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零一夜》的连环穿插式结构研究.docx
9页《一千零一夜》的连 环穿插式结构研究摘要: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也叫《天方夜谭》,不仅是东方民间文学的优秀遗产,也是世界民间文学中最为惊艳的一朵奇葩, 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到目前为止,《一千零一夜》的印刷版本已多得无法计数,但每翻阅一个新的版本,定能从中读到新的故事内容,只要时间不停,《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能一直不停地被改写、出版就算我们完全了解了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也没有办法读到真正的《一千零一夜》,因为真正的《一千零一夜》并非是写在书上的,而是传播于民间的口头故事讲述之中的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民间文学著作,除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庞大而精致的框架式结构是《一千零一夜》另一个极为鲜明的特征而其中最为文学家和学者们关注的一点,要数其连环穿插式故事结构的叙事特征《一千零一夜》中所采用的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属于东方民间故事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的一部分,既继承了古代印度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的基本要义,又在传播与成书的过程中将其日臻完善、发扬光大探析《一千零一夜》的框架式故事结构,可进一步深入认识其艺术形式与特征以《一千零一夜》中的个别故事为例,从垂悬和平卧(即纵横)两大方面对其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展开细致的分析和探究。
从理论层面具体地剖析该叙事结构的特征、不同故事的隐含作者及其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者讲述过程中使用的“ 口头程式” 对故事结构在讲述时长和篇幅上的构建,进一步探究其连环穿插式结构在隐含作者及口头程式理论中的“一千零一”的无限延伸隐喻关键词:一千零一夜 隐含作者 口头程式 民间文学目 录一、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1(一)隐含的山鲁佐德2(二)山鲁佐德构建的“ 一千零一夜”3二、山鲁佐德故事讲述中的“口头程式” 4(一)故事中的山鲁佐德5(二)“口头程式”下的连环穿插式叙事故事6三、穿插式结构的无限性7(一)叙述的层次性8(二)叙述的无限延展层次9一、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一)隐含的山鲁佐德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全书有着巨大的建构框架,巧妙至极,是一部规模巨大的古代民间故事汇聚书中是以山鲁佐德为国王叙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千零一夜》中正是由这部分和书中开头的“引子”与书中末尾的“结尾”这三部分构成的古代叙述故事全书约有大故事 174 个,小故事 1,178 个全书以“引子”开端然后由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开始,并以此穿针引线,把众多零散的故事连接在一起,一个大故事下面常常套有一些小的系列故事。
既然故事众多,并且内容多不相关,各有内容,这样是如何将其纳入一部作品而不显得杂乱无章?这就凸显出一种非常行知有效的方法来以完成有效的叙述所以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是《一千零一夜》最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对整部作品的统一性起到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通过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山鲁佐德的故事可以无限制地讲述下去在这个“故事套故事” 