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工程第四章汽车行驶安全性.ppt
304页1.交通事故的分类 交通事故是指汽车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我国现行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把交通事故按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四类 轻微事故是指一次交通事故造成轻伤1~2人;或者财产损失机动车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不足200元的事故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一般事故是指一次交通事故造成重伤1~2人;或轻伤3人及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一次交通事故造成死亡1~2人;或重伤3~10人;或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 特大事故是指一次交通事故造成死亡3人或3人以上;或重伤11人以上;或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2.汽车事故的形态 汽车事故形态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外部表现形式,汽车事故的形态,即汽车事故参与者之间发生冲突或自身失控肇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事态它基本上可被分为碰撞、刮擦、碾压、翻车、坠车、爆炸和失火等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1)碰撞。
碰撞是指交通强者(相对而言)的正面部分与他方相互接触,根据碰撞时的运动形态,通常将碰撞可以分为正面相撞、侧面相撞和尾随相撞正面相撞是指相向行驶的汽车正前部(包括汽车左右两角)碰撞侧面相撞是指汽车的接触部分有一方是汽车侧面的碰撞尾随相撞是指同方向同车道行驶的汽车,尾随汽车的前部与前车的尾部的碰撞碰撞主要是发生在机动车之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非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行人之间、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汽车与其他物体之间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2)碾压碾压是指机动车对自行车或行人等的推碾或压过汽车事故形态在发生碾压以前,大部分已发生汽车碰撞现象,同时有碰撞或刮擦的现象,在习惯上一般都称为碾压当汽车将行人或骑车人等撞入车轮下,碾压的特征是机动车轮胎的胎面与对方(自行车或行人)有接触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3)刮擦刮擦是指汽车的侧面部分与他方接触,造成自身或他方损坏根据交通事故中汽车行驶方向的不同,机动车之间的刮擦,可根据运动情况,分为会车刮擦和超车刮擦会车刮擦是指相向行驶的汽车在会车时发生的两车侧面刮擦超车刮擦是指同向行驶的汽车在后车超越前车时发生的两车侧面刮擦。
刮擦主要表现为车刮车、车刮物、车刮人对汽车乘员而言,发生刮擦事故的的最大危险来自破碎的玻璃,但也有车门被刮开,将车内乘员甩出车外的现象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4)翻车翻车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车身受侧向力的作用,部分或全部车轮悬空而车身着地的现象翻车一般分为侧翻和滚翻两种,汽车的一侧轮胎离开地面称为侧翻,所有的车轮都离开地面称为滚翻为了准确地描述翻车过程和最后的静止状态,也可用翻车的角度来定义翻车的状态,如90º、180º、270º、360º、720º翻车等概念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5)坠车坠车通常指汽车整体跌落到与路面有一定高度差的路外,落于路面高度以下地点的交通事故形态,坠车分为直接坠落和间接坠落,直接坠落是汽车直接从公路上驶出和滑出路面,间接坠落是先翻后坠落如坠落桥下、坠入山涧等 (6)爆炸爆炸是指将爆炸物品带入车内,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振动等原因引起爆炸物品爆炸而造成汽车事故若无违章行为,则不属于汽车事故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7)失火失火是指汽车在行驶或发生事故的过程中,汽车起火造成损害的事故形态。
并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未发生违章行为,而是由于某种人为或技术原因而引起的火灾常见的原因有乘员使用明火,违章直流供油,发动机回火,电路系统短路、漏电等现象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汽车着火主要的内在原因,是由于汽车使用的各种燃料以及部分防冻液,都是易燃的物质汽车的失火常引起汽车本身的可燃物质,如轮胎、油漆、木制车厢、油封以及所装载货物的燃烧甚至爆炸,造成汽车失火汽车失火常造成严重的汽车事故,这种火情燃烧突然、迅速,难以扑灭许多汽车常由于失火而报废因此,要加强防范汽车失火事故的发生,主要以预防为主、扑救为辅的原则具体的预防措施是,除了在车库、车场和汽车上应设有消防器材外,最重要的还是严格控制各种火源,加强对燃料使用和管理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8)撞固定物撞固定物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与固定物(不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碰撞)相撞如撞路边景观树、电线杆、防护栏等 (9)撞静止汽车撞静止汽车是指一方汽车速度为零的碰撞如碰撞路边停放的汽车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3.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 道路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条件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而引发的。
因此,其影响因素可归结到人、车、路、环境和交通管理诸方面如果从宏观的角度讨论问题,影响交通事故的因素还有许多,例如气候、地理条件、社会环境等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4.交通事故的预防措施 交通事故是由人、车、路、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复杂交通事件,因此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必须把人—车—路—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谋求该系统的平衡出发,规划和协调解决其中各组成部分的结构、性能、行为等问题保障交通安全、预防交通事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1)改善线形与交叉路口设计 (2)强化交通安全设施 (3)加强交通管理与控制 (4)提高驾驶员的素质、水平与职业道德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1 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主要是和“驾驶员—汽车—道路”系统有关(见图4.1),而汽车则是这一系统中潜在危机性最大的环节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可划分为交通参与人的安全、交通工具的安全和交通环境的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仅限于研究人、道路汽车和环境的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又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主动安全是指可以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的事故避免措施,即预防性措施被动安全是为了降低预计损害所采取的降低事故后果的措施主动安全措施由人、汽车和环境3个方面组成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1.