或许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然而于我而言,却是抵御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孤独感与幻灭感的利器④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者,让我想起鲁迅,想起魏连殳,想起吕纬甫所说的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苍蝇,不同的是,张楚把写作作为最后的抵抗,并且始终心怀远方,“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幻想着逃离此地,当他坐上火车回望故乡,肯定心怀骄傲与耻辱――骄傲是因为她终于变成了一个行动者,耻辱感则是对自己逃离的一种感伤型审判⑤我不知道这个远方到底有多远,只是记得张楚喜欢写望远镜和星空。

      在《直到宇宙尽头》中,姜欣的遭遇,其实很平常,丈夫背叛,自杀未遂,离婚,报复,都是我们熟悉的规定动作,不同的是姜欣对宇宙的热爱,是UFO,是王小塔三个兄弟的态度,是自闭症时间诞生于什么?痛苦永无止境,真正的爱就像宇宙尽头小说留给我们的是从眼前的苟且到宇宙尽头的寂寥空间张楚写过很多小人物的生活他认为和自己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样的表达,田耳也有过),平时接触的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工人,小公务员,做小生意的商人,种地的农民这些卑微的人,在张楚眼里,同样有着丰富甚至独特的内心世界他熟悉、了解他们,渴望把这些湮没在世俗生活尘埃里的心灵,打捞出来,把他们的精神世界描摹出来  二、隐喻的一面镜子纵观70后作家创作,一方面确实运行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交叉轨道上,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和社会理想的宏大视野中;同时,从人性禁锢、社会批评层面,也不乏对现代性的一些反拨70后作家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的瞬时性,感官的内在性,以及叙事的陌生化和缺席的在场感,都呈现出他们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反叛和反思而后现代的碎片化、戏仿、狂欢、反讽,同样被他们运用得得心应手这种关涉存在的不确定性中,既有去除具象身份的虚无感和危机感,同时又获得了抽象身份的自由感和自足感。

      当然,也可以看到70后作家自身面临的困境和矛盾――每个人都在感性和理性的冲突中,寻找自己的支撑点,寻找一种稳定感李浩的小说,没有张楚那种排山倒海的孤独和忧伤他不仅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思想能力,在他的随笔和评论文章中,我们更是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理论的嗜好和强大的逻辑理性在《独自站在世界背面》那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起过:“阅读李浩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他从容而自由的灵魂,他站在万镜之宫,目光深邃,面对复杂的现实中国,背后是强大的西方文学传统,尤其是丰富而诡异的西方现代小说叙事,试图重构一个世界一个思想的世界,意识与哲学的世界,文学与美的世界,一个能够阐释中国的世界我们由此看到永恒的可能性�c追求的勇气自由、困顿,追求、爱,这些都是我们时刻要面对的,只是我们一直活在成见之中,很少有人能够走在突破陈规的路上李浩喜欢迷宫,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或者虚构虚构与真实,在他眼里没有什么距离,他没有特别明确的时代感,他的文字天马行空,又有着非常强烈的力量感,强大的想象可以比现实更真实,在那些叙事迷宫里,他为我们建构了无数可能李浩喜欢镜子,写过很多与镜子有关的小说在超现实主义的文本里,不断描绘变形、梦境、潜意识。

      他喜欢重复,反复同样的场景、动作和情绪,反复运用暗示、象征和隐喻,力图在日常性中揭示出被奴役的处境,在无意义的生活流中,揭示出某种近乎神圣的意义(当然,反过来说也成立,就是在那些貌似神圣的事物中,发现本质的无意义)有时候,我觉得李浩的美学倾向简直不可理喻,有时候又深深为之着迷在阅读他那篇《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时,我既为那面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镜子抓狂,又为他能够如此自由穿行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而折服镜子是生活的折射,是妻子的隐遁,是他者的沉默,也是现实的裂隙,是精神的禁闭,是感情的深渊单位里有写不完的材料,有没完没了的检查,有喋喋不休的科长,家里有不断被死亡的游戏,有散发着各种味道的方便面,有堆满垃圾的人生妻子的失踪,当然是一个隐喻从无聊的日常生活中出走,是现实主义而李浩让小说中的妻子消失在镜子里,就魔幻了不断走错门的警察,岳母的各种抱怨,电视上的夸夸其谈……生活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我们都是无动于衷的局外人这面镜子到底意味着什么,最后碎裂了仍旧是一个谜团,那深不见底的黑洞,是不是才是生活的真相?最后“我”用尽全力扔下去的锤子,看起来似乎摆脱了眼前的困境,而蠕虫化的写作和生活,仍旧会日复一日地弥漫在所有的空间中。

      在作品中,生活中,我们回避着真和真问题,漠然、无心、自私,麻木,缺乏责任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因而我们的文学也是如此,因而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是如此……”⑥李浩笔下的每一个故事,大概都可以看成是一面镜子,每一面镜子照见的,都是一种人生困境他想要表达的是人类的共性,被隐藏在日常性中的人性喜欢赋予人物形象丰富的隐喻意味,在象征性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常常引用纳博科夫的那句话:“空洞的思想是一腔废话,而风格和结构才是一篇作品的精华⑦联系上文,我们就会发现李浩的写作野心他既想成为一个卓异的思想家,也想成为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李浩认为,现代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现代性,这当从哲学的基本发端来说,当然还有社会其他的推动力量;另一个方面则是文学自身的现代性,即虚构的合法性,写作者有选择施展魔法并创造一个世界,用这种现代趣味的样式写下的小说,在人的现代性塑造中用力过少中国人的现代性的进程是缓慢的,滞后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和现代性有某种的背离,恰恰因为如此,写作才更应当自觉地为人的现代性进程做一些小小的努力米莱说:文学可能要表现的不是发生,而是目睹发生的可能他认为从这点来说,写作者可以用具有一定的现代感的文学方式,更多地辅助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性的逐步完成。

      ⑧三、站在古典的黄昏施战军认为,“现代性这个词应该是一个中性词,通俗来说,现代性基于个人主义的崛起,主体性的突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看世界的方式⑨现代性确立的标志是人的转变,不仅是社会文化、制度形式的转变,也不仅是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身份的转变,根本上是人自身的转变,是人的内在情感和精神维度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法律援助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社区关于2025年夏季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总结报告材料.docx 2025关于转型实践中汲取发展思考的学习心得体会.docx 2025关于“学论述、谈体会、抓落实”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docx 2025教育系统党徽党旗及其制品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报告.docx 熔铸忠诚之魂夯实平安之基 锻造政法铁军在县委政法委员会2025年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县委2025年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材料.docx 在2025年市关于建强基层组织体系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共青团县委2025年全体团员干部会议上的党课讲稿: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docx 在2025年片区农业产业发展专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在市保险领域民事检察协同监督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县自然资源局人才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x 在2025年县委办公室“病灶”清除行动警示教育暨作风建设深化推进会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市防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2篇.docx 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2025年全区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docx 在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在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2025年半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