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
3页《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2.理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4.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2.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方向的确定2.地球运动图示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讲授新课)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地球公转示意图 填写下表: 节气 日 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参考提示: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1、 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2、 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3、 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4、 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5、 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6、 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1、 北京一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2、 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7月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3、 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教师小结)(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板书设计】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四、公转与四季的变化五、地球五带的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