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按功能分类.docx
10页穴位按功能分类根据国际标准,但凡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退除虚热 等成效,可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痈肿疮毒以及阴虚 内热 等各种里热证候的脸穴,称为清热穴这类脸穴较多, 现依据 其作用特点,分为清心热穴、清肺热穴、清肝胆热穴、清胃肠 热穴、清三焦热穴和清热解毒穴等加以介绍 临床上清热穴分类的具体内容:1、清心热穴:此类人体脸穴包括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 里穴、阴却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等2、清肺热穴:此类人体脸穴包括上星穴、尺泽穴、孔最穴、鱼 际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劳穴、灸廃穴、身柱穴、灵台 穴等3 阳白穴、头临泣穴、五处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 曲 鬓穴、浮白穴、脑空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浊浴穴、五 枢穴、 足五里穴、胆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临泣穴、地 五会穴、 侠溪穴等4、清三焦热穴:此类人体脸穴包括瘓支沟穴、外关穴、 阳池穴、渊腋等穴5、清肠胃热穴:此类人体脸穴包括曲池穴、手三里穴、下 廉穴、合谷穴、三间穴、二白穴、下极俞穴、下腰穴、尾 穷骨 穴、长强穴、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阑尾穴、下 巨虚穴、 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等6、清热解毒穴:此类人体脸穴包括夹承浆穴、龈交穴、颊 里穴、角孙穴、耳尖穴、额醪阳溪穴、二间穴、臂间穴、 八邪 穴、大指甲根穴、乳上穴、腰俞穴、昆仑穴、外踝尖穴、 八风 穴、内踝尖穴等。
一、清热解毒穴是指凡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作用,可用于 治疗咽喉肿痛、面赤颊肿、疮凉痈疽等病症的脸穴,称为 清热 解毒穴此类人体脸穴包括:夹承浆穴、地合穴、龈交 穴、颊 里穴、角孙穴、耳尖穴、颤醪穴、肘尖穴、温溜穴、 偏历穴、 阳溪穴、二间穴、臂间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 乳上穴、腰 俞穴、昆仑穴、外踝尖穴、八风穴、内踝尖穴在施术时应注意,面部的脸穴如龈交穴、地合穴、额醪穴等一 般不灸,乳上穴和肘尖穴一般只灸不针清热解毒穴大多分布于头部和四肢部主要涉及到经外奇 穴,如耳尖穴、颊里穴、地合穴、夹承浆穴、乳上穴、肘 尖穴、 臂间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内踝尖穴、外踝尖穴、 八风穴 等,手阳明大肠经的温溜穴、偏历穴、阳溪穴、二间 穴,督脉 的龈交穴和腰俞穴,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以及手太阳小肠经的额醪穴等清热解毒穴除有明显的清热泻火、解 毒消肿的作用以外,又因所属经脉及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兼具 舒筋活络、理气止痛、安神定志等成效 阳溪穴、 额醪穴、昆仑穴、腰俞穴、八风穴、内踝尖穴、臂间穴等穴均 兼具舒筋活络、理气止痫之效,常用于治疗风寒闭阻经络、气 血运行不利所致的肘臂酸重疼痛、手足麻木拘挛、四肢疾弱等 症。
温溜穴、阳溪穴、龈交穴、腰俞穴等穴兼有安神定 志之功, 常用治癫狂、痫证和心烦不宁等症此外,偏历穴 可消肿利尿, 大指甲根穴能苏厥救逆,昆仑穴善调胞宫,对 难产及产后胞衣 不下有一定疗效二、清胃肠热穴大多分布在背紙及四肢部,此类人体脸穴包 括: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间穴、二白穴、 下极 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长强穴、阳纲穴、肓门穴、 小肠俞 穴、阑尾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 位于上肢 部的有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 三间穴、 