主动交通安全 (1)人的主动安全性交通教育和宣传以及交通安全的解释交通安全教育可使交通参与人及早发现可能发生事故的各种关键状态,从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医学:影响驾驶员感受信息量的界限值,例如,疲劳预防和报警 交通的法律安全:血液酒精浓度检验,兴奋剂、麻醉剂、安定、吸毒检验及法律裁决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2)汽车的主动安全行驶安全:避免因驾驶不当或驾驶行为不当,例如违反交通法规,而引起交通事故 工作环境安全:降低汽车驾驶员空间(驾驶室)的噪声、振动强度,改善通风和空调性能,从而减少造成驾驶员工作疲劳的可能性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操作安全:依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正确布置驾驶员的操作元件以及防止误操作的可能性. 感觉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视野(装饰物、大视野后视镜)范围,合理设计刮水器的工作范围,选择油漆色彩符合视觉舒适原理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3)环境安全。
交通流的控制:交通流诱导,速度监测,合理绿信比,道路标志,增加交叉/丁字路口等的信号灯装备率、限速期、限速横线、限速噪音路面等 道路管理与建设:避免将直线路段设计得过长,雾、雨、风、冰雪、动物等经常出没等区域的改善或预告(预报);事故常发区(黑段或黑点)环境的改吾,例如平曲线和竖曲线的搭配以及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使交通法规适应相应交通运输的发展例如,交通管理规则、先行权规则等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2.被动交通安全 (1)人的被动安全安全带的佩戴意识(安全气囊必须和安全带联合使用) 发展救护事业:快速救护,进行现场救护或迅速将伤员运送医院抢救,这也包括交通事故通讯;事故救护专业人员培训,鼓励建立交通事故志愿救护队 保险事业:对事故受害者进行治疗和生活抚恤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2)汽车的被动安全自保护措施(相对碰撞对手而言)例如,轿车乘员保护(正面气囊、侧面气囊以及防翻车加强杆和横向加强杆),主要考虑与商用汽车如载货汽车的碰撞或者轿车与轿车的碰撞事故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2 交通安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运行条件和交通环境总是经常变化的,而安全行驶的核心内容就是使汽车去适应这些变化,并有效地发挥其速度性能而不发生任何事故,圆满完成运输任务。
如果运行条件恶劣,交通环境复杂,这种适应的难度就大,驾驶操纵的动作也多不管运行条件怎样变化,驾驶过程主要是由起步、选择车速、保持安全间距、会车、超车、转向、掉头、倒车、滑行、制动、停车等环节组成从行车的外界条件来看,除一般运行条件下的行车外,还有一些特殊环境下的行驶,如:夜间行车、雨雾和雪天行车、坏路和无路条件下的行车及拖挂等4.1 交通事故与交通安全 4.1.3 安全行驶,汽车的制动性是指行驶中的汽车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以及在下长坡时能控制一定车速的能力 制动性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是汽车安全行驶的保证,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汽车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才能充分发挥动力性,提高汽车的平均技术速度,从而获得较高的运输生产率4.2 汽车制动性,汽车制动性主要由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三方面评价 1.制动效能 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是制动性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它是用制动力、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等指标来评定4.2 汽车制动性 4.2.1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1)制动力汽车在制动过程中人为地使汽车受到一个与其行驶方向相反的外力,汽车在这一外力作用下迅速地降低车速以至停车,这个外力只能由地面和空气提供。
通常空气阻力较小,起决定作用是地面提供的制动力,称为汽车的制动力4.2 汽车制动性 4.2.1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①地面制动力Fx 一般汽车是通过车轮制动器使汽车车轮受到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来实行制动作用的,这个地面对车轮的切向反作用力称为地面制动力 Fx 图4.2为汽车在良好的硬路面上制动时的车轮受力图图中 为车轮制动器的摩擦力矩, 为汽车回转质量的惯性力矩, 为车轮的滚动阻力矩,F为车轴对车轮的推力, G为车轮的垂直载荷, Z是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4.2 汽车制动性 4.2.1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4.2 汽车制动性 4.2.1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在制动过程中滚动阻力矩 ,惯性力矩 相对都较小时可忽略不计由力矩平衡方程可得 式中,r —— 车轮半径 地面制动力 是汽车制动时地面作用于车轮的外力, 值取决于车轮的半径与制动器的摩擦力矩 ②制动器制动力 在轮胎周缘克服车轮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力称为制动器制动力 ,计算公式为,4.2 汽车制动性 4.2.1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4.2 汽车制动性 4.2.1 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式中, ——车轮制动器(制动蹄与制动鼓相对滑转 时)的摩擦力矩。
制动器制动力 取决于制动器结构、型式与尺寸大小,制动器摩擦副摩擦系数和车轮半径一般情况其数值与制动踏板力成正比,即与制动系的液压或气压大小成线性关系对于结构、尺寸一定的制动器而言,制动器制动力主要取决于制动踏板力与摩擦副的表面状况,如接触面大小,表面有无油污等③地面附着力 。





