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docx
10页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目 录、八刖言一、 形势与现状二、 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一) 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二) 发展目标三、 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一)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二) 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三) 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防建设的科技支撑(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四、 关键措施与支撑条件(一)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二) 加大国家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三)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四) 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五)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前 言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经 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 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 积极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这场新的 国际较量中,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 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开始步入新阶 段十五”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 划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按照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了 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确定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部署和重点任务,指 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是规范政府科技工 作和指导全社会科技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组织实施“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于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家经济社会 长期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一、形势与现状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九五”期间,我国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 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九五”期间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
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我国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 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 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秦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 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 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 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 献在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 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 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 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 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 步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 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 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 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 条件。
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 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 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 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 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 中国家前列1999年,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达万人年,其中企业占%; 全国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活动 经费占全国的%;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 国家工程中心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 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097件;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经济整 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 的大量需求;推进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 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与创新加AWTO以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 遇,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和若干突破性技术的出现,将为我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创造条 件国际政治和军事局势错综复杂,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国防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 更紧迫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 求,特别是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 不利于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因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设施落后,仍 然制约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技术瓶颈”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 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以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抓住科技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确定科 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一) 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 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 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 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 突破遵照“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十五”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 突出国家目标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确定科 技发展重点,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考虑近、中、远期目标,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 合发展2、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 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发展3、 实现技术跨越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科技领域,精心组织,加强产学 研联合,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4、 强化自主创新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重视原始性创新,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 加强军民结合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寓 军于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提 供科技支撑6、 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 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7、 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区域科技合作和协调发展,不断提 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 发展目标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初步建立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 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大幅 度提高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1、 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在市场前景 好、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攻克一批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建设一批国际 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一批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高新技 术产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工业、服务业主要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九十年代中 期水平,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有所突破集中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 关键作用以及我国具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2005年,力争在若干重要科学领 域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前沿,取得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科研成果,为 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3、 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减灾防灾、社会保 障与服务能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4、 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例提高到%以上,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 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5、 科技人才不断满足发展需求培养和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际知名学者,造就 一批能够解决重大系统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和一大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创新人才到 2005年,全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全时人数达到90万人年6、 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若干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学工程,建成一批国际一流 的科研基地,明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
三、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核心任务,按照“创 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 求,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一是以 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高新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二是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大 力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