合谷穴以及经外奇穴二白穴;位于背舐部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 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督脉的长强穴,还 有经外奇穴下 极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位于下肢部的有 足阳明胃经的下 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以及经外 奇穴阑尾穴由于冲阳穴位于动脉搏动处,故在针刺时应避开动脉,以免伤 及血管造成岀血;长强穴、肓门穴,阳纲穴 3穴不可 深刺,以 防内脏受损;孕妇禁针合谷穴,以免引起流产;下 腰穴一般不 针;内庭穴那么因位于趾间赤白肉际处,故只针 不灸 清胃 肠热穴除具有清胃降逆、通腑泄热作用外,因所属经脉及位置 的不同,还多兼具利窍、安神、利尿、活 络、调冲等作用,所 以在功能及主治方面又各具特点。
如下 巨虚穴、内庭穴、冲阳 穴、解溪穴为足阳明胃经脸穴,均具 舒筋活络、镇惊安神之功, 可治疗身痛、足背肿痛、足痿及 癫狂、痫证、惊悸等病症;而 目,内庭穴的清热利窍作用较 强,对于内火上冲所致的目痛、 耳鸣、鼻鈕、齿痛等症具有 较好疗效;曲池穴、手三里穴、下 廉穴、三间穴、合谷穴等 为手阳明大肠经脸穴,除具有清胃肠 实热作用外,还有较强 的清热解毒、理气通络效能,可用于治 疗丹毒、凉肿、疔疮、湿疹等病症,另外下廉穴又可安神镇惊; 小肠俞穴、肓门穴、 阳纲穴等为足太阳膀胱经脸穴,故兼有清 热利湿、通利小便 作用,可治疗小便赤涩、淋沥不尽、尿闭等 症此外、肓门 穴还可调理冲任,以治疗产后病见长三、清三焦热穴是指具有清利三焦、除热泻火等成效,可用于 治疗热邪弥漫三焦所致的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 肿、 鼻覷、咳嗽、泄泻、便秘、肩背痫、手指拘挛等症此 类人体 脸穴包括:瘓消洙穴、天井穴、支沟穴、外关穴、阳 池穴、渊 腋穴清三焦热穴主要分布在上肢部、头部及侧胸部位于上肢 及头部的均为手少阳三焦经脸穴,如阳池穴、支沟穴、外 关穴、 天井穴、消了乐穴和瘓脉穴等;位于侧胸部的是足少阳 胆经的 渊腋穴,由于渊腋穴位于腋下肋间隙表皮薄弱之处,所以不可 深刺,亦不宜施灸。
清三焦热穴除具清泄三焦 郁热作用外,还多兼有疏风解表、安神宁志和活络止痛等成 效, 所以在脸穴主治方面又各具特色阳池穴、外关穴、支 沟穴均 位于前臂,阳池穴和外关穴泄火退热之力较强,而且外关穴常 作为清退全身之热的要穴,特别是对于邪居少阳所致发热疗效 明显,用之可到达和解少阳、解表退热的成效 支沟穴调理三 焦、调畅腑气的功能较强,是治疗便秘的常用 脸穴;天井穴、 消了乐穴位于上臂,对于局部疼痛都有较好疗 效天井穴为手 少阳三焦经合穴,故又能兼治外经病变,起 到泻邪热、通经络、 调气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瘵病,瘾疹等疾患消 V 乐穴那么兼 具镇惊息风之效,常用于治疗急惊风、 癫痫等证;瘓脉穴位于 头部,长于清热止痉,对小儿惊痫、 瘓疚、惊慌等疗效颇佳; 渊腋穴位于侧胸部,侧重于理气宽 胸,可治疗咳嗽、胸满、胁 痛等病证四、清肝胆热穴是指具有去除肝热、利胆泄火的成效,可治疗 因肝郁化热、胆火内炽引起的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偏 头痛、 口苦咽干等病症此类人体脸穴包括:阳白穴、头临 泣穴、五 处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 脑空穴、 头窍阴穴、完骨穴、浊浴穴、五枢穴、足五里穴、 胆囊穴、光 明穴、中封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等。
清肝胆热穴主要分布在头及下肢部有隶属于足少阳胆经 的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 骨穴、阳白穴、头临泣穴、脑室、五枢穴、光明穴、足临 泣穴、 地五会穴、侠溪穴;隶属于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足 五里穴, 还有足太阳膀胱经的五处穴和经外奇穴浊浴穴、胆 囊穴等清 肝胆热穴多与理气、利水通淋和调经止带等脸穴配伍应用,清 肝胆热的脸穴,除了可以去除肝胆实热之外, 还因脸穴所在位 置的不同及所属经脉各异而有其特殊的作 用 颔厌穴、悬颅 穴、悬厘穴、曲鬓穴位于头的颍部, 靠近于目、耳及上齿,故 可治疗目外眦痫、耳鸣、耳聋、上 齿痛;浮白穴、脑空穴、头 窍阴穴、完骨穴位于乳突左右, 可用于治疗耳、齿及咽喉部的 实热肿痛;阳白穴、头临泣穴 位于前额,邻近眼目,故对目眩、 目痈、外毗疼痛等眼部疾 患有较好的疗效;五枢穴位于侧腹部, 