的连环穿插框架之下,虽说每个故事都是经山鲁佐德之口讲述或引述出来的,但每个故事都有自己不同的隐含作者《一千零一夜》所采用的这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连环穿插式叙述结构无疑起到了极为有效的统领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该结构对故事数量的无限包容性本章拟用叙事学理论,以《一千零一夜》中《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为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隐含作者及其相关叙述文本,进一步探究隐含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隐含作者对该故事集的叙事结构在无限性延伸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结论《一千零一夜》书中故事长短各异,长的故事一个会讲好多夜,最短的一夜可讲好几个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故事,一是人物作为一部成书的故事集,从形式层面上看,其收录者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作者如果从整部作品的意义层面上来看,《一千零一夜》中讲故事的人无疑是山鲁佐德,但是,山鲁佐德与这部故事集的作者有别,更确切的说,山鲁佐德是主干故事的叙述者。
为了更好地区分《一千零一夜》中的作者和叙述者,本文借用了“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在《一千零一夜》中即为具体的故事 “隐含作者”是修辞叙事学的创始人韦恩·布斯提出的一个可证明的第三个参与方,他认为隐含作者相当于英国女批评家凯瑟琳·蒂洛森在1959年引用的道顿论乔治·艾略特时所提出的作者的“第二自我”,即作者的“替身”这一“替身”是“隐含”的 (二)山鲁佐德构建的“ 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建构者山鲁佐德作是一位代替作者“讲故事”的人,所以在建立整体框架时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找一个隐含的作者呢?那整体的框架又是如何呢?《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作为这部作品中的一个大故事,其叙事结构是这部故事集中连环穿插式结构的经典代表所以本文将就借助《一千零一夜》中的一篇《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为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隐含作者及其相关叙述文本,深入探究隐含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内容大概如下:在哈伦• 拉希德时代,巴格达城中一位光棍的脚夫在集市遇见一位负责采买的姑娘(以下称为“ 采买姑娘” ),帮着她拿货物来到其所住宫殿,并结识了房主姑娘和看门的姑娘,后因对姑娘们的生活遭遇感到非常好奇而留驻姑娘们所在的宫殿,期间宫殿来了三个独眼剃须的流浪汉,随后哈里发哈伦夜间微服私访,因对房屋中的歌舞声好奇而与宰相、大臣一同参与到了歌舞的姑娘们的晚会中。
但是姑娘们的宫殿有一个禁忌,那便是“ 莫谈与你无关之事,以免听到不悦耳之言” 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们还是不小心触及了姑娘们的禁忌领域,所以必须要说出各自的遭遇才得以离开,于是首先由流浪汉们分别向哈里发、三位姑娘和脚夫讲述了各自的故事(3 个小故事,其中第 2 个故事还插有更小的故事——《嫉妒者与被嫉妒者的故事》)第二天,哈里发差人带来了三位姑娘、三个流浪汉和脚夫,向大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由于对三位姑娘的举动实在好奇,他便要求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于是大家又听述了三位姑娘各自所遭遇的故事(2 个故事,其中第三个姑娘未讲)所以,在《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中,实际上一共包含有以下 7 个故事:1、《脚夫与姑娘的故事》(大故事)2、《第一个流浪汉的故事》(小故事)3、《第二个流浪汉的故事》(小故事)4、《嫉妒者与被嫉妒者的故事》(更小的故事,穿插于《第二个流浪汉的故事》中)5、《第三个流浪汉的故事》(小故事)6、《房主姑娘的故事》(小故事)7、《看门姑娘的故事》(小故事)这么看似无关的几个故事山鲁佐德,是如何将他们一同放到一个内容结构之下的呢?每个故事里的隐含作者及其相关叙述文本,又与故事的连环穿插式结构有何联系?隐含作者与叙事框架中插入的故事数量成正比关系;倘若隐含作者越多,那么整个故事的框架结构也便越来越大。
《脚夫与姑娘的故事》只是《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中的一个故事,隐含作者讲述的故事内容占据了历时 9 个夜晚(从第 9 夜到第 18 夜)的篇幅,其中穿插的小故事数量由于故事长短及情节的需要设置得也并不多,只能说是这部庞大的故事集中的一个小缩影罢了相比起讲述历时 121 夜的最长故事《努埃曼国王及其儿子的故事》及其隐含作者之数和叙事结构框架,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从以上的几个故事结构中,我们不难发现,故事层次越多,隐含作者的层级也越多;如果我们对故事的结构再进一步分析,每一个故事中所插入的诗歌似乎也可算作是一个“ 