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教学设计.docx
5页杂诗教学设计 杂诗三首教学设计 杂诗三首 沈佺期 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⑴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⑵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⑶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⑷ [注释] ⑴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解兵:犹言停止战争 ⑵两句写明月之下,妻子在家里思念军营中的丈夫汉家营:即唐时军营唐人常常以汉代唐,如《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⑶两句互文,意谓夫妻欢聚之后分别时的思念 ⑷将:拿,举着龙城:匈奴名城,这里代指敌方要地 [解读] 第一联以作者的视角,写出背景,为下文做了铺垫:塞外战事不绝,而且多年如此战事如此,男丁的兵役自然一再延期,夫妻离别就成为必然于是第二联写闺中妻子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妙在同一轮圆月下的思念,偏偏写作属于妻子的月亮,常驻军营的上空——月亮就自然成为思念的“信物”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是这般奇妙第三联是对上一联的进一步补足把夫妻当年欢聚和今朝离别作对比写出,形成时空并列,令读者更深感其中的悲苦之深最后一句表达呼吁:谁能够率领大军,直捣龙城,消灭敌酋,平息战事,让夫妻团圆?这既可理解为夫妻二人的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眼见夫妻的离别之苦而发出的感慨。
[作者简介] 沈佺期(约656年—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并且制定了格律规则,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而完成了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革命性转变 《杂诗三首》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重点)体会诗歌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诗歌体裁中有一类诗歌特别突出,就是边塞诗提到这一体裁,老师首先想到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当然还有特别多但是在写边塞诗歌中有这么一类的诗歌,通过写征妇的思念、离别的痛苦来表现对战争的不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么一首诗《杂诗三首》(其三)(板书) 2.知识积累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沈佺期(约656年—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
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神龙三年(707年),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并且制定了格律规则,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从而完成了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革命性转变 2.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3.文本赏析 初读诗歌 (1)请大家把这首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2)找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简要点评) 小结:读诗也是我们理解诗歌的一种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读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难,但是理解诗歌却是要更上一层楼 析意象,感意境 (1)我们学了这么多的诗歌,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些什么特点 (2)对,意象在诗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意象去分析、感受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再读一遍诗歌,分析诗歌意象 黄龙戍:唐代东北要塞。
塞外战事不绝,而且多年如此战事如此,男丁的兵役自然一再延期,夫妻离别就成为必然 月:月亮就自然成为思念的“信物”属于妻子的月亮,常驻军营的上空 少妇、良人:把夫妻当年欢聚和今朝离别作对比写出,形成时空并列,令读者更深感其中的悲苦之深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代指敌方要地最后一句表达呼吁:谁能够率领大军,直捣龙城,消灭敌酋,平息战事,让夫妻团圆?这既可理解为夫妻二人的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眼见夫妻的离别之苦而发出的感慨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诗歌意象,体会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 (4)再读诗歌,带着感情与自己的理解去读 4.课程小结 师:诗歌和我们现在的音乐共通,都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对于理解诗歌十分必要 5.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找《杂诗三首》的其他几首读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