为足少阳与带脉穴之 会,兼具益肾调经之功,可治疗阴挺、赤 白带下,阴囊上缩 入腹等;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位于 足部,胆囊穴、 光明穴位于小腿部,故可治疗足附肿痛、趾缝 湿烂、小腿酸 痫、肿痛等疾患 此外,曲鬓穴、侠溪穴有清 热息风止 痉的作用,对于癫痫、痉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颔厌 穴、头 临泣穴具安神醒神之功,可治疗惊悸、怔忡等;胆囊穴 及中 封穴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黄疸;足五里穴理气 通淋可治疗阴挺、睾丸肿痛、小便不利、尿闭等。
五、清肺热穴是指具有宣肺泄热成效,可用于治疗邪热壅肺所 致的咳喘、鼻塞、鼻鈕、胸痫、咽痛、乳痈等病症此类 人体 脸穴包括:上星穴、尺泽穴、孔最穴、鱼际穴、虎口穴、 前谷 穴、百劳穴、灸廃穴、身柱穴、灵台穴等清肺热穴既 可以相 互配伍应用,又可与止咳平喘化痰穴配伍,共同治疗咳喘气急 等症,还可与利窍穴合用,共奏泄热利窍之功清肺热的脸穴除共同具有清肺泻热的成效之外,还因其隶属经 脉、所居位置之异而各有区别清肺热穴主要分布在上肢和背部,所涉及的脸穴有手太阴 肺经的尺泽穴、鱼际穴、孔最穴;督脉的身柱穴、灵台穴、上 星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前谷穴以及经外奇穴的虎口穴、百劳穴 和灸密穴等前谷穴、虎口穴、尺泽穴同为手臂部脸穴,兼具舒筋活络 之功,治疗掌指关节红肿、肘臂挛痫等症;隶属于督脉的 身柱 穴、上星穴和上肢部奇穴虎口穴均可苏厥安神、宁心镇 痉,用 于癫狂、惊厥、痫证、失眠等症的治疗,由于肺开窍 于鼻,故 上星穴宣通鼻窍之力尤著,如针刺此穴,那么鼻塞 不闻香臭、 鼻渊、鼻鈕之症可愈;位于背部的灵台穴偏重于 解表散寒,故 可配伍解表穴同治恶寒、身热六、清心热穴是指具有清心泻热、镇惊安神的作用,能够治 疗 癫狂、痫证、心烦、口苦、齿龈肿痛、齟血、喉痹等疾患 的穴 位。
此类人体脸穴包括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 穴、阴 郑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等清心热穴主要分布于项部和四肢部在项部有足太阳膀胱 经的天柱穴;上肢部有隶属于手少阴心经的少海穴、通里 穴、 阴却穴、神门穴、少府穴和隶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曲泽 穴以及 手太阳小肠经的小海穴;下肢部有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位于 项部的天柱穴,在针刺时应注意深度和方向 清 心热穴除具 有清心泻热、镇惊安神作用外,因所属经脉及所 在位置的不同, 功能及主治又各具特色天柱穴可通络止痛 , 位于头部,故可 治疗头痛、头重、项强、眩晕、落枕、肩背 痛;小海穴可消肿 散结,可治疗齿龈肿、颊肿、颔肿、疡肿、 «;少海穴可舒筋活 络,可治疗因气血不利、经脉闭阻所 致的肘挛、四肢不举、上 肢麻痹;曲泽穴可理气调中,对气 机上逆所致的胸胁胀满、咳 喘、胃痛、呕吐有治疗作用;通 里穴可清热、调经、活络,可 治疗月经过多、崩漏、肩臂疼 阴郑穴、神门穴两穴可清热凉血,对血热妄行所致的吐 血、覷 血有较好的疗效;此外阴那穴还可清虚热,可治疗阴 虚火旺所 致的骨蒸盗汗;筑宾穴位于小腿部,可行气止痛, 可治疗疝气 及小腿疼痛、腿软无力;少府穴可利湿、利小便, 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阴挺、阴痒、阴痛、小便不利。
七、解表穴是按针灸穴位的成效分类法而划分出来的根据标 准,凡具有疏散外邪、解除表证作用,可用于治疗表证所 引起 的比方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 病症的 脸穴,称为解表穴解表穴大多分布于头及项背部,主要涉及督脉、足太阳膀 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经外奇穴、如督脉的大椎穴、风府穴 ; 足 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玉枕穴、京骨穴 ; 足 少阳胆经的风池穴;足阳明胃经的合谷穴;手少阳三焦经的外 关穴;任脉上的天突穴;经外奇穴的太阳穴等均为治疗表证的 常用穴 解表穴在操作时,应注意掌握针刺的角 度及深度, 因为是治疗表证的,因此都不要刺的太深,多采 取平刺或斜刺 如风池穴、大杼穴等,此外大局部解表穴都 可以针刺后配合艾 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