特殊的故事的叙事文本”,而这其中的隐含作者便是诗人阿拉伯民族是一个以诗歌见长的民族在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就留下了大量描写部落生活、战争和爱情的诗歌二、山鲁佐德故事讲述中的“口头程式”(一)故事中的山鲁佐德其实故事中隐藏的作者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为的是一种以一夜故事换一日性命为目的的行为这也是用另一种方式在逃避死亡:一个人讲述故事到凌晨以便阻止死亡的降临,从而延迟讲述人沉默的最后限期山鲁佐德每晚换新的故事就是力图把死亡阻绝在生命循环之外 所以,山鲁佐德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所讲述的前一个故事,而这每夜的故事讲 述,关键不仅在于出奇精彩的故事内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惊心动魄的故事主题,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故事的讲述中创造一个可供讲述者持续并无限讲述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与此同时,山鲁佐德在次日夜晚所讲述的故事,必须比前一晚的故事更精彩离奇,这才能博得国王的欢喜,引起国王对下一个故事的好奇之心,从而赢得多一日的生命。
一个故事得以讲述的过程,是讲述者和听众共同合作的过程,山鲁佐德讲故事,那么,国王必定是愿意听故事,才使得故事的讲述持续到了一千零一个夜晚笔者认为,山鲁佐德有把握选择以讲故事自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有故事的山鲁佐德讲故事的人必须有故事讲述,山鲁佐德自身就是有故事之人我们知道,她是国王的忠臣——“ 宰相的大女儿,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知书达理,天资聪颖,通读过各类史书和历代帝王史记”(据说有一千本)2、国王性本善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本善,在得知其王后与黑奴私通之前,是一位深受国民爱戴、政绩显著、公平正义的君王而山鲁佐德正是借用了国王的本善之心,在新婚之夜以眼泪为武器,请求国王答应见其胞妹敦亚扎德以示即将离世的悲伤告别,再以胞妹之愿——“ 在离去前为我们讲一个故事” ,进而请求得到国王允许,使讲故事这一行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合理性3、故事在民间备受欢迎在人类尚未广泛使用书面文字之前,都较为普遍地使用口头、口述的方式记载其社会历史事件和民俗生活,口述故事的传统一直都深受民众的欢迎据查证,阿拉伯历史上最早的以口述为记载和传播故事的方式或始于蒙昧时期口头故事的讲述传统,源远流长在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下,阿拉伯社会一直保存着良好的口头传统。
4、众口讲故事一个人的故事再多,也比不上十个人的故事,同一个故事主题,出自不同的叙述人之口,也就变成了不同的故事在第一夜故事的大框架讲述之下,美丽聪慧的山鲁佐德不仅以自身的亲历给国王讲故事,更是在之后的每个夜晚安插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给国王讲故事,甚至还借用动物之舌讲述故事(如《野鸡和乌龟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等等)这样一来,使得故事的种类和内容就更加的丰富多彩,精彩离奇,从而赢得了一日又一日的生命要将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巧妙地衔接起来,并合理地安排在每个框架之下,确实也是需要很娴熟的讲述技巧的这个技巧,贯穿了整部故事的前后,仿若一个个固定的大小有别的匣子,只要有故事,便可以根据故事讲述长短的不同,将其对应放入相应的匣子而这些匣子,我们可以称为山鲁佐德讲述故事的“口头程式”二)“口头程式”下的连环穿插式叙事故事在文学中口头程式就是指在文中经常性的使用,并且还用于反映一种观念思想的叙述方式就是口头程式,这也是理论中最小的构建单位在《一千零一夜》作品中,大量反复使用的“ 片语” 无处不在,这里的“ 片语” 更多地倾向于程式句型,它是反复被使用片语概念在口传故事传统中的扩大,这就是本论文先前提到的“ 程式句” 。
程式句的出现并非偶然,这是叙述者在口述传统中最为简单而基本的传述方式,通过对不同程式句在故事讲述中的运用,山鲁佐德等叙述者便从中获得了程式句的表达习惯,对这些程式句周而复始的使用,便成功地构建出了新故事情节的框架同样的程式句型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而在同一个故事里,也可以有相同的程式句为了清楚的解释,下面将以《一千零一夜》中不同故事为例,进一步剖析最稳定程式句在这部口头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其对构建故事叙事结构的作用例如:第 349 夜《阿里•沙林和祖曼绿蒂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叫呼罗珊的地方,有个名叫麦吉德的富商,拥有雄厚的资金,但却一直膝下无子,一直到他六十岁时才得一子,取名为阿里•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