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最新编写-修订版).pdf
14页1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P7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 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 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 末 蓝色粉末状的胆 矾 无 13蓝色的胆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 生成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 沉淀等 有 14颗粒状石灰石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 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 等 有 P7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 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 习题:1、 (1) (4) (6) (7) (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 质生成;(2) (3) (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 是物理变化) 3、 (1) (2) (5) (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 (4) (6) (7)是物质的化 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 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 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 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 1 cm 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 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 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 2 s3 s 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 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 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 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 2 cm 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 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 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 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 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 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 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 火焰明亮但不耀眼。
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 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2 s 后取出时, 可以看到, 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 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 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 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 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2 P15 步骤 2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 变浑浊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步骤 3 现象: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在盛有呼出气体 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少 P16 步骤 4 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对其呼气的一块上有水雾出现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P19 讨论:1细口瓶塞子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避免塞子沾染桌上的杂质而污染试剂 2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在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 倒入以防止液体溅出。
3拿细口瓶倒液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 流下而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 变质把瓶子放回原处是为下一次使用提供方便 附:倾倒液体的方法: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应将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将 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瓶口紧靠容器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把瓶口 在容器口上贴靠一下(以防止瓶口残留液腐蚀标签)最后盖好瓶盖,放回原处 P20 讨论: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 实验 1-4 现象(1)中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碳酸钠粉末消失2)锌粒表面产生 无色、无味气体,锌粒变小 P21 实验 1-9酒精灯灯焰中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讨论:1、不能,液体沸腾 出后可能伤人 2、不能,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3、不能,热试管骤冷会破裂 4、手持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外焰处左右移 动试管,如果试管固定可以移动酒精灯 补充:对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位置在距试管口 14 处,长柄在下 短柄在上,手握长柄,拇指不可按短柄,防止试管夹松开试管滑落不可用手夹 持试管,以防烫手对盛固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防止湿存水 或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后,倒流回试管底部遇热造成玻璃破裂。
先对 试管均匀加热,然后集中在盛固体部分加热,防止受热不匀使试管破裂对盛有 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保持 45倾角,加热部 位在斜面下方,并且试管口不准对着人这些措施都是防止液体沸腾时溢出,或 者发生暴沸时冲出伤人 P22 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是:加热时,受热容器外壁不能含水,以防止受热不 均而破裂操作时,先要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以防局部受热而使试管破裂 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 要使管口向斜上方倾斜(约 45角度), 不得将试管口对人, 3 以防液体喷出试管口而伤人,加热时,还要不断振荡试管,以防止局部受热沸腾 而飞溅 P22实验 1-10现象:(1)试管中有蓝色沉淀出现;(2)试管中的蓝色沉淀转化为黑 色不溶物 P27 现象 :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打开止水夹后, 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中, 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分析: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P27 讨论:如果整个装置密封不好、红磷的量不够或没有等到红磷熄灭并冷却就 打开弹簧夹均有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另外,随着燃烧的进行,氧 气含量不断减少,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就不能燃烧了,故瓶中还有少 量残余氧气。
P29 讨论: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 继续上升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 燃烧,但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P30 讨论 : 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 温室效应等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 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 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 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P33 习题 1.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 2.(1)B (2)C (3)A (4)C 3. 氮气 、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略 5.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答案可有多种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 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 ; 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 P34【实验 2-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 P34【实验 2-3】现象: 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硫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微弱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P34 讨论:物质在空气里燃烧不如在氧气里燃烧剧烈,这说明物质的燃烧主要是 与氧气反应(而不是与空气里的其他成分反应) 。
空气里氧气含量只有约 1/5,物 质的燃烧反应没有在纯氧中剧烈,这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P34【实验 2-4】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 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4 P35 讨论:1、 实 验 编 号 反应前的 物质 反应后的物 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方程知识见第五单 元) 实验 2- 1 红磷、氧 气 五氧化二磷 磷 +氧 气五 氧 化 二 磷 ( 化 学 方 程 式 4P+5O2 点燃 2P2O5) 实验 2- 3 硫、氧气二氧化硫硫+氧气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 S+O2 点燃 SO2) 实验 2- 4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铁 +氧 气四 氧 化 三 铁 ( 化 学 方 程 式 3Fe+2O2 点燃 Fe3O4) 2、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另一共同特征是这 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的反应 P36 习题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为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 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1) 镁在空气中燃烧 : 2Mg+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 : 3Fe+2O2 点燃 Fe3O4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点燃 2P2O5 (4)硫粉在空气 中燃烧: S+O2 点燃 SO2 (5)碳在氧气中燃烧:C+O2 点燃 CO2(碳充分燃烧) ;2C+O2 点燃 2CO (碳不充分燃烧) (6)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 点燃 2H2O (7)一氧化碳在 氧气中燃烧:2CO+O2 点燃 2CO2 (8)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点燃 CO2+2H2O (9)酒精在空 气中燃烧: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 氧气的用途:用于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等 2、氧气助燃,氮气却不助燃;氧气可以和金属,氢气等物质反应,氮气却不能; 氮气可以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氧气则不能 3、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瓶内若木条复燃就是氧气 4.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硫+氧气二氧化硫 铝+氧气氧 化铝 5. (1) C (2)D (3)C (4)BD 6、燃料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 化,反应生成 CO2等 P37实验 2-5 实 验 编 号 现象原因 (1)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得很慢, 放出的O2 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 (2)加 MnO2后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 MnO2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 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P37实验 2-6现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继续放出的 O2 P38实验 2-7 实 验 编 号 现象原因 (1)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有气 泡产生,集气瓶内水面 下降 反应产生气体,气体把水排出集气瓶 (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产生的 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P38 讨论:共同特征是它们都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化合反应是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P39 讨论:(1)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 、酒精灯、木块、棉花、胶塞、导管、 集气瓶、水槽 (2) (铁架台左边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铁架台右边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 气受热膨胀,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松开两手, 使它冷却, 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 (4)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P40(5)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 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6)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倒会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